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夏鼎- 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十几年来,韩昌逐渐接掌了原先韩德让的权柄,甚至犹有过之,他将辽国北方叛降不定的女真、室韦、蒙古、高丽等部,与原有的亲信汉军、汉民,按照夏国军士荫户制度编组起来,以孙武子兵法之“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为名,新立四军。为了把田地和民户都分给能打仗的勇士,他铁腕镇压北地部族和辽国国内契丹贵族的反抗,却深得受了他好处的女真、室韦、蒙古勇士之心。
韩德让在世时,韩昌便不欲在父亲卵翼下的南京道,远赴东京道为官,开掘铁矿、煤矿,辽国原本就擅冶铁,如今盔甲兵刃坚锐,其中以步卒铁浮屠、重甲连环马军最为精锐难当,不但威震北国,宋国几次试探性地攻击都吃了不小的亏。
送走王侁,陈德来到甲板底下的舱室,在这艘大船的舱室里,整齐地放置着数十个木箱子。正徐徐展开一幅长卷的黄雯抬起头来,展颜笑道:“存放这多年,居然一点都没有朽坏。”当初陈德将木箱周围全部以石灰填满,地面用石磙夯实,到了岚州后又令军情司将当初藏宝的旧宅买下,几十年守护下来,从建业文房中携带出来的这些文集画册都没有受潮霉变。
“不知梁左丘看见这批无价之宝,眼珠子会否拔不出来。”陈德笑道,夏国近来从西域奇书中衍生出来的学派之争极为发达,楚国公张仲曜、韩国公李斯、故相王坚,都在退隐之后都著书立说,大力倡导西学,丞相府吏员更有许多以法家自诩,梁左丘老而弥坚,至今仍然为了维护国学正统而笔战不辍。这批典籍运回学士府,由梁左丘主持整理,当能助他一臂之力。
船身微微晃了两晃,铁锚收起,风向已正,这艘木船转舵向北,驶入运河,孤帆远影,渐渐消失在烟波水雾之中。





正文 三  虽远必诛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012 16:22:02 本章字数:1436


大夏威远二十八年七月,夜色深沉,敦煌未央宫,皇帝处理政事所在的简章殿仍然灯火通明。
旬日前,河中地不少大地主反对强制推行赎买均田法,在外敌的蛊惑下掀起叛乱,在乌浒水一线,乱贼仗着异国的支持,号称要驱逐异教徒,杀戮新迁移去的良民尤为猖獗。西方突厥人的塞尔柱王朝趁火打劫,军队开到了边界,军情司发现有塞尔柱的军官在指挥乱贼作战。
“大军自河西出,两个月可至康居,”陈安虽年逾五旬,精力却不亚于壮年,“吾欲率龙牙军亲征河中,虎翼军、教戎军,练锐军、驰猎军从征,沿途会合蓄怒军、百战军,增援安西军司。”
丞相王元当即道,“陛下亲征河东,若宋辽来攻关中,如何应对?”
“眼前北院精锐平叛尚且不暇,根本无力西侵。”陈安撇了撇嘴,“韩昌当世名将,竟死在宵小之手,辽国自毁栋梁,女真、室韦诸部降而复叛。”韩昌死后,他当即起兵拔了朔州,威胁大同府,辽国被迫归还了韩昌的骨殖,陈安将他以将军之礼葬在敦煌韩母墓旁。
“宋国一直厉兵秣马意欲犯我关中,”陈安踌躇半晌,烛火明灭不定,终于下定决心道,“将军械司铸造的火炮运进大散关、武关、萧关、函谷关、长安、凤翔、延安府的炮垒。此番让宋国也知晓吾大夏火器的厉害。”
平定河中事关重大,一旦让宋国得知夏国中央近卫军主力西征,必不肯放过这个入寇关中的机会。河洛驻泊兵马都部属狄青用兵极为凌厉,但只要各处雄关坚城不失,大军回师,自能将入寇的宋军瓮中捉鳖。
行军司主事,上将军赵仲达又道:“河中叛贼裹挟乱民甚多,如何处置?”
陈安微微闭了下眼睛,沉声道:“乱世需用重典,若校尉和护民官会议同意,在河中可暂行告奸连坐法,编制保甲,作乱者格杀勿论,同一保甲有隐瞒叛贼不报的,发卖为奴。”他顿了一顿,西迁良民无辜被乱贼杀害,夏国军士的尊严遭到挑衅,早已在校尉会议和护民官会议上掀起惊天怒潮,实行连坐法是护民官会议提出来的,格杀令则是校尉会议为保护军士的安全所提的。
关中、蜀地、陇右一带人口繁衍很快,近十几年授田已经不够,朝中早有“川陕填河中”之议,并且不断鼓励汉民前往河中接受授田。因为河中未开垦的田地多属于当地的大地主,官府已经出了高价,这些人仍然囤积居奇,反而希望新去的移民成为佃农旁户,大地主的不合作态度惹怒了陈安,他支持护民官会议通过了赎买均田法,这条法令成为了河中叛乱的导火索。
王元心头一凛,大声道:“陛下如此一来,杀戮必重,大大有损陛下英明啊。河中地卷入叛乱的民户甚多,若要强行格杀令与连坐法,只怕户口减半啊!”
“那丞相府要从速拟定方案,”陈安道,“从关中、陇右、蜀地组织移民到河中去开垦授田,五年内,可以给他们关中授田两倍的土地。”
“眼下护民官和校尉们虽然有格杀令与连坐法之议,但只要河中战事绵延,或是杀戮过重,天下物议顷刻反转,陛下清名受损,东面宋国更是会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对吾国大加诋毁,陛下三思!”
王元一开始便反对过快在河中推行均田令,更警告过宗教裁判所在河中执行神旨不力,但当时陈安一直忙于征战漠北,将羁縻的部落编成军士荫户,后来又在乌拉尔山口楚国公封地旁修筑堡垒,建威远镇,封锁西方罗斯人进入漠北的孔道,一直将这事耽搁下来,直至酿成如今民变之祸。
陈安叹了口气道:“民可以乐成,而不可以忧始,天下若果真物议汹汹,朕当下罪己诏,传位于皇长子贤。”他眼神一凛,沉声道,“河中之地乃是大夏国土,此等叛逆,却绝不能纵容,要让他们知晓,犯吾大夏者,虽远必诛!”
全书完





正文 第一章 天上白玉京(上)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112 7:24:15 本章字数:4256


大宋宣和年间,宋皇赵佑意气风发,力求变法图强。丞相蔡京颇得官家重用,在朝中权倾一时,将守旧的故相司马光以下共三百零九人全部污蔑为朋党,党人不但贬官流放,还将所谓罪行刻碑为记,立于端礼门外,称为党人碑。
大宋开国以来,以优容士大夫自诩,不曾因言罪人,此例一开,天下物议汹汹。蔡京所斥退的党人遍布朝野,几乎结怨于天下。党人碑上列名者,多是颇有官声的正直之士,士大夫莫不以名列党人为荣。五年之后,宋皇赵佑心回意转,不但复用旧臣,还允了朝臣联名上奏,恩准党人后代入太学读书。
皇恩浩荡,不容推辞,已故党人赵惕新之子赵行德亦在此列。获得举人身份的赵行德不得不放弃走科举正途出仕的打算,辞别乡里远亲,赴汴梁太学。
自从丞相王安石变法以来,太学已不是单纯的讲学育才之所,而是朝廷选官的重要渠道。王丞相扩建太学,将太学生人数扩充达三千六百人,设一百二十斋,推行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通过就读年限和学官考核,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可直接参加礼部考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通过三舍法,上舍太学生与科举正途有了严格的对应等级。已经通过省试,获得举人身份的赵行德,直接进入上舍就读,
赵行德所在的上舍学斋名为华章斋,有同窗三十余人。
年轻的太学生中间,既有以天下栋梁自诩,抨击时事,议论朝廷重臣的,也有奔走于朝廷公卿之间,钻营苟且的,还有流连于倡楼瓦舍,风流倜傥的。
只不过,太学生们大都因年轻而意气风发,和寓居在汴梁的近三万等候补缺的冗官相比,更显朝气蓬勃。
一旦国有大事,太学生甚至能言侍从之所不敢言,攻台谏之所不敢攻。就连权倾当世的丞相蔡京也要放下身段,一方面大力提高太学生的衣食待遇,一方面亲自过问上舍生的考核,笼络与控制兼而有之。
“十数年寒窗苦读,毕竟没有白费。”赵行德摩挲着右手指节与手腕上厚厚地茧子,懒得掺合同窗之间面红耳赤的争论,浮想起往事。
对劝人死读书,考科举的世风,赵行德原本颇为鄙夷,以他来自后世,两世为人的见识,既然穿越到了这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还是做个富商来得实在。
被贬斥故里的父亲赵惕新身故之后,世态炎凉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虽然是被监视流放的朔党中人,赵惕新的功名对赵家来说,仍然是遮风挡雨的大树。赵惕新身故之后,地方贪官浊吏勾结土豪奸商,几乎迫不及待地将赵家的田产在数年之内侵夺一空。
目睹了无数商人和能工巧匠被地方官整治得死去活来之后,赵行德意识到,在这世道,若要有自保之力,乃至做一番事业,除了扯旗造反之外,唯有读书出仕一途。所谓破家县令,灭门知府,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另一种诠释。
宋人重文轻武,有俗谚称人生四大喜事,依次曰:“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金榜题名竟比洞房花烛还要令人激动。更有好事者道:“哪怕北取燕云,西复关中,亦不及状元及第,打马御街,万人争睹的荣耀。”
赵行德正沉思间,好友李蕤用胳膊肘捅了捅赵行德,示意他注意听同窗议论,免得被人发难。赵行德对他微微一笑,这李蕤其实私下对同窗议论时政颇不看好,太学生身处汴梁这等天下潮流激荡之地,位卑而词激,容易被朝臣党争所利用,迟早要生出一场祸事。
“误国之物,莫过于火铳!花石!”陈东被七八个相熟的同窗围在中间,正慷慨激昂地高声道,他的眼角余光扫了一眼旁边的赵行德,见他亦在凝神静听自己的议论,心气稍平。这赵行德据说是名传天下的党人赵惕新之后,脸上总是一副淡淡的神气,学斋清议时也不见得如何专注,但每有发声,无不既别出机杼,又发人深省。
“花石采之于岭南,万千民夫深入蛮荒,穿凿山谷,终年不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