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19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洋1917- 第8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挺勃朗宁7·62气冷式重机枪,一个中队12挺,三个机枪中队36挺勃朗宁7·62mm气冷式重机枪……

如果说水野泰辅联队的中村大队只是前哨警戒部队的话,那么在三岔路口以东森林里布置的长达2公里的防线上,36门勃朗宁重机枪火力和32门M81营属迫击炮的火力形成了一道坚固的盾牌防线……吕焕炎不认为德军的两个步兵营可以突破自己摆下的这道防线,勃朗宁重机枪的密度在这条防线上达到了50米挺,2门炮一组的M81迫击炮群多达16个……

这个时候体现出吕焕炎布置迫击炮阵地的未雨绸缪来,不过他那两个联邦步兵第14师的75mm野炮营,布置在三岔路口的南边却比自己的迫击炮阵地还要靠西一点……交战双方的双方的远程火炮射程相近……

冯—伦德施泰德中校的铁甲列车上150mm重型榴弹炮的最大射程是8500米,而105mm轻型野战榴弹炮的射程是8400米,而联军联邦步兵第14师两个75mm三八式野炮营的最大射程是8500米,这意味着双方的阵地要么都够不着对方,要么都能揍到对方,不过,吕焕炎还是占了一点便宜,由于哈尔科夫河从北向南奔腾而来,造成了河的左岸的地势比右岸要低5到十米,换句话说,森林里的联军炮兵阵地的地势要比哈尔科夫城内的德军铁甲列车所处的海拔平均高出8米左右……

第九百一十五章(四)重炮轰击城墙

这意味着吕焕炎的2个营的75mm野炮的实际射程要比标定的射程远了100米左右……这100米看上去毫不起眼,却往往有可能成为双方火力此消彼长的关键……

独立装甲一团的团参谋长任大道带着钢盔,亲自跳上装甲车,领着装甲第2营4连的2个装甲排,沿着森林东西向的这条大路向西发起了一次突击,这个时候城内的德军铁甲列车的火炮不知道什么原因稀落了起来,而哈尔科夫北城区则完全笼罩在北面日军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的24门150mm重型榴弹炮的轰击之下……

装甲第2营4连这两个装甲排沿着大路向西突击时大口径重机枪喷射出的炙热弹雨压制了大路两翼丛林中德军步兵对日本水野联队的追击……任大道指挥的7辆装甲战车排成不规则的两路纵队沿着东西向大路的两翼一口气前出了近1公里,直到把装甲第4连第1排的两辆被德军包围的战车解救出来才停止进攻……

冯—勃洛姆堡和冯—迪克迈尔这两个团长各自率领的步兵营此刻均伤亡了近百人,联军装甲部队的火力尤在德军步兵营之上,若不是有城里的铁甲列车火炮的助阵,两个德国营都未必能突破对方在森林里的第二道防线……日本中村大队的防守极其顽强,双方在进入手榴弹和手雷的攻击范围后,德军的远程火炮反而投鼠忌器不得不延伸射击……

事实上冯—伦德施泰德中校的铁甲列车2分队差不多一路被北面联军的重炮在从北往南的撵,日军150mm重炮的射程虽然只能覆盖到哈尔科夫旧城的中城区,但是渐渐的北城外被联军占领的环城防线的后方,开始出现了联军75mm野炮的炮声,呼啸的炮弹掠过了整个哈尔科夫旧城区,一直砸到了旧城要塞的南门附近……

这对尚滞留在旧城要塞南城区铁路线上的德军铁甲列车分队提出了新的挑战……摆在分队长冯—伦德施泰德中校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调转炮口放弃对东门外的火力支援,转而压制北城外新前移了阵地的联军75mm野炮阵地,要么就一口气撤到南边哈尔科夫新城去,不过由于铁路线的限制,布置在新城区东南角的德军炮兵139营剩下的那两个炮兵连可以炮击到三岔路口附近,但铁甲列车因为在城市中轴线的铁轨上运动,因此射程差了2公里以上,这意味着……只能炮击到森林边缘地带而已……

这显然不符合铁甲列车分队的期望,因此,冯—伦德施泰特的铁甲列车就此调转炮口和城北的联军联邦步兵第15师刚到位的两个75mm野炮营对轰了起来,一边是2门150mm重型榴弹炮和8门105mm轻型榴弹炮,火力惊人,一边是2个75mm野炮营36门75mm三八式野炮,数量惊人……

这一场炮战进行的很短暂……由于铁路线是南北纵向布置在城市的中轴线上,这使得德军铁甲列车根本无法像之前向东边炮击时那样充分发挥火力,火炮夹角的限制使得冯—伦德施泰特的铁甲分队射出的炮弹只能覆盖北城外的两翼,中间约500米宽的地带成为了死角覆盖不到。

一来二去,北面联军前敌指挥部的大庭二郎中将到底还是给东边的联军帮上了点忙……只是出力气的是联邦步兵第15师的两个75mm野炮营,6·5公斤的三八式野炮炮弹像冰雹一样密集的砸向滞留在哈尔科夫旧城要塞南门附近铁路线上的德军铁甲列车,把铁甲列车的装甲炸的凹凸不平,而一旦运气好炮弹落在德军火炮射口附近则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冯—伦德施泰德见再坚持下去也是白挨炸,蚂蚁多了也能咬死大象,在北面联军的重炮停止炮击后,德军铁甲列车终于不甘心的退出了哈尔科夫旧城……停留在新城的中央地带,虽然够不到已经北撤的武藤旅团主力,但至少可以象征性的替南线进攻的德军两个步兵团以及乌克兰志愿者第2师3旅的那个步兵团打气助威,万一联军反击的话,铁甲列车上的火力依然能发挥作用……

由于哈尔科夫城内德军铁甲列车意外的被北线联军的75mm野炮群逐出了哈尔科夫旧城,客观上使得德军在东门外的反击处于了尴尬的境地,而这时正好是联军2个装甲排投入反击的关键时刻,同时联军布置在大路东侧的M81迫击炮群开始轰鸣起来,密集的迫击炮弹下雨一样落进了冯—迪克迈尔上校和冯—勃洛姆堡中校指挥的步兵营的头上……

两个团长一边下令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御,一边等待德乌联军指挥部的指示……如果没有远程炮兵的支持,7·6cm步兵迫击炮射程甚至都不如联军的M60步兵迫击炮,更不要说两公里外肆虐的M81营属迫击炮,这个时候继续进攻等于是用血肉之躯和长柄手榴弹去对抗联军的重机枪和装甲车,还有冰雹一样的轻重两种迫击炮的弹雨……

德国人的严谨和成熟体现在两个步兵营过河进攻的同时,阵地上的有线电话直接拉过了桥,和后方指挥所始终保持着联系,虽然通讯兵们很倒霉,电话线不断的被联军的迫击炮炮弹炸毁又重新接起来……

严格意义上说,指挥德乌联军在东门外反击的,应该是位于东城墙坚固的石质城门楼上方指挥所里的乌克兰民族军总司令西蒙—佩特留拉阁下,不过之前他让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当联军北线75mm野炮群抵近开火把火力覆盖到整个哈尔科夫旧城后,总司令阁下乱了阵脚……他既希望东门的反击能一口气推进到三岔路口占领联军的大本营和后勤基地……

又担心联军主力会不会在北线发起地面进攻,要不然怎么炮兵阵地都快推到城墙底下不到2公里的地方了?这地方可是直接在城墙上乌克兰支援第1师第2旅守军的MG08重机枪的射程之内,只是乌克兰志愿者第1师2旅的守军们很默契的没有开火……这帮家伙可不希望引来联军北城外阵地后方150mm重型榴弹炮对城墙的轰击……

第九百一十五章(五)迫击炮!迫击炮!

即使150mm重型榴弹炮那45公斤重的高爆榴弹未必能一下子击穿厚厚的城墙,可光近距离爆炸形成的声浪冲击波都能把工事里的守军震的耳鼻流血晕死过去,这种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大炮不能占领城市,还是老老实实躲在厚实的城墙内部的屯兵洞里防炮最好……

电话打到了在哈尔科夫新城东南指挥所里坐镇的德国少将冯—诺伊豪斯那里,这个时候,南线的反击的进展还是当地顺利,武藤旅团在德国预备步兵第47师两个主力团(步兵140团欠一个营,用于东门外的反击)的轰击下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只是断后的中国装甲部队的火力相当凶悍,而且机动性比光靠两条腿进攻的德军要强的多……随着战线北移后,德军布置在乌达河南岸的炮兵第141营的12门105mm轻型榴弹炮已经够不着联军的阵地……

这使得德军地面部队进攻时的远程炮火的支援少了一多半……只有此刻哈尔科夫新城东南方向的炮兵第139团剩下的2个105mm轻型榴弹炮连还在拼命的为进攻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但是联军显然已经获得了增援,武藤旅团退到了距离三岔路口不到7公里的位置停了下来,并且居然在中国装甲部队的增援下,暂时稳住了战线……

双方的伤亡都不轻,南线德军的炮火至少击毁了近10辆中国装甲部队的轮式战车,但死伤在对方大口径重机枪火力下的德军人数已经超过了600人,其中250多人阵亡,350人负伤,弹药消耗巨大……乌克兰志愿者第2师第3旅的那个步兵团只知道畏畏缩缩的跟在德军那两个团的屁股后头,一点没有上去顶一阵的觉悟……

打到午夜十二点,南线德军的五个主力步兵营形成了一线平推,战线宽度接近5公里,差不多从哈尔科夫河右岸一直延伸到森林小路东侧3公里不到的位置,双方的阵地间隔只有800米不到,对面丛林里的左翼是武藤旅团的古庄大队1000多人,右翼是联邦步兵第13师25旅51团1营和下了车作战的装甲第2营的3个车载步兵连,刘翼—飞的三十辆轮式装甲战车则成为防守一方的火力支撑,布置在左右各宽2公里的战线上……

德军的预备队是乌克兰志愿者第2师3旅的那个步兵团,约3000人的兵力,而武藤旅团的预备队则是退到战线后方集结和休整的黎尚装甲第3营剩下20多辆轮式装甲战车和多门、香椎两个伤亡近半的大队……

就这样在南线进攻方的总兵力维持在6000人不到,而防守一方的总兵力只有3000多人,不过联军由于拥有装甲部队,在重机枪火力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同时后勤通畅,甚至能获得冒着炮火从三岔路口方向运上来的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