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大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鬼大巴-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仕把剑拴好,翻到旋梯外侧,目测了一下,与最近的那根柱子距离大约一丈左右。他调整好姿势,吸了一口气,扶住梯子的双手借力一推,同时双脚也用力一蹬,整个人便已到了空中,向着最近的那根柱子飞去,等快到的时候,于仕张手一抱,牢牢抱住柱子,再蹭蹭两下,就爬上了塔墙。也只有象于仕这样的胆大艺高人,才能玩得出这样的妙招儿。
    塔墙很厚,足有四尺余,人可以在上面轻松走动。而那条巨龙和塔墙是紧贴在一起的,巨龙的龙头斜着向天,龙口张开,朝向西方,应该是寓意西天极乐。
    于仕决定先检查龙口,因为他感觉那里最为最神秘。
    这个龙头真的很大,一颗龙牙都有半人高,龙口里容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于仕点着油烛,开始检查龙口内的情况,他发现,在龙舌后的平面上,镶嵌着一方碧玉板,大约有三尺见方,玉板上还有个拱形的把手,好象是可以揭得起来的,于仕用拳头使劲锤了锤,发现下面竟是空的。于仕不禁又高兴又紧张,这会不会是通往地下玄宫的第二条通道?他抓住碧玉板的把手,正要把它揭起。
    突然,蹭!身后利刃破空,有刀剑出鞘之声。
    于仕大惊,连忙转身,跃出龙口,他看到,在宝盖顶上站着一个人。
    双方距离很近,再借着月光,于仕这回看得很清楚了,那是一个体型魁梧的大汉,身上披着乌黑的战甲,头上戴着一顶宽沿大帽,帽沿下还围着一圈黑纱,几乎把整张脸都遮住了。他的右手握着一把长刀,刀头向下,寒光凜凜。纵是屹然未动,却已经杀气腾腾。
    怎么会这样?于仕又惊又奇,他之前竟完全察觉不到塔顶上有人。毫无疑问,这条大汉是一早就埋伏在宝盖上的,宝盖面积不小,你说眼睛看不见还说得过去,但以于仕的耳力,又怎会听不到他的气息?甚至,现在都离得这么近了,于仕还是听不到他的气息。
    难道他是阴邪?也不象,于仕辩通阴阳,这种距离之下,对方是人是鬼他马上就能分清。但现在的问题是,眼前这条大汉,竟好象非人非鬼,不阴不阳。邪了门了,他到底是什么东东?
    如果抢出一招,就可能全盘受制。敌既不动,于仕也不会主动出击,他试探着对那大汉说:请问阁下尊姓大名,为什么一见面就要拨刀子呢?
    那大汉没有回答,但有回应,怎么回应?他疾步冲来,长刀横劈!
    刀锋未至,于仕就已经感到脖子生寒,好快的刀,好猛的刀。
    于仕早就料到对方会来这一手,他身子一沉,长刀便贴着他的头发划过,这时,大汉的胸腹也露出了破绽,于仕一侧身,肩头对着大汉的腹部用力一撞。嘭!大汉被撞得整个飞了起来,轰!他的后背重重的撞在了宝盖的瓦面上,整个宝盖都为之一震……那些黄玉瓦片也真是结实,受了这么重的撞击,竟然没有破碎。
    那大汉抢攻不成,反倒吃了大亏,他马上一个鲤鱼打挺,翻身而起。这回于仕可不再等他先动手了,一颗“镇阳石”弹射了过去,铛!正中大汉的脸部,却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
    于仕愕然:这家伙也真够怪的,大晚上戴帽子蒙黑纱还不够,还要加个铁面具,什么毛病啊这是?
    那大汉被“镇阳石”击中脸部,但毫无受伤的样子,他举起长刀,又气势汹汹的向于仕扑来,龙口空间大小不易施展,于仕也跳上了宝盖。
    于是,两人就在宝盖上交起了手来,几招之后,于仕便知道这大汉很不简单,并非只会砍人脑袋这一招,他的刀法和身手,绝不在苍海狼之下。
    虽然于仕应付这个对手绰绰有余,但人家毕竟长刀在手,又有战甲护体,于仕只赤手空拳,一时也难以占到什么便宜。所以,他一直只防守不进攻,他在等对手露出破绽,然后一击制胜。
    如此双方斗了有几十招,于仕终于逮住了对手的一个破绽,用尽全力飞起一脚,这一脚重重的踹到了大汉的腰胯上,大汉站立不住,滚落宝盖,直坠而下。过了一会,从下面传来了重物砸地的巨响。
    于仕挘藪{额头的汗,准备再进龙口揭开那块碧玉板。
    噔!噔!噔
    于仕刚走两步,就听到塔内响起了急速的登梯声。他皱了皱眉,心想:这家伙还真是够结实的。
    果然,不消一会儿,那大汉就爬上了宝盖。于仕见了马上大吃一惊,他之所以吃惊,当然不是因为对方从百尺高处坠落而不死,而是因为,他发现大汉的颈上竟然空空,无头!之前与之交手,因为天黑和黑纱遮挡,于仕没有发现到这个问题。现在想来,怪不得“镇阳石”打在它脸上会有金属声呢,那可能是它的断颈处套了一个铁筒,铁筒上又戴了一顶帽子,再围上黑纱,这样乍一看,就真的比较难以看出问题了。
    其实,最让于仕吃惊的,还并非大汉无头,而是他竟完全感觉不到对方身上有阴邪之气,也就是说,眼前这个无头大汉,它不是鬼催尸,不是莽尸,也不是僵尸,那它到底算什么尸?
    不过,这个问题暂时还得先撂到一边去,人家上来可不是找你于仕聊天的。那无头大汉爬上来刚站稳,就马上举刀向着于仕扑过来。于仕一边招架一边想:这家伙既然不是人,那我就算把它踹下去一百遍,它也会再上来一百遍的,不把它彻底干掉,就甭想安心去揭开那块碧玉板。而这家伙的弱点,最有可能是脖子的断口。
    于仕纵身向后一跃,拉开与无头大汉的距离,然后迅速解下腰间竹剑,心想:现在就是检验你灵不灵光的时候了。
    不过,要把竹剑刺入对手的颈部的断口,可比一脚踹它下去要难不止一点点,那家伙身材非常高大,就算没了脑袋,仍然不比于仕矮,要将剑刺入它的断颈,方法大概有两个,第一个是一跃而起,在空中自上而下的一剑刺入。这个方法光想是挺潇洒的,其实既难且傻,对手可不是木头,不会老老实实站着让你剌它,何况那断口就巴掌那么大,其难度可想而知。反倒是自已身在空中,四处不着力,一击不成就极易遭到反攻,所以这个方法不行。
    第二个方法,就是与对手展开近身肉搏,把它摔倒或打倒,然后趁机刺颈,这方法乍想还有点靠谱,实际也很危险,对方可是个高手,如果贴得太近,一不小心被它抓住或抱住,那基本就等于玩完了。试想,如果被它硬扯着来个“双人跳塔”,结果会怎样?它倒好,摔到那儿就在那儿爬起来就是,自已呢,这一摔就直接摔进地府去见阎王他老人家了。所以,这个办法也行不通。
    看来,不可硬拼,只能智取,必要时,还要利用一下这里的建筑物。于仕无意中看到巨龙那个高耸的龙鼻,马上就计上心来。他假装不敌,飞跑到塔身与宝盖之间的空间,以此躲避无头大汉的攻击,那无头大汉自然不会放过于仕,马上就紧追过来。
    前面说过,塔身与宝盖用六根柱子相连,它们之间有三尺多高的空间,于仕在这么低矮的空间中腾挪,仍然是身如灵猴。而那无头大汉身披着战甲,行动起来就笨拙得多了,根本追不上于仕。奇怪的是,它竟好象知道于仕在耍它似的,挥着刀乱砍,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
    转了两圈,于仕觉得差不多了,就又跑到塔身和巨龙相连的地方,用口咬住竹剑,然后手脚并用,蹭蹭几下就爬上了巨龙的鼻子,这也是整座榙的最高点。他站好,就等着无头大汉冒头。
    过了一会,那无头大汉就钻出了头(颈)来,这时于仕居高临下,与无头大汉的距离大约有一丈多,最重要的是,无头大汉颈部的断口完全暴露在于仕眼前。机会!于仕手握剑柄,剑尘对准无头大汉的断颈,用尽全力把竹剑飞出。
    ——如果这招不灵,那就下到地面再想办法收拾它。
    扑!竹剑刺入断颈,有点象扎进豆腐的声音。
    但无头大汉断颈一甩,就把竹剑甩到了宝盖上,然后又要爬上龙鼻来杀于仕。
    没用?于仕稍感失望,但并不意外,毕竟“炭竹克莽尸”只是书中传说,何况那无头大汉也不太象莽尸。
    于仕从龙鼻跳下宝盖,打算下到地面再寻找破敌之法。在这百尺高塔的顶上与对手纠缠太不划算,自已只有一副血肉之躯,经不起半点闪失。
    但于仕这时发现,无头大汉的断颈处开始冒出丝丝的青气。等它扑到面前的时候,于仕感觉到,它的速度和力量,较之前已经明显减弱了不少。
    那些青气是什么东西?难道是无头大汉身上的“邪元”?
    果然,随着青气不停的从断颈泄出,无头大汉的攻击也越来越无力,后来甚至连刀都拿不住了,“咣”的掉到了宝盖上,但它仍旧还不依不饶的挥臂追打于仕。
    见此情形,于仕也懒得跟它正面交锋,只一味的躲闪走避。最后,那无头大汉的动作慢得就跟老太太耍太极一样了,于仕见对手如此滑稽,几乎要笑了出来。
    终于,无头大汉连站都站不住了,扑通倒地,倒下之后,它的手和脚还在不停的蠕动着,感觉很象那些垂死挣扎的低级昆虫。
    于仕看到,这时无头大汉的断颈已经没有青气外泄,而是开始流出一种黑色的液体,闻着有一股很浓的腥味。看来,这回它真的是彻底完蛋了。
    于仕捡起那把掉在宝盖上的长刀,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遍,此刀是精钢煅造,分量很沉,刀锋锐气迫人,算得上一把上乘的兵器。它的刀身还刻着一行隶体小字:羽林卫,一百二十八。
    羽林军,这是古时很多朝代的皇帝禁军的称谓,也俗称御林军,即专门保卫皇帝皇城安全的近卫部队。难道,那无头大汉生前是羽林军的将士?而“一百二十八”,是它在羽林军中的编号?既然身为保护皇帝安全的卫士,它又为什么会惨遭砍头呢,甚至在死了之后,留下的一副残躯,还要被驱使利用作杀人的工具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