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夏鼎- 第3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河陇地区,张义潮便从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八月率军开始了他东征凉州吐蕃的伟大壮举。当然此时的凉州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吐蕃军队,另外还有河西陇右地区败退至凉州的吐蕃军,军力十分雄厚,这导致了凉州战役变得极其艰难。
前面已经说到吐蕃在河西倒行逆施,不但导致了唐人的愤怒,就是吐蕃人也对统治者极为不满。而归义军建立之后秉承大唐传统,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有力地团结了在河西走廊的各族人民。而这支东征军由汉、吐蕃两族士兵组成,共计7000名士兵。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战斗,归义军“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两军对阵之时,归义军人人置生死于度外,“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在血腥的死斗中,大唐精神重新焕发了光彩,吐蕃军终于支撑不住,“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吐蕃军虽然遭到很大的打击,但是毕竟是强悍的敌人,归义军人数少,也没办法一时全部消灭,于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足足拉锯了三年。
经过三年的血战,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义潮终于一举攻克了凉州。张义潮收复凉州后,即表奏朝廷。于是,“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义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当世之时,世人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赞扬张义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中,张义潮以瓜州、沙州为根据地,对外征讨,扩大战果,巩固归义军政权对河西的统治。当时,河西地区的形势还是相当复杂:南面的吐蕃还在伺机卷土重来;北面的回鹘也在觊觎着河西这块富庶之地。另外,吐蕃国内,自“尚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诸州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们纠合在一起,大肆劫掠河西各地。
张义潮在基本没有中央政府军队帮助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张义潮变文》直接记述了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至十一年间的三次战役:第一次是吐谷浑王进犯沙州,张义潮出兵讨伐,两军在西同附近相遇,张义潮首战破敌,土谷浑王败逃,张义潮率军乘胜追击1000余里,并大获全胜,活捉土谷浑宰相3人,斩首示众,而后全军高唱《大阵乐》,凯旋而归;第二次是纳职县回鹘、吐蕃抄掠伊州,张义潮奔袭,回鹘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沙洲军大获全胜;第三次是叛乱回鹘劫夺唐朝册立回鹘使王端章,张义潮闻知大怒。由于下文残缺不全,不知结局如何。由此可知,张义潮为了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骚扰、劫掠,仍然进行着非常艰巨的斗争。《张义潮变文》中所说义潮“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奴,不曾暂暇”,就是当时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余众逃奔秦州,途中又遭到了尚延心的袭击,“吐蕃自是衰绝”。河陇肃清,使唐王朝无西顾之忧。至此,河西地区初步形成了统一局面,“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唐王朝的势力,已达陇右诸地。
正是张义潮率领的沙州起义及其战果的不断扩大,河西地区才得以克复,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对于他在河西重振大唐声威的业绩;人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堪称英雄盖世之功!
张议潮出巡图甘肃敦煌莫高窟唐第156窟
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领沙、瓜等十一州,以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大中十一年,在议潮的影响下,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蕃部归唐,唐以尚延心为河、渭等州都游奕使。懿宗咸通二年(861),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七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战败吐蕃,以西州归议潮。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检校)司徒、右神武大将军(一称统军),并赐庄宅。议潮既留居长安,即以族子淮深守归义军。咸通十三年(872),议潮卒。
参考书目
罗振玉:《补唐书张义潮传》,永丰乡人杂著本,1922。
向达:《罗叔言〈补唐书张义潮传〉补正》,三联书店,北京,1957。





正文 外篇:上三军之承影袍泽  教戎军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321 0:52:13 本章字数:2967


外篇:上三军之承影
所有人对对此避而不谈,如果不是出于偶然,我几乎错过夏国大将军府最核心的秘闻。
三天前有一骑驿来来坏消息,一群海盗袭击了来我朝吉阳军宁远县,更不幸的是,有一支属于沙州的船队正在此停泊,总共有近两千名沙州水手和商人连船带货被虏走。由于这支船队规模颇大,几乎所有的沙洲商户都有股份在里面,所以他们全都忧心忡忡。今天好消息传来了,海盗的巢穴被一支大约500人的军队偷袭,他们先凿沉两艘正好停泊在港口水道旁的海盗船,然后冲上岛用长弓和弯刀将留守的海盗杀死。将他们尸体挂在港口的桅杆上。解救出被困的夏国子民后,这些人就销声匿迹。
所有的沙州商户都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从他们面带神秘的窃窃私语中,我听到了一支传说中的军队——承影军。
在大将军府公布的军团编制中,确有承影军的名称,但据称该军仅有一个空的番号,在夏国的疆域内,你看不到承影军的军营,在官修的军史上,你也找不到承影军的战役。但夏国人习惯在内心里相信,一切在国境外维护夏国利益的军事行动中都有承影军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承影军是夏国战斗最频繁的军队。
据传承影军永远都是孤军作战,也许正是因为这是一支几乎被遗弃的部队,他们从不在战场上放弃任何一个袍泽。任何一个企图俘虏承影军成员或者扣留他们尸体的企图都会遭到最严酷的报复。在各国的记录上有一些有头无尾的战斗,遗留在战场上的只有战斗一方的尸体,他们往往这都是承影军的杰作,但却找不到任何证据。
无论是大将军府和大丞相府,都不曾公开承认过承影军力量的存在,也许承影军的一切,将会永远被密封在大将军府最深的一间密室中最深的一个暗格中。只是偶尔会有一些面目陌生的军人在大将军府走动。这些人面目平凡,神情冷漠,从中他们脸上,你可以读到人世间最苍凉的感慨和最坚硬的意志,就连高傲的军府校尉们,在此时都会自觉的避让一旁,并向他们投以尊敬的目光。
根据传说,承影军的军旗是一面青色的大旗,在夕阳映照下会有若有若无的一道白色的剑影显现。
根据传说,在夏国某处,有个极深的湖泊据说是国内最接近幽冥之地,叫做月光湖,它西北面是巍峨的雪山,东面是辽阔的沙漠,湖里没有鱼,周围经常都会有海市蜃楼出现,但这里全是的沼泽,除了海鸟其他生灵根本不可能进入到湖的中心。在湖底的最深处,大食、契丹、和大宋求之不得的秘密,这里躺着成百上千的白色小瓶,上面都蒙满泥沙和苔藓,如果将这些东西轻轻拂去,你会发现它们是用最好的大宛马的骨灰烧制而成的极品骨瓷,瓶身上精美的文字记录着主人的姓名和只属于幽冥的秘密,除了骨灰主人的姓名,籍贯,职位之外,瓶底都镌刻着四个字:承影袍泽。
——赵行德记述
从河西到潼关,大夏国境内分布着五个教习军团,军号分别是教戎、练锐、拙速、蓄怒、百战。投军的青年将在这五个教习军团中训练一年,然后以十人队为单位被整体分配到其它常备军团中。
子曰,不教而战为诛。所以不到最后一刻,夏国大将军府是绝对不会将平均训练时间不足一年的教习军团战士投入到战斗中去的。所有在夏国所谓的军团文化中,教习军团给夏国军人和百姓的印象总是充满了袍泽故旧的眷恋之情,而很少有其它夏国军团常有的那种传奇。
不过凡是皆有例外,在我对夏国军团的访问中,有一支教习军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是教戎军,大夏军团序列中的第一个教习军团,唯一被取消番号,又被护民官会议重新建立的军团。
在十七年前的河西之乱中,大约有二十到三十万名奴隶揭竿而起,用暴力争取摆脱奴隶身份。
奴隶问题在夏国建立以前就存在了,回鹘,吐蕃,突厥,乃至汉人富户许多都拥有奴隶,虽然自从第一任护国公起,大夏朝廷就严禁将自由民卖身为奴,可是原有的奴隶们仍然繁衍出许多后代,而护民官会议一直以释放奴隶违反护国盟誓为由,反对给予这些奴隶后代自由。
随着夏国国势的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给予这些可怜的人自由民的身份,不但对标榜人权的夏国在道德上是一种讽刺,而且奴隶的权利问题将永远是夏国立法机构难以解决的难题。
但是,在有识之士对此辩论出一个解决之道之前,奴隶们用剑发言了。最初的反抗源于甘,肃两州的奴隶,逃跑的奴隶企图逃往天山北道,那里有大片无主的土地,那里的官府数十年来一直支持解放所有奴隶,也积极的帮助每一个迁徙而去的人在那里安家。在意识到赤手空拳无法逃跑千里之远后,他们袭击了一个团练军的军械库,将自己武装了起来,并计划武装行军到天山北道之后就向当地官府投降。但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