《拿破仑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拿破仑时代-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对阿登纳单独代表权原则是一次大冲击,联邦政府必须尽快作出反
应,不能让民主德国从此不受限制地进入国际社会中来。9 月22 日,阿登纳
在联邦议院作了一个关于莫斯科之行的报告。他说,“我必须毫不含糊地指
出,联邦政府今后也将把与它保持正式关系的第三国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
立外交关系视作不友好的行动,因为这种行动将会加深德国的分裂。”
于是,对德国外交政策影响深远的“哈尔斯坦主义”便应时而生,这是
国务秘书哈尔斯坦和他的助手外交委员会政治司司长威廉·格雷韦共同想出
来的,并且以哈尔斯坦的名字来命名。也有人将其称作“阿登纳主义”,它
可算是德苏建交后呵登纳政府单独代表权原则的一个延伸。阿登纳在9 月22
日的联邦议院发言中对它作了第一次表述。但是,当时它对很多问题没有作
出解答,最重要的是,联邦德国对这样一种行动(与它保持关系的第三国与
民主德国建交)将作出如何的反应,是否应继续拒绝同那些与民主德国持有
外交关系的国家建立关系,威廉·格雷韦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1955 年12 月7 日,他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交到波恩举行的一次使节会议上
作详细讨论。
根据格雷韦的建议和使节会议的讨论,哈尔斯坦主义的内涵明确了,简
言之就是:为了在国际法上解释德苏建交后出现
了两个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情况,西德政府坚持联邦德国代表整个德
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承认民主德国的国家建交,并同所有与
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断绝外交关系,只有苏联是例外。格雷韦表示,这是西
德政府自成立后一直坚持的“单独代表权”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它成为
西德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坚持的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之一。
从法律上来说,德国继续存在,因为战胜国并没有吞并德国,而只是出
于占领的目的,将1937 年12 月31 日以前确定的德国疆域,暂时划分成了四
个区分区占领,直到对德和约缔结生效时为止。因此,在对德和约缔结前,
德国虽然具有法律上的能力,但由于缺少一个整体国家权力而没有行动上的
能力。
从实践上来讲,联邦德国是德国整体中唯一具有行动能力的实体。作为
一个国家,它与原来的德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空间上暂时还没有与过去
的德国取得一致。必须强调联邦德国是德国和德国人民利益的合法代表。
哈尔斯坦主义的核心,是联邦政府一直坚持的单独代表权。在阿登纳的
领导下,联邦德国政府从1949 年成立起就一直坚持强调这一点。阿登纳在每
一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都要向盟国突出强调它。他要使所有国家都确认,
只有联邦政府才是全体人民利益的唯一合法代表。
阿登纳政府,强调单独代表权的第一个突出事例是在1953 年6 月17 日
发生东柏林起义事件时。当时斯大林逝世,苏联对德政策出现某些“松动”
迹象,苏联打算建立一个中立的芬兰式的德国,因为同中立的芬兰的关系要
比同共产主义的南斯拉夫好处得多,这样牺牲民主德国也是值得的。克里姆
林宫以“全德派”著称的弗拉基米尔·S· 塞米扬诺夫被任命为驻民主德国
高级专员,准备开始实行新的路线。6 月9 日,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根据
苏联的意见发表了一个公告,提出德国统一是最大目标,为此德国两个部分
要采取接近措施。但是不久爆发了因提高工人劳动标准而引起的罢工游行,

直至蔓延全国,酿成起义流血冲突,苏联不得不动用坦克才平息这一事件。
呵登纳在这次事件之后,发表了一则公告声明,借此突出强调民主德国政权
的非法性和联邦德国的合法性,以形成联邦德国“单独代表权”的影响力。
第二个突出事例是1954 年3 月25 日苏联政府就苏联和民主德国关系发
表声明之时。该声明宣布民主德国是一个主权国家。阿登纳竭尽全力驳斥这
一观点,并且努力争取美、英、法对联邦德国“单独代表权”的支持。他一
边出面反驳那些认为德国问题从此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的猜想,一边又强调
指出:“苏联声明丝毫没有能够驳倒这一事实,即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只有
一个德意志国家,这就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它今天仍然代表着这个从来没
有消亡过的国家”——更进一步,“只有联邦德国政府才有权代表另外一千
七百万德国人说话和行动。”
第三个突出事例是1955 年巴黎协定生效之时。阿登纳代表联邦政府宣布
自己获得主权。他强调:“长期以来,我们在不断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作出的
努力,今天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现实”,联邦德国已经以平等的地位成
为西方自由大家庭中的一员,结成了真正的伙伴关系,因此,只有联邦德国
拥有对整个德国的“单独代表权”。
“单独代表权”的问题成为整个阿登纳时代阿登纳与西方盟国交涉的重
要内容。他一再要求西方盟国确认这一点。
在1955 年12 月8 至10 日的波恩德国使节会上,威廉·格雷韦提出了
一个警告,即不要过分拘限于笼统的规则,而应在判断事实时保持灵活性。
但是,格雷韦的警告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由于存在这么一个原则,也由
于联邦德国基本法里关于联邦德国是唯一合法政府的实际规定,联邦政府就
很难在东方政策上作出创造性的举动。正如在哈尔斯坦主义出台时外交部地
区司里有一批东方问题专家所担心的那样,东欧国家一生下来就带有同民主
德国保持关系的“天生缺陷”,该如何对待它们呢?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同德
国渊源很深,“哈尔斯坦主义”原则无疑是完全放弃了这些国家。同时,他
们提出,只同承认联邦政府是全德人民唯一合法代言人的国家打交道,必然
使联邦德国局限在一定的国际范围内,对国家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再有,阿
登纳强调要以实力政策、实力基础统一全德,局限性的发展与实力基础,实
力政策也相矛盾。因而,尽管哈尔斯坦主义解释了“在莫斯科出现两个德国
大使馆”的国际法问题,但是,它实际也将束缚联邦政府外交政策的手脚。
德苏建立后的十年是西德有关德国问题的政策的一个“不妥协的时期”。
阿登纳尽管与苏联建交,却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关系。根据哈尔
斯坦主义的原则,阿登纳拒绝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
东方国家愿同联邦德国接近或建交的友好表示,并且在1957 年断绝了同南斯
拉夫的外交关系,理由是南斯拉夫承认了民主德国。1963 年,阿登纳政府又
以同一理由同古巴断绝了外交关系。
阿登纳是很为难的。他感受到1955 年日内瓦高级首脑会晤后东西方关系
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但是,他也不得不坚持他政策的延续性,这种政策从公
众舆论的反映来看是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在阿登纳与苏联建交之后,当时
有人曾在德国的汉堡作过一次民意测验,要求回答对那些承认奥得一尼斯河
边界的人作何看法。结果是:56%的人认为,那些承认奥得—尼斯河边界的
人无权在汉堡作报告;57%的人认为,不能让这些人在电视中发表讲话; 68
%的人认为不能让他们在高等学校中任教。对德国公众来说,仍然孙须坚持

同东方仍不妥协。阿登纳如果突然改变政策,就得难保证能够得到公众的继
续支持。
应该说,德苏建交的意义是积极的,而哈尔斯坦主义的出台则是被动与
消极的反映,是阿登纳政策老化的开端。

第七章
振兴欧洲
通向统一欧洲的道路将是漫长而艰辛的。
——《阿登纳回忆录》(三)
“欧洲统一是我们时代的福音和希望。”
——让·莫内1954 年11 月9 日在辞去欧洲
煤钢联营高级机构主席时讲话
欧洲新制度的设想
我不认为欧洲的统一是一种空想。
——《阿登纳回忆录》(三)
1950 年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提议建立煤钢联营时,阿登纳率先响应了
他的号召。1952 年这一计划实现,缔结协定的六国一致同意,六国必须通过
扩大共同机构,继续为创建一个经济和政治结成一体的欧洲而努力。由于朝
鲜战争爆发,欧洲感到联合的紧迫,在美国支持下,关于欧洲联合的讨论一
时勃兴。人们积极地筹划欧洲防务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方案。1954 年8 月,
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讨论达4 年之久的欧洲防务共同条约,使得欧洲统一运
动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蹶不振。之后,政治共同体的讨论又告破裂,欧
洲一体化只有煤钢联营还在运作,整个运动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地步。
但是,真正致力一体化事业的人,谁也没有放弃将政治统一运动继续进
行下去的希望。让·莫内没有,阿登纳也没有。他们都在等待更有利时机的
到来,等待创造这个时机。
防务条约失败以后,阿登纳和莫内就统一欧洲的命运进行了一次探讨,
他们共同感到,在欧洲防务集团失败之后,欧洲虽然出现了一个政治真空的
局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统一欧洲的必要性已经丧失,联合的目的也并非只
针对苏联人对欧洲的威胁,莫斯科只是西欧联合的一方面原因,联合更重要
的目的是为了欧洲自己的发展。“欧洲之父”让·莫内认为,在这种形势下,
欧洲应该做的首先是把自己组织起来,而无须过多地考虑他人的企图或可能
作出的反应。期待自古以来就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人们都接受有关欧洲统一的
全面安排,那只能是幻想。莫内对阿登纳谈到了他的打算,他说他从防务集
团的失败这一点来看,在欧洲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政治性困难是其决定性的
阻力,应该努力使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