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荣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荣耀- 第3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的陛下。”
    恭送刘浩然离开之后,刘承志迫不及待地问道:“两位大人,广州的事情就这么了结了吗?”
    旁边的李道君也是一脸的期待。
    李善长和冯国用对视一笑,然后开口道:“传义,陛下不是说了吗?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
    “陛下的意思是?”
    “这件事陛下已经知道得非常清楚了,刺客事件完全是一件偶然和巧合的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
    “那么兵乱的事情呢?”
    “兵乱?当然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李大人,你的意思是说?”
    “传义,你知道我淮西众多文武深得陛下的信任,世人称之为淮西系。这是一个庞大的集团,让外人看了觉得是庞然大物。但你为什么淮西系能如此得陛下信赖吗?”
    “属下不知。”
    “信任,从陛下带着我们起事,高喊着“同生共死。打天下时,我淮西系就和陛下君臣坦诚互信。陛下对我等待之以赤诚,我等对陛下是忠诚不二。所以说淮西系屹立于大明,最大的根本不是所谓的不世军功,而是这份信任。似乎有人看到了这个玄机了。”
    “属下明白了。”刘承志略有所思道,“李大人的意思是说,有人想借兵乱之事消除陛下对准西诸位大人们的信赖。”
    “正是如此。”李善长抚须笑答道。
    刘承志不由沉思起来。兵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种罪大恶极的行为。而且还是在皇帝陛下出巡期间发生在他的眼皮底下。闹出这么一件事,一般的君王可能会认为军中有了别有用心之人,似乎会对自己不轨。
    而大家都知道,目前大明掌控军队的主力是淮西系,按照一般常理来推断,广州闹出这么一件事来,先别说幕后黑手是谁,刘浩然都会对淮西系的忠诚产生怀疑,对自己掌控军队的能力失去信心,如此这样的话。刘浩然一定会采取各种措施去巩固自己在军中的掌控力,而采取这些措施的后果就是刘浩然对淮西系有了疑心,不再那样信任了。
    而李善长说得非常明白。淮西系为什么有今天这样的地步。就是因为刘浩然与淮西系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只有这种信任出现裂痕,那么淮西系没落甚至颠覆也便开始了。所以说,幕后黑手想得非常清楚,他不想通过广州兵乱达到什么其它的目的,只要这兵乱在刘浩然出巡广州时发生了,便达到了他最大的目的。
    但是从皇帝陛下的表现来看,难道真的对准西系产生了疑心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李善长和冯国用这两位淮西系的大佬还怎么这么若无其事?如果没有产生疑心,那么皇帝陛下为什么会在兵乱之后直接离开广州。赶赴香江,这摆明就是对广东陆军和朱亮祖的不信任。但是后来皇帝陛下又急召朱亮祖,朱亮祖连夜赴诏,在会场上的一番表现,说明皇帝陛下与朱亮祖这位谁西系的名将之间的信任还是牢不可破的。
    看到刘承志和李道君脸上都露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色。李善长和冯国用笑着道:“传义,之明。你们不用想得那么复杂。”
    听了这话,刘承志觉的更加糊涂了,他低头想了一会还是没有什么头绪。不由往后一靠洲小身午靠在了椅背卫,他睁开眼睛,凡经仰着的目米突燃用洲了头上的大帆,正在海风的吹动下鼓得满满的,推动着战舰迅速向前行。
    刘承志脑海里不由闪过一道灵光,顺势而为!
    皇帝陛下早就洞悉了这件事的后果和幕后黑手的真正目的,甚至可以事前就知道了兵乱的蛛丝马迹,但是他没有阻止。甚至可能还在暗中推波助澜,让事情闹到一定程度。于是皇帝陛下很生气地离开广州,来到香江,表达了对这件事的愤怒,同时也为这件事定了性,以后不管怎么整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接着,刘浩然又急招朱亮祖,通过会场上的一番表现向众人表示,我是对大明军队有了成见,只不过是对大明军中的弊端有了成见,对淮西系武将我还是非常信任。于是皇帝陛下既击破了幕后黑手的阴谋,又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有了整军的借口。
    想到这里,刘承志觉得大部分疑惑都想明白了,于是便开口道:“原来两位大人早就想明白了。”
    “此前我们也只是一种猜测,今日听了陛下的一句话,我等心中便有数了。”
    到承志网准备说话,旁边一直在沉思的李道君猛地一拍大腿道:
    “我明白了。”
    听到这里。李善长、冯国用不由大笑起来,李道君在笑声中向两位拱了拱手,然后端坐在那里不动声色。
    刘承志看了一眼李道君,转向李善长两人道:“两位大人,属下还有一事不明,为何陛下对开济赞许有加?”
    “传义想必是厌恶开大人当夜说了朱将军一些不是,后来又为朱将军保言,觉得他是阴持两端的卜人?”冯国用笑着问道。
    “正是如此!”刘承志毫不迟疑地答道。
    “开济博学才敏。而且还很懂得做官。”李善长却在一旁赞叹道。
    “李大人。这是何故?”
    “传义,在当夜那种情况,你敢为朱将军保言求情吗?”
    刘承志斟酌了一下,觉得自己不能,当时刺客、南城只变一股脑全涌出来,而且矛头直指朱亮祖这个岭南地区军事最高长官,因为他的嫌疑最大。在那种情况下,刘承志不明就里,更不知道皇帝陛下的心思,贸然为朱亮祖求情,岂不是自寻死路?可是开济当时的话是在为朱亮祖求情吗?
    “传义,开大人的话虽然句句指向朱亮祖,但是你反过想。这些话透出两个意思?”
    “敢问李大人。是哪两个意思?”权结营之嫌;二。朱将军得罪了大半的广东文官。”
    刘承志觉得自己的脑海里闪过一道白光,很多问题都想明白了。开济的话里说朱将军只是贪利不法,而且他位高权重,几乎达到了武将的顶峰,怎么会为了一个小小的贪利不法舍得去犯谋逆大罪;再说了,开济已经言明,朱亮祖到了广州,由于贪利不法,几乎得罪了大半的广东文官,如果朱亮祖真的有了谋逆之心,怎么会傻到去这么干?至少他要收买拉拢文官,以为羽翼。因为大明文武各成一系,武将掌握着军权,文官却掌握着财赋和地方资源,朱亮祖得罪了文官,不仅得不到地方臂助,还有可能时时受到地方的牵制和监视,这不是一个真有谋逆之心的人干的事。而且朱亮祖又不是那种有勇无谋之人,要不然也不会身居高位,他真要是有谋逆之心,自然会好好策刮。不会如此得罪文官。因此,朱亮祖只是自持有功,不把广东文官放在眼里而已。并无什么谋逆之心。
    而开济明白这一切,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又不敢直言,于是只好把话反着说,他知道皇帝陛下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把这话仔细一琢磨,便会明白过来了。
    “传义,如果开大人真的想致朱将军于死地,就应该在乱兵趋大都督府时再加几句,真是那样,朱将军就算没有谋逆之心,也要难逃干系。”冯国用补充了一句道。
    刘承志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的确,开济的话是在兵乱之初说的,当时情况不明,可以视作一种推测和提醒。当耿敬之禀报乱兵涌向大都督府时,事态严重。所有矛头都指向朱亮祖时,开济却一言不发了。难怪啊!
    “传义,之明,陛下对你们期望很高,你们要遇事多琢磨一二。”李善长在一旁提醒道。
    “属下明白了。多谢两位大人的指点。”刘承志和李道君正色拱手道。
    舰队很快到了泉州,这座前宋和前元最大的海港已经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北有上海,南有广州,泉州港已经沦落为一座中转和普通港口,许多大海商纷纷迁居到了上海等地,只留下一个万船齐聚,众国纷至的回忆。不过随着大明对台湾的大力开发,泉州又焕发了生机,它成了大陆和台湾最重要的连接港口,大批的福建等地的物资从这里被运往台湾,再从那里运回台湾产的白糖、水稻等物品。
    在泉州停留了两日,刘浩然一行特意去了一趟台湾岛。台湾岛经过十几年开发,现在已经有居民八十万,其中包括二十余万土著居民,四十万福建、广东移民,十余万九州移民。其原本有土著居民近五十万,大明官府为了控制整个台湾岛,改变人口结构,将其中的三十万土著居民回迁到福建、江西两省。
    台湾岛被一分为二,北部地区为台湾府,南部地区为凤山府,它们将与琉球、九州一起被利为东宁省,不过现在台湾岛暂由福建省代管,而九州和琉球分别由山东和琉球两省代管。
    台湾岛现在开发修建了五个重要港口和三个中心城镇,分别是台湾府的淡水港(今基隆),花莲港,凤山府的凤山港(今高雄)、安平港(今台南)和台东港;台湾城、凤山城和中部的彰化城。其中淡水港、凤山港和安平港是台湾连接福建、琉球和昌宋的重要港口,而花莲和台东则是海军第三舰认为了控制台湾以东海面特意修建的海军专用港。
    刘浩然一行先到安平港,再至凤山港,在两地巡视了一番当地的农业和百姓民居。现在台湾岛以产稻米和蔗糖为主。稻米有效地补充了福建、淅江和江苏等地,而蔗糖则远销日本、朝鲜和南海地区,牟取了不少利润。按照大明例制,台湾岛属于边疆地区,需要执行严格的保甲制度,晚上还会有宵禁。这里驻扎着口二海军陆战师和归福建都督府所辖的六个守备步兵团以及复一肌队的第三支舰队,军职人员总数几乎达到了近五万人。
    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台湾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产出稻谷和甘蔗,再卖给当地的米厂和制糖厂。本来大明内阁对于农产品有着一套如最低收购价等保护措施,而且这里又是边疆地区,为了让边疆地区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进而巩固这里的局势,大明内阁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