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桥现在和李复圭完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只能与他一条心,一条道走到黑了。
    “将军,切记一点,手法一定要高明,最好是离开庆州以后动手!”
    “那是自然!”李复圭自然是不可能做这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情,只是不管在哪里动手,只要林昭死了,自己就脱不了干系。事已至此,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了。
    “还有,须得考虑那些禁军将士!”想起那曰苏岸恶狠狠的眼神,陈桥就有些不寒而栗。真有些担心,一旦闹将起来,这些禁军将士会作何反应?
    ~~~~~~~~~~~~~~~~~~~~~~~
    想要杀林昭灭口的人很多,只是想要实施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庆州不方便动手,只能想着在离开庆州的路上在再说了!
    李复圭的如意算盘倒是精明,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安排将林昭押送前往汴京的时候,一个人到来了环庆路。
    来人正是陕西路宣抚使韩绛!
    李复圭顿时叫苦不迭,在西北之地,知州已经是相当高的官职,尤其是沿边诸路各州,因为要防御西夏,军政两方面权力都比较大。
    像在庆州,在环庆路,李复圭可以一手遮天。不过在西北,还是有人能够节制他的,比如陕西路宣抚使。
    宣抚使的官职最早起于晚唐,唐朝后期派大臣巡视战后地区及水旱灾区,称宣先安慰使或宣抚使。
    到了宋朝,宣抚使的官职依旧存在,但是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宋朝并不常置宣抚使,但是一旦任命,地位和权力非同小可。
    北宋宣抚使地位相当于执政大臣,或由执政大臣担任。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如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参知政事向敏中为河北、河东沿边宣抚大使即是。
    以后演变为一路或数路的军事统帅,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参知政事文彦博任河北宣抚使,则是专为镇压贝州王则而设的军事统帅。皇祐四年(1052),枢密副使狄青任宣抚使,是武臣任宣抚使之始。到了北宋末,宦官童贯等也曾担任过宣抚使。
    由此可见,宣抚使的职位和权力是何其之大!军政各方面都能管辖,可以说是一方诸侯般的最高长官。
    陕西路宣抚使就更不得了了!
    其他地区的宣抚使或许是在战乱或者灾害之后才设置派遣的,但是陕西路因为对抗西夏的关系,宣抚使就成了常设官职。
    陕西路宣抚使无疑管辖着陕西四路的军政,庆州也在其管辖范围之内,正好是庆州知州的顶头上司。
    而今的陕西路宣抚使是韩绛!
    韩绛,字子华,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火理评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
    在仁宗朝的时候,便历任户部判官,擢升为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嘉祐年间,历任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后来还曾担任过三司使。
    看看韩绛的简历,大宋朝各方面的重要职位他几乎都担任过。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翰林学士是皇帝高级政治顾问,还曾做过开封府衙,有“计相”之称的大宋财政官三司使。
    足以证明,其能力不错,地位崇高,根本不可小觑。
    英宗一朝,韩绛也是备受重用。到了现在的皇帝赵顼即位,被拜为枢密副使。熙宁三年,也就是今年拜参知政事,以副宰相的身份担任陕西路宣抚使。
    陕西路要防御西夏,十分重要,必然是要执政大臣才能担此重任的。还有一点,西北都是些悍将,寻常之辈怕是也镇不住这等局面。
    韩绛无疑是个很合适的人选!
    不过他来西北却有几分无可奈何的意味!(未完待续。)


第二九六章 回京之路
    韩绛之所以不可小觑,除了他自己是高官外,他还有两个非同一般的兄弟。
    韩绛、韩缜、韩维乃三兄弟。
    皆是高官,韩绛官拜参知政事,陕西路宣抚使;韩缜为淮南路转运使,韩维似乎籍籍无名,却更加不可小觑。
    仁宗朝,韩维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后来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
    当时的淮阳郡王正是宋英宗长子,现在的皇帝赵顼。记室参军乃是王府重臣,韩维在赵顼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后来理所应当地成为东宫属官,太子心腹。
    皇帝登基之前便是心腹,登基之后更是非同一般,前途一片光明。
    熙宁二年,韩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韩家三兄弟同朝为高官,一时间成为美谈。
    结果前不久因为与王安石议论不合,被迫出知襄州,可以说是遭到了贬谪。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之所以能进入赵顼的视野,逐渐被重用,并且获得如今的宰相之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维的推荐。
    赵顼登基之初,便有改革变法之宏图大志。
    可是韩琦与司马光等人反应十分冷淡,让他很是失望。甚至特意允许坐轿子,将参加过庆历新政的富弼老先生请到皇宫,得到的是同样的反应。
    赵顼无可奈何,朝中诸位大臣都指望不忘,只能另辟蹊径,另选贤良了。
    这个时候,他的心腹韩绛为他推荐了一个人,那便是王安石。
    彼时,韩维与王安石算是至交好友,韩维知道王安石的才学能力,以及变法之心,正是皇帝需要的人才。
    正是因为知根知底的韩维大力推荐,赵顼才召见王安石,不断提拔,拜为宰相,主持变法大局。
    单从这一点而言,韩维对王安石算是有知遇之恩。
    按理说,王相公应该予以回报的,却不想事与愿违。
    韩维本来很支持王安石,其兄弟韩绛还曾以枢密副使的身份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为王安石挑大梁,主持局面。
    可是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韩家兄弟发现了不少问题,觉得变法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
    尤其是青苗法推行之后产生的种种弊端,韩维与韩绛兄弟俩逐渐多了一些不同意见,与王安石意见不合。
    韩绛更是因为退出了制置三司条例司!
    王安石为此恼怒不已,偏生他又很是执拗,也没记着人家韩家兄弟的推荐之情。韩维因此而贬官,前往襄州担任知州。
    韩绛无奈,为了避开汴京乱局,便来了西北,担任陕西路宣抚使。
    说到底,多少有点发配的意思,而且与王安石大有关联。
    要说韩绛与王安石有什么深仇大恨那是空话,但是心里多少会有些不爽。
    庆州案爆发之初,按理说身为陕西路宣抚使的韩绛该出面的,可是因为李复圭和王安石的关系,韩绛选择了避嫌。
    皇帝赵顼也很理解他,指派了林昭前去!
    可是事情一旦发生在陕西路的地面上,那就注定了避无可避。
    韩绛也完全没想到庆州会发展到如此程度!
    大顺城的血案触目惊心,庆州更是风起云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林昭竟然成了通敌叛国的罪犯?
    韩绛与林昭的接触并不是很多,却也算是有些了解,他印象里的林昭并不是这样的人才对。
    这个结果让他很是震惊,很是意外!
    可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韩绛依旧没有打算参与此事!局势已经十分复杂,牵涉到了人更是多。尤其是隐约还与王安石有关联,韩绛更是不想插手,官场之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心情很是普遍。
    韩绛倒是想要当个局外人的,可惜事与愿违,有个人找到他了。
    这个人正是种师道!
    当初在大顺城,林昭嘱咐种师道提前离开。其中有一件事情便是前来寻找韩绛,帮忙主持大局。
    没想到种师道前脚刚走,大顺城血案就发生了!林昭更是因此莫名其妙地下狱了,而且罪名大的有些吓人。
    林昭此来查案,也算是营救他的伯父种咏。而且林昭被诬陷之后,罪名可是与他们种家息息相关的。
    营救林昭也就是救他们种家自己!
    当务之急,自然就是保住林昭的姓命,并且将庆州的实际情况反应上去。
    整个西北,能够镇住李复圭的也只有韩绛!
    种师道不敢耽误,穿过了庆州李复圭布置的几道追查线之后,赶到了长安城。
    面见韩绛是需要勇气的,毕竟按照李复圭的说法,他种师道现在也是在通缉之列。但是为了林昭,为了家族,种师道必须硬着头皮过来。
    只是韩绛毕竟是陕西路宣抚使,不是他想见就能见的。好在他的老师张载最近正好回了长安,恰好求告有门。
    张载完全相信学生的人品,自然是要维护种师道的,见韩绛这点小事自然是能轻松办到的。
    张载乃是大宋朝有名的学术大家,地位崇高,他要求见,韩绛自然是要见的。
    于是乎,种师道也就顺利见到了陕西宣抚使韩绛,反应了庆州的状况!
    听到种师道叙述,韩绛大惊失色,如果他所言属实,西北的真相当真骇人听闻。
    到了这个时候,身为陕西路宣抚使的他已经不能袖手旁观了。
    庆州的事态继续下去,无疑会威胁到整个陕西路的边防安全,尤其是李复圭的为人更是让他暗暗心惊。
    陕西路的边防要是出了问题,韩绛必定是难辞其咎!除了怕担罪责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大宋的士大夫,确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圣人教训。
    不过出面的方式需要有技巧!
    他明确告诉种师道,他可以出面保全林昭的安全,但绝对不会收留或者接受种师道的诉状。
    毕竟种师道现在是通缉要犯,贸然收留要犯,偏听偏信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样一来,他出面就有失公允,说不定还会牵连到自己。加之韩绛更加不想因为此事与王安石有什么冲突,故而只能道这个地步。
    另外还有一个缘故,林昭刚刚从河湟吐蕃回来的时候,曾将给他来过书信。说是有一批战马运送回来,若是方便的话直接分配各州县,请他予以协助。
    当时韩绛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