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大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兵家大争- 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这样两国对峙了两年半,两国都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两国比的是意志,国家的人力物力就是意志的保障。
这个时候更不能罢手,一退就彻底完了。
而赵国已经扛不住了,赵王急了,所以赵括才会有滔天的恨意。
秦国商鞅变法后,耕战一体,一切国有,不说别的,就粮食方面,就能傲视列国。
秦国对粮食管的很严,精密到按人口、按身高、按劳动量进行调配。
所以秦军才能常常出动几十万大军外出征讨,不是列国组织不出几十万大军,而是组织出来后养不起。
战场靠近赵国,秦国的补给线很长,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大军,秦国付出的人力物力可能是赵国的几倍。
赵国起初专心防御,想的就是拖,拖到秦国后勤崩溃为止。
只是没想到秦国的大军后劲不绝,怎么都不会饿肚子,而自己国家坚持了两年半就开始青黄不接了。
于是赵王等不及了,不敢等了,他让廉颇放弃固守战术,主动出击,从对峙的泥潭里跳出来。
廉颇是三朝老将,这个时候的秦国进攻的更疯狂,不是消极固守能应付的,他以防守反击为战术核心,半年内磨死秦军近十万人。
可这样的战果赵王不满意,他现在不想要战争,他想要赵国跳出泥潭沼泽,而廉颇就是死都不愿意主动出击。
原因很简单,因为赵军厌战。
前后交战三年,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温暖。终日和兵戈做伴,时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神经高度紧张下的赵军士气已经很低了。
防守的话,是保卫国家。而秦军是出了名的残暴,对待坚守的敌城常常都会屠城,而长平对峙三年,秦军死伤近十万。
可想而知,如果秦军胜利后会对赵国进行怎样的报复?
所以赵国前线的士兵咬紧了牙齿苦撑,军粮不够就勒紧了裤腰带撑着。
士兵不懂什么叫做‘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再说吃都吃不饱,怎么去追着秦军打?
所以对峙了三年的赵军厌战,却不得不战。
赵王认为是廉颇的问题,所以要找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有锐气,有朝气,最好还有本事的将军来顶替廉颇。
于是赵括出现在了赵王的视线中,当时除了赵王,赵国上下的贵族都不看好这一场战争。
对于赵括来说这就是个机会,当时他虽然有盛名,可在一些老将军眼中,他还是一个小家伙,他要证明自己。
就连他的母亲都不看好,认为谁接替廉颇,主动进攻秦军的话,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
这些人都对了,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场失败是何等的惨烈。
所以他母亲在赵王有意安排赵括接替廉颇之时,就去找了赵王,告诉赵王,自己家的赵括就是水货,还告诉赵王,就连去世不久的赵奢都不看好赵括的领军能力。
她没有说动赵王,赵王执意要让赵括去,毕竟赵括是赵国青壮派将军中最出名的。
为了不祸及家族,赵括的母亲就和赵王要了一个保证,那就是赵括失败后,不能诛连他们一家的其他人。
当时将军打仗失败,一般都会追究责任,比如战国末期,秦将樊於期就因为战败而逃亡燕国,他的家族就被秦国诛杀连坐。
赵王可能知道自己在赌,知道主动进攻有极高的战败可能,所以他答应了,并且也遵守了这个诺言。
只是赵国的百姓在长平战败后,将责任推在赵括身上,赵括族人在赵地很难生存。因为赵奢被封为马服君,所以一部分族人就改为马氏,以封地为氏。
“当时我到了长平,带去了四十万大军最后的一批粮食,只够吃半个月。”
赵括说道这里,突然一笑,很是讥讽:“赵国并非无粮可征,只是这些粮食是那些宗室近亲的。如果当时拿出这批粮食,长平一战即使战败,也绝不会让赵国一蹶不振!”
“我当时就通告全军,一个营盘接着一个营盘,亲身告诉每一个赵国的士兵:现在已经没了退路!”
赵括眼角再次湿润,低沉的声音让马谡望着夜空,心情也是压抑。
听着一场失败的战争发生的过程,无论过程是怎样的刺激,怎样的跌宕起伏,似乎心情都不会跟着战争过程激昂起来。
“我告诉他们,想要家乡不被秦军报复,就要在粮食吃尽前击败他们。如果粮食吃完了,还没击败秦军,那么一切都就完了!”
“我成功的骗到了他们最后的热诚,告诉他们,我们可以打败秦军。当时我都不相信我们能胜,或者能胜,胜的也会很艰难。”
“我统军后,秦军故意输了几阵,我知道他们在引诱我放弃坚守。当时几场胜利已经让军队恢复了士气,所以我准备拼了。”
“结果就被堵到了这里,秦军用战车组成营垒,佐以箭阵,任由我们如何冲杀,包围我们的秦军就是死战不退,始终无法冲出去。”
“我杀了十几名冲锋无果的都尉,自己带队冲击秦军车阵,结果你也知道,我死于箭阵之下。”
“后来粮食吃完了,秦国又说秦赵是兄弟之国,只要他们放下武器,绝不杀他们。只要秦赵合并,他们是秦人,不是赵人,没必要为赵国这个名字殉葬。”
“他们再次被骗了,结果他们都被杀了。”
“四十万精壮,秦军只挑出二百四十名少年兵没杀,放他们回赵国,去宣扬秦国的军威。”
说到这里,赵括两行眼泪不断在下巴汇合,滴落。
“因为他们也没粮食了!”
“所以,我恨!”
“恨赵国的那些蛀虫宗室!”
“恨那些空享子民税赋却不为国家分忧解难的贵族!”
“恨自己本事不济,恨自己被情绪左右,恨自己没有将他们都带回家!”
两人一样的历史地位,见面犹如知己,赵括对马谡毫无保留,倾诉着积压在胸腔内恨意。
良久,赵括平复了心情说道:“他们复活后,只有三四万还想着复仇,余下的都想卸甲归田。”
“他们要依附魏国?”
“对,公孙氏魏国犹如旭日,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国家。如果不看好魏国前途,今夜我们是不会复活的。”
赵括如实相告,却见马谡猛地站起,原地踱步,忧虑重重的样子。 
  
第六十章 旭日东升谁敌手
赵国武安,是挡在赵都邯郸正西方向的三大重镇之一。
四国联盟中,西魏攻略目标是赵国,这个消息赵国很久就知道,所以武安是三镇首要,由宗室出身的赵豹负责镇守。
这里不仅要防备正西,来自上党地区的西魏军队,还要防备南边可能北上的东魏大军。
担子很重,自然赵国武安方面的军队也不容小视。
赵国最精锐的部队在邯郸,最多的部队就在武安,约在五万左右,占了赵国近半军力。
北面镇守井陉的赵奢与乐乘总兵力还不到三万,所以武安方面的赵军投降,对赵国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只要马谡能一举搞定武安的赵军,可以说是吞赵首功,丝毫不下于攻破邯郸的战功。
天色麻亮,万里无云。
公孙策已经出了朝歌郡,转道魏郡,如果南北两路先锋合围邯郸,他就率最精锐的右卫北上;如果前线战事胶着,他就坐镇魏郡邺城,先稳定东魏旧地再说邯郸战事。
不断有信鸽往来于各地建立的中转站,再由斥候快马将最新的消息带到公孙策所在的右卫中军。
“金吾卫分为左右两卫,另外以北宫宿卫为基础,扩建羽林卫。”
公孙策一拍板,楚萌萌随即就根据夏城传来的名单将三卫将校名单敲定,交给公孙策审阅。随意看了一眼,公孙策就盖了自己的大印。
现在编成这三卫也是临时举措,即用来安抚复活在河东一带的神将,也可以震慑晋国。只要灭掉赵国,他就要裁兵。
“殿下,上党郡马谡请求编制!”
楚萌萌刚刚将书写好的扩编令交给随车的信使,又捧着一封信走进车厢,对公孙策说道。
公孙策随着战车摇晃,伸手接过马谡的信扫了两眼,看着密密麻麻的字只觉得头疼,直接问:“马谡那里现在有多少兵了?整个上党郡又收编了多少军魂?”
“郭亮收编了两万三千余,公孙恩收编三万五千余,马谡收编了四……四十三万!”
楚萌萌揉了揉发干的眼睛,干咽了一口唾沫向公孙策回答,又不确信,再次看了看马谡的信。
公孙策猛地睁眼,凝声询问:“四十多万?长平军团复活了?”
“是的,殿下!赵括降了,只是……”
“是什么?”
“殿下,长平军团能战之兵只有四万余人,所以上党之地增兵前后共十二万左右。故马谡向殿下讨要两个卫的编制,还请求大量的粮草。”
公孙策缓缓起身,食指指甲划着眉心,划出一条条红印,他在思考。
“不能给正规编制,以武卫为核心,再扩编两戍卫,战后裁撤。让郭亮率武卫向武安方向进军,公孙恩与马谡各率一卫戍守上党,防止晋军南下!”
楚萌萌听了点头,一夜过去,魏军就像滚雪团一样壮大,经过初步统计,魏军此时兵力不下七十万,虽然多了,可军心不齐。
这个时候最为关键,军心不能乱,更不能给内部将领给与膨胀他们野心的机会。
公孙恩是王室子弟,有他留在上党地区,可以压制马谡,而马谡的能力,又能弥补公孙恩欠缺的指挥能力。
“还有殿下,马谡在信中询问如何安置赵括。长平军团之所以会降,原因不是他提前做准备,而是赵括主动投降。”
“这算不得投降,是依附。拜赵括为戍卫将军,辅助公孙恩镇守上党,先封他为都亭侯,战后论功再赏。”
楚萌萌开始书写军令,车厢外的叶轻舟又捧着一封信走进车厢,递给公孙策说道:“殿下,北路前锋华雄已与赵军偏师交手,赵军自乱阵脚,四千赵军迫降于我军!”
“肯定是昨夜刚刚被赵国收编的军魂,否则华雄不会这么容易战胜赵军。”
公孙策接过信一看,随即对刚刚书写完军令的楚萌萌说道:“再给华雄写一封信,激励一下他,再提醒他兵贵神速固然紧要,切不可莽撞,不可大意之下让赵军翻盘!”
楚萌萌急忙书写,公孙策一边说道:“复活的军魂固然能增加我们兵力,但也会稀释大军的韧性。所以我们只能打顺风仗,不能失败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