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吃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司马懿吃三国-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朗缓缓睁开眼来,满面郑重之色,徐徐言道:“刚才本座听得这三位公子的释义答案,心中真是激动不已。如今中原升平、王道返正、儒学昌明,又兼英才辈出、妙语连珠,实乃本座平生所遇所见之最大快事。大道之行、圣学之隆,本座在此就拜托在座诸君献身相助啦!”说着,他竟从席上站起身来,向着堂下坐着的诸位青年才俊、儒林后进子弟们环揖一礼,态度极为恳切——很多人都瞧见他眼眶里泪花闪亮。

然后,他稳定了心神,才向曹丕、曹植、司马懿缓缓而道:“三位公子的答案都是很好的。不过,我们儒学圣道的修习共有三个层次:进门、登堂、入室,由低而高,循序渐进。三位公子,请恕本座据实相告。”他用眼角余光瞥了一下曹丕、曹植的反应,咬了咬牙,最后暗暗决定还是直言而道,“依本座看来,曹大公子的‘仁者能使人爱己、智者能使人知己’之语,乃是修习儒道的‘进门之见’;曹三公子的‘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之语,乃是修习儒道的‘登堂之见’;而司马公子的‘仁者自爱,智者自知’之语,方是修习儒道的‘入室之见’!”

他讲到这里,又往三人脸上一看,却见曹丕听了之后面色一窘,颇有些不快;曹植听了之后微微颔首称是;司马懿听了之后面无表情淡定如旧。于是他又耐心解释道:“荀令君为什么要问大家这个问题?他就是希望大家能明白:人若不自爱,则焉能爱人?不能爱人,则焉能使人爱己?人若不自知,则焉能知人?不能知人,则焉能使人知己?反之,人须先自爱而后能爱人,能爱人而后能使人爱己;人须先自知而后能知人,能知人而后能使人知己!”

他这番话讲完,堂上众人已是掌声雷动、喝彩不断。

荀彧在掌声喝彩之中,仍然静若幽谷。他端起那只黄玉双耳鹤纹杯,轻轻呷了一口清茶,润了润自己的嗓子,然后双手又是轻轻一抬,全场立刻又静了下来。

他正欲开口发话,却见司马懿坐在席上突然高高举起了右手。

“仲达,你有何事?”荀彧伸手向他一招,“起来讲罢。”

“令君老师,小生斗胆想问您一个问题。”司马懿面色恭然之极,垂眉敛目,站了起来轻轻问道。

全场青年才俊、儒学后进们听得他这话,顿时如同潮水一般涌动了起来。刚才会场的规矩是已经宣布了的呀——这次会上,只许令君提问出题,堂下众位青年才俊只能应声答题啊!他司马仲达这时却跳出来想问令君老师什么问题?怎么这么不守规矩哟!

“很好。你且问吧。”荀彧在稍稍一愕之后立刻恢复平静淡定,语气中又裹带着一股强劲异常的力道,“不过,你挑战了会规——所以在回答了你这个问题之后,本座要罚你在我荀门做受业弟子,随时随地都要向本座执持师礼!”

全场诸人又是一阵哗然。荀彧的这般举动叫什么“罚”啊?司马懿大胆违规挑战他的权威,他却要收他为徒?荀令君虽以爱才如命而著称,却也不该对司马懿一味优容包涵到这般境地啊。

司马懿听了他这话,不禁暗暗一怔,但此刻他亦无暇深思,便顺口而道:“令君老师如此优礼包容,小生真是汗颜了!既是这样,小生就在此拜师了!”说罢,在席位之上伏身而跪,恭恭敬敬地向荀彧叩了九个响头。

荀彧高坐方榻肃然受下了他这一番拜师大礼,右手一挥,让他起身而立,缓声而道:“仲达,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

司马懿恭然应了一声,徐徐问道:“依小生之见,天下之士或以德扬名,或以勇立身,或以智行道,心中念念所求者乃是一个‘成’字。请问令君老师,在您心中这个‘成’字该做何讲?小生恳请赐教。”

听了司马懿这番问话,荀彧双目中光亮一沉,忽然变得极深极深。他如渊涵岳峙一般静默了许久,才慢慢地开口了:“仲达这个问题问得好。世人不明‘成’为何物,一生内迫于欲而外诱于物,营营碌碌,随波逐流,纵是争得了势倾天下、富可敌国,亦不过是以手捏水而终不能得,落个生前身后一场空罢了。

“本座是这样看待这个‘成’字的:成者,以蓄志为本,志之所在即是功之所在,念念于兹,生死不懈,尽己之力而奋之,尽己之德而立之,尽己之智而通之,千回百转而不迷其方,山重水复而不泄其气,柳暗花明而不失其正,誓与天地争毫厘之转机,纵是以身而殉,亦能薪火相传、殁而不朽!如此之为,方可谓之‘成’!”

“好!好!好!”孔融在一旁的贵宾席上听得热血澎湃,不禁跳了起来把手掌拍得“啪啪啪”直响,“令君大人对这个‘成’字真是讲解得太精辟了!孔某受益匪浅、受益匪浅啊!”

“令君老师这番指教,实乃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足以书之竹帛而流传万世!”司马懿听得亦是心悦诚服,恭然拜道,“小生誓必永铭于心,终生践之而不息不怠!”

第2卷 身在曹营,司马懿暗通孙、刘 第10章 弱曹四步走 第068节 情为我所用

司马府的密室之内,烛光摇曳,将司马防、司马朗、司马懿三人的身躯在墙壁上映照出三个如白杨一般高挺伟岸的剪影。

“二弟近来未免有些太过骄矜自负了。”司马朗直言不讳地向司马懿说道,“为兄听闻崔琰大人谈起你昨日在育贤堂上大显口才、妙语斐然、轰动四座——你且不知‘骄乃万祸之源,傲系百殃之本’么?如此自炫其才、游猎浮誉,对你未必就是什么好事。”

“大哥……”司马懿略一怔忡,开口正欲辩解,暗一转念,便又徐徐一笑,道,“多谢大哥教训。”

“二弟,为兄知道你昨日在育贤堂上大展才华、语惊四座,是急于在当今清流儒林之间树名立誉……”司马朗也觉得自己刚才的语气太过尖锐了些,便缓和下来慢慢而道,“可是这官场之中,表面上人人一团和气、你掬我扬,似乎个个都是正人君子——然而人心之褊狭猜疑、人性之嫉贤妒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你之所长正彰他之所短,你之所优正显他之所劣,谁又真正服得了谁?而且你如今年轻位卑,却已才华崭露,更会令那些以阅历资深而自诩自负的前辈大人心生暗忌。他们明面上会吹捧你,暗地里却不知道会给你下什么‘绊子’。到时候你栽他一个大跟头,还茫然不知自己是在哪里被哪一条暗索给放倒的!为兄周旋官场十余年,亲眼目睹这类活生生的事例和教训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司马懿听了,只是含笑颔首,却不作答称是。司马防站在一旁看得明切,一摆手止住司马朗,沉思着说道:“朗儿所言固然不错——但懿儿于大庭广众之际一展自身典籍义理之造诣,以示无愧于文学掾一职,上彰曹操征辟他时的知人之明,下显己身学术素养的自得之精,大大方方,磊磊落落,尽呈一派高士俊杰之风,亦无不可。能进荀门育贤堂中的人士,大多都是大节不堕的清流贤望。像华歆、郗虑之流的伪君子早已被荀令君拒之门外——所以,懿儿还是可以放才一显的。只不过,懿儿你还年轻,不懂得声名实乃累人之物,便如压在肩头的包袱一般,日后你该卸还是得卸啊!”

“父亲大人指教得是,孩儿记住了。”司马懿这才肃然敛容,躬身而答。

“父亲大人,您可不要曲意回护他了——请恕孩儿坦言,他昨日竟公然拜投在荀令君门下为徒,这可是大大的冒失啊!”司马朗沉吟了一阵儿,咬了咬牙,还是禁不住硬邦邦地说道,“孩儿近来在曹操身边静观潜察,深深感到荀令君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已然到了貌合神离的地步……先前曹操未任丞相之时,荀令君与他常常是‘一日三晤、同席促膝、无话不谈、亲密无间’;自从曹操担任了丞相之后,他俩的来往是愈来愈少了,就是见了面后也多涉公务而言不及私……照这样下去,荀令君与曹操的关系彻底破裂是迟早的事儿。然而此刻二弟他竟贸然拜投在荀令君门下,只怕曹操会视他为荀府亲信而暗生芥蒂,日后对他在丞相府中的仕途发展会有些不利啊……”

司马懿听到这里,不禁浓眉一扬,双目一抬,便要开口与司马朗争辩起来。

这时,司马防却向他摆了摆手,止住了他的发言,对司马朗讲道:“朗儿为我司马家之宏图大业忧深思远、谨小慎微,防患于未然,这是很好的。但是,你亦不可太过狐疑多虑。懿儿拜荀令君为师,也许将来在曹操心目中会暗暗对他怀有芥蒂,但是这种危机只要懿儿自己应对得当,自会金蝉脱壳,一无所损。

“人,总不能因噎废食吧?荀令君那一头联系着满朝上下十之七八的名士大夫与贤能俊杰,他们都是荀令君这些年来一手栽培的。曹丕、曹植、曹彰他们都还是他的门生弟子呐……懿儿拜投在他门下,是绝对不会吃亏的。通过荀令君的引荐与关照,他会结交到许多的名士大夫、贤能俊杰。那些人也会因为懿儿是荀令君最青睐的关门弟子而对他另眼看待的。这对我司马家将来在儒林清流、名门士苑之中扎下深厚的人脉根基是极有裨益的。”

司马朗听得父亲这一番解释,方才恍然大悟,暗暗佩服自己这个二弟的谋算和胆识,不禁深深一叹:“多谢父亲大人的开解——二弟,你果然是识量过人、谋略非凡,大哥实是佩服——再也不敢在你面前妄自指点了。”

司马防听罢,却是双目一横,目光凛凛,蓦然便向司马懿逼视过来:“朗儿,你这话可又有些错了。你二弟纵然是识量过人、谋略非凡,却也并非无懈可击——懿儿,你且给为父谈一谈那曹丕的爱妾方莹擅自扮装登门密会这件事儿罢!”

他此话一出,宛若凭空滚下一个霹雳在司马懿头上轰然炸响——刹那之间,他的脸色微微变了。

“懿儿——你什么都好,就是这‘情’字一关似乎有些勘它不破。”司马防目光亮如利剑,灼灼然逼视着司马懿,“方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