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扬州八怪传-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邓盖住耙晕恼缕沸形肯取保环矫妫炙怠鞍迩盼难苑郑猛饧移佣唷薄0迩抛鑫恼麓Υ睬蟪磷帕芾欤士焓椋杂凇安豢伤灯啤⒉灰说谰 钡奈姆缍嗨シ恚涫担谡饫锏拐窃凇安豢伤灯啤⒉灰说谰 钡摹

“得外家气”,是指的他的外祖父汪翊文,兴化的一位隐居不仕的念书人。此外,还有一位“外家”,就是继母郝氏的族叔郝梅岩。大约板桥四岁时,继母郝氏从盐城郝家庄嫁到兴化郑家,直到板桥13岁时去世,前后约十年。这十年中,板桥受到这位贤惠的后母的慈爱,“无端涕泗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郝氏不仅贤惠,在归宁时还带幼年的板桥到郝家庄去,向她的族叔——名儒郝梅岩求教。梅岩公当时设塾于庄西北的净土庵的东厢房里。板桥在净土庵学字练画,老和尚一见板桥来了,忙不迭地把纸藏起来。板桥无纸,便在大殿的墙上、神龛的板壁上以及香案、门窗上写字、绘画,有真草隶篆,还有花卉翎毛。板桥成名,郝家庄的人把这些都保存下来了,一直到1921年。1921年的腊月初八,一场大火烧了净土庵,板桥留下的这些少年时代的艺术品,也跟着烟飞灰灭了。

板桥说他“随其父学,无他师也”。但是,郝家庄今日的老人回忆说,板桥到外婆家,曾随梅岩先生学过。也许时间短暂,板桥在“自叙”时,不必详细提及了。梅岩公曾经要求生徒作立志的对联一副,板桥做的就是“其人如碧梧翠竹,其志在流水高山”,郝庄的人传说至今。

郝庄的人还记得,当年板桥在这里学写字,常常把长长短短的竹叶、竹枝,大大小小的卵石收集起来,在地上摆字。一捺一撇用竹叶,一横一竖用竹枝,大大小小的点则用卵石,又是游戏,又是学习。板桥还学画。他画飞鸟的姿态,竟把郝家笼子里一只画眉开笼放了。由于仔细观察了笼鸟凌空的姿态,结果画得活灵活现。梅岩先生教的学生,日后多人高中,他自己也在雍正年间中了进士,得到了御赐的“文压徐淮”金匾一块。在中年,板桥曾有一联赠梅岩先生:“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表述了仰慕之情。据说,梅岩先生赴考,主考对他的卷子大为赞赏,把它放在一旁,放榜时竟然忘了。后来发现了,又给补上。梅岩先生认为已经落榜,何必再补,淡淡地回答了报喜的人,又去教书了。“傲骨梅无仰面花”之梅,梅岩先生也。⑤

板桥还有一处读书的地方,便是真州的毛家桥。真州与兴化同为扬州府属县,毛家桥在真州城东南的江边一带。自兴化城至毛家桥要经过扬州,水路约200里地。板桥日后在《为马秋玉画扇》的题句中,这样回忆当日读书的情景:

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去则湿泥软沙,潮来则溶溶漾漾,水浅沙明,绿荫澄鲜可爱。时有鯈(tiào)鱼数十头,自池中溢出,游戏于竹根短叶之间,与余乐也。未赋一诗,心尝痒痒。

就题句中作者当日的情趣看,常常在竹中“闲步”,可见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业已步入青年时代了;但是看到白条鱼从池水游出,又觉得在和自己一起玩耍,似乎尚未完全脱离稚气的少年阶段。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任乃赓先生遗著意见,毛家桥读书一节,姑系于板桥17岁左右,是经过斟酌的。板桥家住兴化,为何负笈真州就读?一种猜测是真州有至亲。细阅板桥家世资料和板桥诗文,未发现其上辈与真州有何瓜葛;一种可能是真州有名师,专程前来求学。但是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因为郑宅拮据,无力承担板桥费用,同时也未发现当日真州有何名师。如果这两种可能都难存在,那么可能性很大的便是郑立庵先生来毛家桥教馆,板桥随同前来就学。立庵先生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长板桥20岁,当日正是血气方刚的30多岁年纪。立庵先生先后两个妻子汪氏与郝氏均殁,正值鳏居,家中并无牵累。携儿一同赴馆,一则免得两处开支,二则免为板桥学业悬心,三则可慰客中寂寞;四则教馆之余,因扬州离毛家桥甚近,可以携儿观光名都风物。这样推测的根据是板桥幼从父学,并无他师。有关立庵先生的种种记载中,只云生徒众多,未云足不出里。所以说板桥在毛家桥就学依然是从父学,自然是言之成理。不过,在未有直接资料证明以前,这里只是姑妄言之。

三、狂士畸人的影响

板桥少年得狂名。给墨弟的家信中,自称“狂兄”,后人的传说中,也说他幼年便“放言高谈,臧否人物”,全无拘束。这种性格的形成,从外在因素考察,和他曾经随陆种园先生学词不无关系。

据板桥的看法,康熙间兴化有三大诗人。一个叫徐白斋,一个叫李约社,一个便是陆种园。徐诗颖秀,兼攻制艺;李诗沉着,呕心吐肺;唯有种园先生工诗以外,以诗余擅场,即以词闻名。⑥板桥从他学词,最终词胜于诗,名噪南北,陆先生的功不可没。陆种园名震,又名仲子,号榕材、北郭生,蓼村,从他的家世看,是个破落户的飘零子弟。他的祖先在明代曾经做过京官(礼部主事),出使过朝鲜,传家至他父亲时,家道业已中落。种园先生讨厌制艺,淡于名利,一生很不得志。春日酒后,他曾折一枝鲜红的桃花,插于发梢,一边高歌,一边在闹市中行走。花瓣满身,行人侧目,友人劝他节制,他却笑道:“我贫士耳。彼奈我何?”什么时候该掌握什么分寸,他心里很明白。他善于写字,但他“贫而好饮”,写字的笔常常为抵酒钱,当在当铺里。求字的人只好先为他赎笔然后才好要他写字。其先人曾有出使朝鲜之赠行诗卷,属传家之宝。友人有急,种园先生借诗卷让他解急,意外的是,诗卷竟然丢了。友人不好交代,他却不以为意,说是丢了也就算了。其人慷慨如此。《板桥集》里曾经附录了一首他的《赠王正子》,写两人偶然相遇,互通消息,叹人生聚散无常以后说:

同是客,君尤苦。两人恨,凭谁诉?看囊中倾矣,酒钱何处?吾辈无端寒至此,富儿何物肥如许!脱敝裘付与酒家娘,摇头去。

词写得明白如话。笔也当了,传家宝也丢了,现在身上的破衣裳也脱下来了,还是要喝酒!这样的士人越是穷,越是狂,因为有生活实感,词便越是做得好。板桥境遇和种园先生仿佛,先生的人品和才气给板桥很大影响,先生的放浪形骸、满腹牢骚也给板桥以很大影响。两人作品在风格上有许多相近之处。后人讥笑陆词“暴言竭辞,何无含蓄至此”,兼讥板桥继承种园诗品,以“沉着痛快”为第一,认为病在浅显。⑦借用一句俗语,叫做“饱汉不知饿汉饥”。试想,象陆种园、郑板桥这样的贫士,缺衣少食,贫病交迫,愁肠百结,感慨之极,发为诗文,又如何能够清深淡远,温柔敦厚?

陆种园先生的词对板桥的影响,在《板桥集》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最近,兴化的李学中、任祖镛、王益谦三位先生提供了一批早年的陆词与郑词,更可以看出他们的师承关系。陆词有《忆江南·辛巳清明》,其中两首是:

清明节,不异峭寒时。燕子来比前日早,梨花开较去年迟,闭门雨丝丝。

清明节,僻县人也忙。十里红裙山子庙,一船春酒郭家庄,两岸菜花黄。

辛巳为康熙四十年,即板桥九岁时。词中的山子庙即兴化西门的昭阳将军庙。兴化一带战国时属楚,为昭阳食邑,后又为昭阳葬地。直至今日,兴化县城所在地仍名昭阳镇。郭家庄则在县城西北。乡情乡词,陆词所写有浓厚的乡土情趣。⑧现在兴化传抄的板桥《端阳五首》也是用的《忆江南》的词牌,我们看看其中的两首:

端阳节,正为嘴头忙。香粽剥开三面绿,浓茶斟得一杯黄。两碟白洋糖。

端阳节,妇子乱忙忙。寸剪菖蒲和滚水,一杯烧酒

拌雄黄。额上字涂王。

郑词与陆词一脉相承,似也不似?板桥日后所写潍县竹枝词,大体上也是这类风格。但是,端阳词与板桥成年作品比较起来,显然模仿的痕迹很重,自然不是“自树旗帜”之作,用词的典雅程度也不够,看得出这是学生时代的游戏之作。

还应当说一说的,当日与板桥一道向陆先生学词的,还有两位同学,一个是王国栋,一个是顾于观。《七歌之七》说:“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竹楼是王国栋的字,桐峰、万峰是顾于观的字。顾于观这个人,文字奇,后来的为人也奇。他是板桥的知己,他说两人的友谊是“百年若个是知音?日观峰高渤海深”,如山如海,经得起岁月的检验。而立之年他谋到幕僚的差事,但老无所成,他对世事看得淡了,庠生的地位也不要了,对尘世富贵表示无所眷念。他和板桥有唱酬往还,《板桥集》和他自己的《澥陆诗钞》里都能见到。

这个时期,板桥还深受一位艺术大师的影响,这个人就是明代的徐渭。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山人。这个人生于病态的困窘的家庭,考上秀才后,又八次应考,均遭挫折。他中年惧祸,得了狂病,病中杀妻,下狱七年,自杀九次。但是他的诗、画、书,还有他写的剧本,都能自树一帜,独步古今,有非凡的成就。怀才不遇,不为时人所重,惹得他长叹“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自编年谱,名为“畸谱”,把自己看作是乖时背俗的畸人。正是这样的畸人,惹得板桥同情、敬仰、赞叹、惋惜,不能自已。他曾请吴于河刻过一方图章,叫做“青藤门下牛马走”,当时人袁枚还说板桥有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燮”的印,惹得后来的齐白石也愿意跟着板桥要在青藤门下当“走狗”。但是直到现在,袁枚所说的那方印我们还没有见过。“牛马走”也好,“走狗”也好,无非极言对徐渭崇拜之深。板桥不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