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超级掌门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网游之超级掌门人- 第2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他才不得不讨论削藩,试图加强中央集权,不料这个苗头刚刚露了个头,就已经出现了如此惊人的场面。

吴三桂等人自然有叛变的理由,而且十分正当。

吴三桂此人,本来就不是什么有大志向大出息的人,一个一怒为红颜,不顾天下百姓存亡的人,想要有出息,有点高估他了。

吴三挂并非胸怀国家民族、有高尚情操者,拥有现在的一切,已经十分的心满意足了,他最大的梦想,无非是如同明代世代镇守云南的沐英家一样,在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中,受着中央王朝的管辖,却能够让自己的子孙代代相继承。

吴三桂如果要叛乱,早就叛乱了,比如当年大清刚刚成立,南方叛乱未平,他率兵绞杀永历帝的时候,就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从他个人来说,功业辉煌,已经到了巅峰,人气极端高涨,手下战将成群,都是跟随着他南征北战,经过千锤百炼的优秀将领,兵精将勇;最为关键的是,当时的战争,还没有消停,吴三桂的锋芒如刀,没有一丝一毫的销蚀,依旧骁勇威猛。

就吴三桂个人来说,年龄刚届五十,身体健康,精力仍然充沛,领袖水平无论政治还是军事皆处巅峰期,远非十一年后垂垂老矣时可比。综合一看,帅、将、兵,皆处顶峰。

而相反,大清这一边,正值新老君主交替之际,咱们的康大帝也才八岁,四大臣帮着辅政,虽说朝政稳健,根基牢固,但总比国家历经战后九年(从夔东十三家败亡算起)休养整顿,根基进一步打牢,且康熙已经亲政、正值年富力强时差些吧。这样此消彼长,形势变化就大了。

可是吴三桂哪里有什么反叛之心,一心只想舒舒服服做他的亲王兼云贵王呢。

问题来了,他想舒舒服服的做一个太平王爷,问题是你愿意,别人不干啊!

反过来,你还得经常把心提着点,生怕做错了什么。

于是,吴三桂与朝廷之间便处在了一个很有趣的相持平衡阶段。表面上,君臣和睦,俨如一家,彼此毫无芥蒂;私下里,又各怀心事,互相猜忌,暗中较着劲。

朝廷严防吴三桂势大甚至谋反,威胁大清统治,处心积虑想削弱乃至剪除他;而吴三桂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用尽一切办法想打消朝廷的疑虑,同时欲世代守着云贵,担心朝廷不履行诺言,撤其藩地。

双方你来我往,明和睦、暗斗法,不知有多少回合,一直到韦小宝的横空出现,彻底的搅乱了。

吴应熊,是吴三桂的亲子,世子,身份高贵,更别说是吴三桂理想的记载体,韦小宝设计阉了吴应熊,彻底的粉碎了吴三桂最后一丝的梦想。

本来大清王朝与吴三桂之间的斗法一直是不温不火,但是现在形势变了。

在康熙初期,采取拉与打、放与制相辅相成的稳健之策。一方面,对整个三藩,不仅对吴三桂,百般笼络,依赖他们镇守南疆广袤之地,严防大陆抗清之火死灰复燃,以及对付海上台湾郑氏及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土司。

另一方面,时不时用一下杀威棒,敲打敲打他们,尤其对吴三桂,从而逐渐削夺其权力。比如把吴三桂的心腹爱将们调离云贵,异地任用;对其精心建置的忠勇、义勇两营来个釜底抽薪;等等。当然,做得肯定会柔和一些,总得让吴三桂有台阶下吧。

这两招并用,效果十分显著,朝廷越来越占据了上风。毕竟位置不一样,只要你措施不过激,不把三藩特别是吴三桂逼反,后者终归是臣下,还是只能被动接招的。

吴三桂也极为配合,你不是担心俺有兵马吗,好吧,俺就裁个五千来人给你看看;你不是害怕俺权力过大吗,好吧,俺就辞去总管云贵两省事务。

但是韦小宝的骤然出手,立马改变了整个形势。

康熙蒙在鼓里,在他的算计中,这样的一步步蚕食,根本不会促使吴三桂反叛,所以他逐渐加大了步伐。

在康熙看来,如果就这样下去,和平的解决三藩,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事情的发展哪有他想的那么好?

华山派与南宋金钱帮的进攻,让康熙感到了一丝危机,但是一件事的成功,让他昏了头。

在华山派刚刚登陆朝鲜半岛的时候,六十九岁的平南王尚可喜提请撤藩归老,并希望大儿子尚之信袭爵。

康熙自然乐不可支,大喜过望,正不知咋办呢,你却自动送上门来。这样吧,也别一个走一个留了,你们父子一齐回老家吧。

尚可喜愣了,这可是他没有想到的事,但他不是吴三桂,赤胆忠心惯了,除了服从也没其他办法。唉,那就与极不相能的大儿子一起走吧。

说起来,这也是大清王朝做的不厚道,这三藩且不说,在这三藩之前,还有一个定南王孔有德,顺治时就已两次上疏,请求北归安享余生了;只是南方抗清斗争依然艰巨,朝廷没有同意,结果就在最后一次上疏的那年,被李定国败困于桂林,城破兵败而亡。

而平南王尚可喜,顺治时也两次申请北归而不得,以后不要说大乱前,就是乱中也坚决不反,对大清一直忠贞有加,赤诚一片。

尚可喜还不怎么说,吴三桂与耿精忠却如遇霹雳,怎么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自己也从未打算过撤藩,但皇上这么痛快就恩准了老尚与儿子一起回老家,难道对他们也是一个暗示?

怎么样,该考虑是否撤藩了吧?是主动学习先进,还是朝廷下令让你们跟着模范做,自己掂量去吧,但转过来想想,又觉得不太可能。唉,真是伤脑筋的事,是置若罔闻,还是迅速跟上?矛盾啊!

老吴、小耿自非老尚,对现有的一切,留恋着呢,想让他们主动撤,门都没有,可人家尚可喜开了口子,打了头阵,表了忠心,咱们总得有点表示不是?于是二人各自关上门,自家人在一起密议一番,最终决定先主动提出撤藩,探个行情,摸个准信,再做打算。

吴三桂虽然儿子不能生育了,但是抱个养子延续血脉,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心里终究还是存着一丝念想。

两人的小算盘其实打得都很精,特别是吴三桂。俺在南疆重地坐镇这么多年,又是亲王重臣,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系列问题呢,哪能说撤就撤?虽然朝廷对俺疑虑颇深,可这些年俺扪心自问,是努力尽了臣子之节的,不过是有点私心,不忍丢下拼死拼活才拥有的这一切,并想让子孙们代代相继罢了,也不是无理要求啊!

皇上圣明,体察下情,对这撤藩之事,应该不会这么轻易就同意。若真是这样,俺如此一来,岂不一箭双雕?既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再一次打消了朝廷疑虑,又能继续当俺的藩王,荣华富贵一个不丢,岂不美哉?

其实,老吴、小耿的想法也并非没有道理,当二人撤藩的奏疏上达后,朝臣们也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总体是反对撤藩的占了多数。

风险大,不好惹,弄不好要出乱子的。藩当然要撤,问题是怎么撤;现在撤,不如以后慢慢来。

退一步讲,就是立马撤,也不能一齐来,还是要分个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吧。分期撤藩,这样也好分化瓦解他们,防止他们拧成一股绳,形成大合力。

尚可喜主动求撤,诚实可信,不如先撤。耿精忠,第三代了,年轻根浅威薄,实力也不强,再撤他,没有领头的,谅他也不敢造次。

如果把这两藩撤了,再及时跟进向广东、福建两省派驻八旗精锐,等于剪除了朝廷最忌惮的三藩最强者吴三桂的羽翼,使他们孤立。受到震慑后,即使他们想反,力量也小得多,心里也要再掂量掂量了。

至于吴三桂,实力声望功业权势,尚可喜不能比,耿精忠更不能比,则要从长计议,暂不动他为宜。云南苗蛮杂处,形势复杂,吴三桂长居此地,情况熟,底子厚,继续治理也不是坏事。另外,用八旗换防,路途遥远,复杂艰险得很。况且所有对吴三桂忠诚度的怀疑均系猜测,并无真凭实据,贸然强行撤藩,恐不能令人心服。

这些朝臣说的也是有理有据,本来就是急需要用兵,如果再腾出空来,用八旗换防,更是进一步占用了原本就紧张的兵力资源。

可惜的是,康熙毕竟还没有一步登天。成为一个万能的人物,看到尚可喜乖乖的回家之后,他立刻就决定了,撤藩之奏一律恩准,三藩同撤,马上行动!

众臣愕然,这可是他们认为的下下策啊!吴三桂们更是愕然,绝没想到,当初的如意算盘,结果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皇上怎么能这样?圣明何在?

谁让你们认识不到狡兔死的道理呢?这么多年了,还执迷不悟。就说你老吴,历来同类者,要么再占个自家独立山头,要么交出一切安当钓鱼公,有几个两头摆、走中间路线能成功的?明代沐家?毕竟是少数,何况条件还不一样,人家和皇上啥关系!

康熙大帝原本被鳌拜捏在手心,辗转反侧,也腾不出手来,如今好不容易自己亲政了,当然要过一把瘾,这样一来就体现出他杀伐果断的性格了。

康熙想的极为简单,如果成功撤除三藩,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打压鳌拜打下基础,更别说撤除三藩之后,防御三藩的八旗军队也可以腾出空来,专心对付大明华山与南宋金钱。

只是这次,康熙大帝另一面表现得不是时候。军国大事岂能儿戏?他想得太单纯、太幼稚了,纯稚得让人不可理解,简直匪夷所思。

如果给他个三两年亲自处理政事的机会,他也许会变得更为老练一些,但是现在的他,名义上是亲政了,但是其实还是被鳌拜拿捏着,哪里有这样的经验?

一失足顿成千古错!

康熙大帝对实际情况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更未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三藩们的真实想法,迫切、冒进、固执、专断,完全占据了他的大脑,竟天真地以为,只要他的圣旨一到,他们马上会卷着铺盖回老家,困扰朝廷十几年的问题立刻就解决了。

三藩之中,耿精忠暂且不提,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