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金手指- 第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陛下明鉴!”听得天子有了应对之法,魏了翁心中欢喜地说道。

报纸上有关“革新”的争论已经进入到另一个阶段,从最初的要不要革新,变成了“怎样革新”,历代变法之事都被拿了出来,比较其得失,总结其教训,其中所提最多的便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与其说是王安石还不如说是大宋神宗皇帝变法,这场变法对大宋造成地后果,直到现在还存在,比如说极为激烈的党争,将政治斗争与学术争执混为一谈。

沉寂许久地陈昭夏在《大宋时代周刊》中又发表了署名文章,文章中尖锐地指出,王安石变法失利地原因不在于王安石滥用小人,而在于那些正人君子“袖手旁观”甚至于掣肘反对。他在文中极激烈地说道:“时之变也,原当君臣一心中外一体,举国之力而求变法之利,有何不可得之!彼等拘于学术之争,专于党派之斗,冷眼旁观,袖手不顾,使君王无君子可用,名臣无贤臣相佐,故小人如吕惠卿、蔡京之辈得以幸进。坏新法者岂小人乎,实为彼辈君子也。若使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皆鼎力相助,前有司马欧阳提携,后有二苏佐辅,使新法之善者得继而恶者得正,我大宋何来靖康之耻?”

“道不同不相与谋,此道者,乃天理大道,而非学术小道也。司马、欧阳、王安石、苏轼者,皆心怀致君尧舜之志向,拥兼济天下之抱负,道实相同也。然而彼等不分大道小道,以政见相左为道不相同,故此致使君子内斗而小人得利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于治国政见可不同也,于报国济民大道不可不和也。”

这次陈昭华的矛头不再是朱熹这位理学大家,而是直指大宋百年前地名臣们,那原本是大宋最为耀煌的时期,那些名臣随便挑出一位,都是五百年难出地天纵之才。陈昭华这篇《王安石变法得失考》有如檄文一般,在《周刊》刊出之后,立刻又掀起滔滔巨浪来。

明眼人都知道,陈昭华此文其实是在为天子新法造声势,是在告诫那些对天子革新之策心怀异意地人,若是不能举国同心,王安石变法便会成为前车之鉴。同时他也在为天子寻找革新万一出现失误的借口:非革新不对,实为众臣心志不一。

崔与之握着报纸,看完这篇文章后笑着摇了摇头:“天子囊中为何有这许多人物,耶律晋卿已是宰相之才,这陈耀夏又是一礼部侍郎之才。”

“崔相公,天子令陈耀夏写此文是何用意?”

与崔与之相对而坐的是葛洪,原本在宣缯之后,他葛洪最有可能坐上首辅之位,但半途杀出一个崔与之,让他多少有些不平。虽然表面上与崔与之尚算融洽,但私下拜会得并不多,只是见了陈昭华的这篇文章后,却不得不前来与崔与之商议。

他人老成精,可以从陈昭华这篇文章之后感觉到天子森然的目光。

“勿多想,将天子交待的事情办好便可,为臣子地,最重要的便是一片素心。”崔与之淡淡地说道。

“崔相公!”葛洪真有些急了,若是他猜想的不错,天子为了顺利推行革新,肯定又要对朝堂进行一番洗牌,那样的话,象他这般向来与天子若即若离的大臣,必然会成为清洗的对象。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他都不希望大宋朝堂上有这一番震荡。

“若是天子未曾发出这篇文章,葛参政,我实话实说,你们那伙人只怕真要离开朝堂了。但天子令陈昭华发出此文,那么你们便无忧了,天子言下之意,你们应该很明白才是。”崔与之微微沉吟了会儿,葛洪这老狐狸真不明白天子之意么?只怕更重要的是来借此试探,看看自己这个首相宰辅的立场如何吧。

注1:魏了翁此词写于何时,作者不曾考证,如有误,还请原谅。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宋时为一节日。全词如下: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二一七、总因明君谱华章

自崔与之邸出来,葛洪丝毫未曾觉得轻松,相反,他心情更为沉重。轿夫见着他那模样,都不敢大声说话,只是细声细气地问道:“相公,是回府还是去别处?”

流求马车比起大宋马车要舒适,特别是专为达官贵人、富豪之家定做的,不仅用的是上等材料,而且各种防震设计显得极其体贴,甚至连车内座位,也都是尽可能符合人身体状况,让人觉得舒适。加上流水线生产、统一的零件规格和在这个时代最出色彩管理,流求马车这两年来已经完全打败了本地马车,便是轿夫这个行当,也受到强烈冲击。如今临安城的官吏之家,都开始留车夫而辞轿夫,只有少数最顽固的还坚持认为马车不如轿子舒适又不如骑马快捷,坚决不肯更换,葛洪便是其中之一。在流求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中,他似乎觉得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让保持他的本心,而不至于迷失于便捷与享受之中。

他上了轿子,低低地吩咐了一声:“回府。”

轿夫才走了几步,葛洪又改变了主意:“罢了,去国子监。”

国子监在大宋,绝不是一个摆饰,虽然论权势它远不如内阁宰辅尚那般显赫,但自高宗南渡以来,历任宰相几乎都有在国子监任职的经历。此地原本是大儒名宿们的踞点,也是清流公议的大本营,便是韩、史这样的权相把持国柄的时候,国子监里依然有学子发出震聋发馈的怒吼之声。

轿子在国子监前停了下来,因为葛洪是临时起意赶来,故此并无人知晓,他出了轿之后,亲随便要上前去通告,被葛洪拦住。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衫,拜访崔与之时,他穿的不是官袍,而只是一件常服。他背着手。慢悠悠地走了进去。也不曾有人阻拦于他。

与当初他在国子监任职时不同,天子亲政一年以来,对国子监非常重视。不仅户部拨了款项,天子自己也从内库中拿了数十万贯。为国子监建了一座号称大宋之最的图馆。临安府进行拓建时,天子又暗中相助大量钱钞,将国子监由原先比较偏狭的小建筑,扩大成占地三百余亩的大建筑群。虽然大门还如同过去一般,但进去之后。葛洪也禁不住吸了口气。

与他同时吸气的还有方知行。

“不过是一年未曾进国子监了,没想到变化竟然如此之大!”

在方知行去商务馆之前,他也曾是儒生中地一员,既然身在临安,这国子监自是没少来过。只是被父亲逼迫进了商务馆之后。他便再也没有来过。近来听得说自己相识地陈安平、李石、石良三位太学生又闯了祸,闹得临安府再度沸沸扬扬,若不是天子的革新大讨论,只怕这件事要成为这几周报纸上的头条了。

听得在身边地年轻人感慨,葛洪看了他一眼,笑道:“你不是国子监学生?”

“不是。”方知行脸微微一红,向葛洪施了一礼:“长者请了。”

“孺子,若是有暇,陪我这老朽四处看看如何?”

这个年轻人还算知礼。而且谈吐颇知进退。这让葛洪生出几分好感。想着自己一个人也是无聊,便向他发出了邀请。

“能与长者同行。实为晚辈荣幸。”

方知行没有自称学生,他自己也不把自己当生看待了,虽说校并不是什么体力活儿,严格说起来官府之中也有专门的校郎之职…………魏了翁在极受史弥远忌惮地时候,便曾经被赶去干这个活。但他自家觉得,既是为商贾做活,就象是那帐房先生一般,虽然读识字,却不能再当是儒士。

为了美化太学,这年余来种了不少树,既有幼苗,也有自外地买来的成树。流求人对此极为在行,他们将长成了的大树连根挖出,再用滑轮、杠杆吊起,将主根连土一起留下用布包住,再将树叶裁减捆好,用大车拖进太学。经过半年时光,这些树都已经长了起来,二人所行之处,都是满目苍翠,令人心情极是舒爽。

“这便是国子监藏楼。”来到新建起的、用玻璃窗和瓷砖装饰的三层楼前,葛洪微微惊叹,他有很长时间没有到国子监来,上回来时,这藏楼还只是建到二层。这座由流求运来地钢筋和混凝土、砖头、花岗岩一起建成的广厦,恐怕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建筑了,绵延伸展,象是一堵城墙。在大门之上,树着块大理石的石碑,上面有“皇家图馆”五个字,却是魏了翁的手。

“魏华父这五个字写得极佳。”葛洪点点头赞许地说道。

“晚辈听说,这图馆中藏之丰,便是大内也比不上。天子令人专门整理大内图馆中地藏,所有孤本残卷,尽数抄好,以内库之钱将之付印,这实在是功于当代利于千秋之壮举。”方知行对魏了翁的字并不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这图馆中的藏:“晚辈如今在商务印馆谋得生计,经手校对的册便不下五十卷,商务印馆象晚辈这般的校对有二十人,算上来这一年也校过了千卷。”

听他言语中颇有自豪之意,葛洪赞许地点了点头,但旋即一愣。

天子不喜理学,这是兴世皆知的事情,天子瞧不大起朱晦庵,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天子在印之时,却并未对理学著作有所歧视。虽然在《周刊》这样的报纸中,天子地倾向性表现得明显,但在出版地著作中,天子却一视同仁。

这究竟是天子气量似海,容纳百川,还是因为天子将与理学家的分歧严格控制在学术争端之中?

“晚辈在商务印局,如今每日印机不停,便是要将古往今来地各类著作都印上一遍,天子曾对我们印局的东家说过,此事不急在一朝一夕,只要持之以恒,终有一日,我大宋圣贤之道。将与这些一道传诸后世。不至于因兵火灾害而有所灭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朝理学大家张载这句话突然出现在葛洪脑中,葛洪吸了口冷气,天子精研格物。效流求新学引天地之力而为己用,算得上是为天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