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军事史 作者:刘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军事史 作者:刘庆-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庐江县西南)、光(今河南光山)地区,接着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1237年10月,口温不花攻合肥不克,其部将史天泽攻陷光州,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口温不花先后转攻黄州(今湖北黄冈)、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均遭失败。1238年9月,蒙将察罕统兵号称80万增援口温不花,进围庐州,被宋将杜杲击败。东路蒙军难以再进,被迫北撤。1241年窝阔台病死,蒙古统治集团为争夺汗位斗争激烈,对南宋战争暂时停止。(2)蒙哥攻宋南宋在同蒙军的作战中,逐步掌握了蒙军的作战特点。为了防止蒙军再度南下,宋军凭借江淮天险,采取守汉淮以蔽长江,守上游以固下游的防御方针,加强了两淮、荆湖、四川3个战区的设防,并设制置使,统一军事指挥。同时扩建水军,阻止蒙军渡江。还根据蒙古骑兵和各战区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两淮是临安的屏障,因此,南宋竭力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在军事重镇和要点,加筑城寨,增加兵力,挖掘壕沟,以限制蒙古骑兵的长驱奔袭。荆湖地处南北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蒙军一旦突入,宋长江防线必被拦腰切断,整个防御体系即遭破坏。所以宋廷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防御,派孟珙坐镇于此。孟珙提出“藩篱三层”的防御部署,形成3道以点控面的防线,加大了防御纵深。四川是南宋重要的财力、物力供应基地,战略地位也很重要。蒙军一旦夺占四川,即可出三峡,顺流东下,直逼江东。因此,自窝阔台起一直把四川作为争夺的重要目标,南宋也作为重要的设防地区。1242年余玠就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后,采取守点控面的防御配置,并采纳幕僚修筑钓鱼城(在今四川合川)的建议,以重庆为中心,在嘉陵江、渠江、涪江和长江两岸险要的山隘及交通要道,修筑了20余座耕战结合的山城,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枢纽,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防御体系,对于后来防止蒙古骑兵多路突破和长期抗击蒙军围攻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哥汗即位后,积极准备对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他吸取窝阔台全线进攻兵力分散难以突破长江防线的教训,决定采取“绕道西南,攻其腹背”的战略方针,其计划是先派一军绕道云南、广西,迂回南宋侧后,再北上进攻,接应主力;然后合兵东下临安,一举灭宋。为此,1252年7月,命忽必烈率师征讨割据于今云南、四川西南部的大理政权。1253年9月,忽必烈率军分西、东、中3道自临洮(今甘肃临洮)南下,经四川西部向云南进攻。蒙军行经山地2000多里,于10月渡大渡河、金沙江,12月攻占大理,又招降吐蕃诸部,然后留兀良哈台继续攻占云南各部,自率主力北归。1256年兀良哈台自云南北攻重庆,大败宋军。次年又南下攻占交趾(今越南北部),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迂回。1258年2月,蒙哥亲自率军南下攻宋。其部署是:忽必烈率中路主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以兀良哈台为南路,率军经云南、广西北进,攻取潭州(今湖南长沙),与中路军会师鄂州;西路为蒙军主力,由蒙哥亲自率领,攻四川,然后东出夔门;东路由李璮率领,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等地,以为配合,企图先占四川、荆湖,再与南北两路会师鄂州,然后顺江东下,夺取临安。西路蒙军发起进攻后,进展顺利,至1258年12月,攻占川西、川北、川中大部地区,对南宋重庆、合川等川东军事重镇形成了夹击态势。蒙哥在取得上述胜利后,企图夺取重庆,东出夔门,但被阻于重庆西北的钓鱼城下。钓鱼城三南临江,屹立于陡峭的山上,易守难攻,由知州王坚率兵防守。1259年1月蒙哥在劝降遭到拒绝后,命汪德臣率部进围合州。2月派纽璘兵到涪州之蔺市(今四川涪陵西)造浮梁,以阻长江下游宋军增援,并亲率各军渡过渠江进抵钓鱼城下。王坚力战固守,至3月底,蒙军连续发起多次进攻,都被击败。到4月,连续大雨20多天,使蒙军攻势顿减,加之蒙军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战斗力大为减低。南宋为确保上游,派吕文德率军自岳州逆长江而上,增援四川。吕文德在涪州冲垮蒙军浮粱,突破蒙军封锁,于6月初到达重庆。然后又率战舰千余只,溯嘉陵江而上增援钓鱼城,结果被蒙军击败,退回重庆。蒙哥打退宋援军后,又督促前锋大将汪德臣攻城,汪德臣被宋军飞石击毙。蒙哥亲自到城下督战,遭宋军炮击,蒙哥身中飞石,重伤而死。进攻四川的蒙军,随即撤军北归。钓鱼城保卫战的胜利,对改变宋的不利处境,打破蒙军会师鄂州、顺江东下的战略计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258年11月中旬,忽必烈率中路军南进,企图南取鄂州,与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哈台军会师,配合蒙哥所率西路主力,东攻临安。忽必烈军先后经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于次年8月渡过淮水,经黄陂到达长江北岸。9月,忽必烈接到蒙哥死讯和率军北返的命令,但他企图立功后争夺汗位,拒绝北返。9月3日在阳逻堡(今湖北黄冈西北阳逻镇)击败江上宋军后渡过长江,进围鄂州。宋廷得知消息,令各战区派兵援救鄂州,由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一督率诸路援军。忽必烈军渡江后,于11月进至鄂州城下,随即发动猛烈进攻,鄂州军民顽强抗击,坚守城池。此时,宋各地援军陆续到来,贾似道率两淮军也进驻汉阳,诸路重兵亦集结于鄂州附近。南路兀良哈台所率蒙军在潭州遭南宋军民的阻击,一时难以与忽必烈会师。在这种有利形势下,贾似道不仅不积极打击蒙军,反而密派使者至蒙军“请称臣,输岁币”。忽必烈因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汗位而急于北还,在得到贾似道求和后遂撤军北归。1258年李璮率领的东路军由益都南攻海州、涟水。次年8月在中路蒙军进围鄂州时,也发动攻势予以配合。蒙哥死后,两淮战事也停了下来。(3)忽必烈灭宋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他在平定内乱,稳定后方,巩固政权后,即扩充军队,修造战船,训练水军,准备南下灭宋。忽必烈总结以往攻宋战略的得失,制定了以主力进攻襄樊,实施中间突破,然后顺江东下,直趋临安的战略方针。1268年,命中路阿术、刘整备师进攻襄阳;命西路汪良臣等攻重庆、嘉定等,东路董文炳于淮西筑城备战,以配合进攻襄阳。襄樊位于南阳盆地南部,为鄂、豫、陕交通要冲。樊城居汉水北,襄阳居汉水南,两城隔水相对,有浮桥相连,互为犄角,是荆湖地区抗元的战略要地,由吕文焕率重兵防守。1268年,忽必烈下令攻襄阳时,决定采取围城阻援待其自困而后夺取的作战指导,修堡筑垒,步步进逼,切断其同外界联系,阻击宋各地援兵,以保障对襄阳的长期围困。独揽军政大权的贾似道,没有采取任何援襄的措施。直到1270年1月,才任命抗击蒙军有功的李庭芝督师援救襄阳,但军权却掌握在贾似道之婿范文虎手里。范文虎不肯出兵。1271年4月,在朝野一片呼吁下,范文虎不得已率军增援,在湍滩(郢州西北)被元军击败而归。6月,范文虎又率10万军沿汉水北上,再次被元军击败。襄樊被围已久,形势日益危殆。李庭芝不得已在均(今湖北均县)、房(今湖北房县)制造轻船,招募民军3000,以张顺、张贵为将领,于1272年5月趁汉水上涨,乘舟百艘,顺流而下,冲破元军重重封锁,到达襄阳。张贵主动派人突围到鄂州与范文虎联系,约定南北夹击元军,打通襄阳与鄂州的交通。9月,张贵率部按期出战,冲破元军江上封锁,到达约定会师地点,但范文虎违约退兵,致使民军孤军奋战,全部战死。元军包围襄樊长达5年不下,元将张弘范向阿术建议,截断江道,阻其援兵,水陆夹攻,攻破樊城,襄阳不攻自下。阿术从其计,于1273年1月初,派水军焚毁襄阳通往樊城的浮桥,切断襄阳与樊城的联系。接着用大炮轰烈猛击,然后水陆夹攻,突入城内。1月11日,樊城陷落。2月27日,元军从樊城移师直攻襄阳,吕文焕投降元军。元军经过6年之久,终于攻取了这个屏蔽江、汉的战略要地,为尔后沿江东下创造了有利条件。1274年宋度宗死后,贾似道为了专权,立年仅4岁的赵■为恭帝。元军夺占襄阳后,忽必烈决定水陆并进,“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6月,忽必烈增兵10万南下,其部署是:四川方面元军进攻川东、川西各要地,以牵制南宋军东援;左丞相伯颜率领主力,以吕文焕为前锋,由襄阳沿汉水攻鄂州,然后顺江而下,直趋临安;东路由博罗欢指挥,进攻两淮,牵制宋军南援。9月,元军20万主力沿汉水南下。南宋急调淮西水军战船万艘,由夏贵率领,到达鄂州附近,分扼长江要隘,阻止元军由汉入江。元军发动突然袭击,击败南宋水军,搭起浮桥,大军渡江,攻克长江要塞阳逻堡,南宋鄂州、汉阳不战而降。元军攻占鄂州后,伯颜令阿里海牙率兵4万留守此地,然后用吕文焕作前导,沿长江水陆并进。南宋沿江守将多是吕文焕旧部,纷纷投降。1275年1月,贾似道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勉强督诸路兵13万、战舰2500艘出师西上。在求和不成的情况下,于2月派孙虎臣率兵7万屯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大江两岸,派夏贵率战舰横亘江中,自己指挥后军驻于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伯颜指挥步、骑兵夹岸前进,设置巨炮轰击宋军。宋水军望风披靡,不战而退,岸上步兵也一触即溃,贾似道、孙虎臣乘小船逃往扬州。元军乘胜前进,于3月2日占领建康。然后分兵四出,以一部兵力继续攻取建康周围各要点,主力准备进攻临安。同时派阿术渡江攻扬州,以切断两淮与临安的联系。南宋为保都城,在临安外围各要点布置军队,同时命令由郢州、丁家洲撤回的张世杰等在镇江方面反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