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凤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成凤计-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妙懿简单的洗漱了一番,换了衣服在床上躺下,她心里有事,哪里能睡得着?回忆起这一路的心惊胆战,风尘辛苦,又摸了摸身下铺得极软的床铺,她不由得舒了一口气。不管堂姑母多么的不情愿,她都会为了面子收留自己,这就是她的第一步打算。无论如何,总算是有了落脚之地。
    谁也不知道,她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独自来京的。
    她从小也是在锦绣堆里娇生惯养长大的,除了吟花赏月再无旁的能力,等闲生出这场变故之后,令她尝遍了世间冷暖。父丧母弱,因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光所谓的“忠仆”就卷着钱财跑了仨,庄子收成骤减,铺子也开始赔钱。起初她不服气,要查账,却连个子丑寅卯都看不懂,反倒白白的将自己气病了一场,害得母亲担忧不已。她自来也是个傲气不输人的性子,三年磨下来,早已没了当时的锐气。
    再说大堂伯一家,起初倒是十分殷勤,帮着操办丧事等杂事。大房的几位姑伯婶娘尤其勤快,成日的上门探望,嘘寒问暖。母女二人很是感激,想着也许是患难见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五房的境况越来越艰难,大堂伯便提出要将母女三人接入大房一起生活,以方便照顾他们孤儿寡母。此时田氏虽仍为了丈夫的离世而伤心,却并不糊涂,回想起丈夫生前为大房鞍前马后的办了不少事,出了不少力,却也没少落埋怨,大房一家子都不是好相与的,便有所顾虑。
    而且丈夫生前五房与大房的关系其实也并不十分亲近,当初应继承的五房产业曾一度在大房手里经营了好多年,直到他们夫妻成亲之后才还陆续给了他,这还是梁老爷子在世时候的事。老爷子刚走那年,大房和五房几乎断了来往,直到丈夫考取了功名之后时才渐渐缓和起来,也没有人再议论五房的财产得的是否名正言顺了。
    田氏耳根子虽软,却没那么天真。
    在拒绝了大房的提议之后,对方沉寂了一段时间,等再有人上门时,竟提出要帮田氏为尚在孝中的梁妙懿物色夫婿,说可以先悄悄定下来,待孝期过了再出阁也不出迟。起初田氏实在没这个心情,但架不住劝的人多,又怕耽搁女儿终身,有些心动。不过她并没有立刻就定下哪一家,而是先让亲信家人暗地里挨个仔细打探,结果发现这些人家多少都有些不妥之处,且还都是外人难以察觉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这些人家多少都跟大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钱财往来方面。
    田氏此时方才醒悟,当时就气哭了,这哪里是诚心给她的宝贝女儿做媒,全都是冲着自家产业来的。梁妙光年幼,田氏终究是外姓人,等妙懿嫁入了这样的人家,恐怕自身都难保,到时候自己定会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去求大房出面撑腰。只要有求于人,他们五房还不是乖乖的等着被宰割?而且田氏也在女儿的提醒下想明白了一件事,自家的产业缩水,被刁奴欺负,若不是背后有人故意授意,又有谁敢欺负他们这些官家眷属?梁氏一族可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族,跺一跺脚地都要跟着颤三颤,即便五房没了当家人,也没有人敢轻易挑战梁家的权威。更别说大堂伯当时还拍着胸脯说不出三五月定能将人抓回来,还劝她们不要冲动报官,虽说官官相护,但也怕人走茶凉云云。现在看来,这是早有预谋的一个连环套,专等着五房往里跳呢。
    母女俩一合计,如今的长远之计便是让梁妙光发奋读书,考取功名;而当务之急却是为妙懿寻一门妥帖的亲事,暂时守住家业直到梁妙光长大成人。田氏的想法是,一个女婿顶半个儿,大不了今后嫁过去多多陪送嫁妆,也好过田产被亲戚收回族中,母子三人今后仰人鼻息度日。
    母女俩头一个便想到了数年前粱父曾为妙懿定下的一桩亲事。那家人姓李,当年在平郡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家资巨富。因梁、李两家比邻而住,来往频繁,一来二去的便都生出了些意思,打算结为亲家。现下唯一的难处就是李家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搬去了京城,两家断了音讯。根据李家亲戚们所给出的地址,田氏曾写过数封信托人送去,却均未收到回音。看着孝期将过,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妙懿就要及笄了,亲戚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才逼得她最终下定决心,做出了进京的决定,在躲避风头的同时,寻找李家的下落。
    先斩后奏是迫不得已,恐怕姑母知道了她的来意定不会放过她。
    妙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胡思乱想,最后把心一横,暗道:“梁妙懿也梁妙懿,前有狼,后有虎,你光知道怕有什么用?既来之则安之,需得徐徐图之才是。”想着想着,也不知什么时候迷糊了过去。
    她这一路是累狠了,再一睁眼,已到了掌灯时分。怀珠递了热毛巾给她净了脸,又有丫鬟送了晚饭过来。饭菜刚摆上桌子,忽见春萝从外面走了进来,喜气洋洋的道:“老太太想见小姐,太太请您过去呢。”
    比起姑母梁氏,这位也是不得不见的。妙懿立刻重新梳妆了一番,又问春萝老太太的喜好、忌讳等事宜,她须得做万全的准备,即便不能讨得其欢心,至少也要留下个好印象。
    初次印象可以决定太多的事情。

☆、第3章 富贵府妯娌多是非

说起伯爵府来,如今辈分最尊的唯有这位顾老太君。按理说,妙懿到张家做客,早晚都要去张太君处请安,只是梁氏并未提及此话,妙懿也不好多嘴问。这时来人传话说要请她过去,亦为常理。
    这话还要从梁氏说起。却说妙懿告辞下去休息之后,梁氏用过鸡汤,歇了午觉,醒来后才有了些精神头。丫鬟伺候她重新梳洗,又有执事的管家媳妇子过来取对牌,听示下,待一切处理完毕,又到了饭时。秋桂端了一碗冰糖燕窝粥过来,梁氏将将用了小半碗,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上房去伺候张太君用饭。
    未等进门,先闻笑声。门帘子一掀开,就听见二太太冯氏的声音传了出来:“……荣哥儿就跟那人说‘我这个年纪,最是要努力上进读书才是,哪有时间出去乱逛?等将来我中了举人进士,再给老太太挣个诰命回来,也让她老人家高兴高兴。’”
    听见老太太的笑声,梁氏不由得打心底里嗤笑一声:“荣哥儿是个什么德行谁不知道?也就是你哄哄老太太吧,烂泥糊不上墙的货色,小小年纪就知道和丫鬟亲嘴咂舌的鬼混,大了也不过是个酒色之辈,至今恐怕连“三字经”和“百家姓”都背不全呢,哪里比得上我的亭哥儿聪慧伶俐。”她心里这样想着,等到了众人面前却满面笑容的道:“二嫂子说得什么笑话,这么热闹,我隔着老远都听见了。不如再说一次,让我也乐一乐吧。”说着给老太太请了安,在一旁落了座,丫鬟献了茶。
    冯氏细眉一挑,道:“我哪里会说什么笑话,就只会说实话而已。要说最能说笑话哄老太太开心的,怕还得数三弟妹了。”
    梁氏讶异道:“我最是个拙嘴笨腮的,因说不好笑话,在老太太面前连话都不敢多讲呢,生怕说错了什么,二嫂想是拿我寻开心吧。”
    张太君指着她哈哈笑道:“你倒精乖。”又说:“你们妯娌娘几个除了老五家的不爱说话外,哪个不生得一副好口齿?孩子都老大了还不服输呢。”
    冯氏半开玩笑的道:“老太太不像是夸我们,倒像是偏向五弟妹呢。”
    梁氏只是掩帕而笑,并不接话。五太太则低垂着头,只装作欣赏团扇上的花,一声不吭,恨不能隐身不被人瞧见。
    四太太笑道:“五弟妹是性子文静不爱说话。二嫂和三嫂做事条理分明,事事都能说到点子上,家里上下谁不赞呢?”
    几位客居的亲家太太附和道:“谁说不是呢。”
    一时丫鬟们摆上碗筷,端上各色菜品,张太君居中而坐,身边孙女孙子围坐了一大桌。几位太太都用清水净了手,立在张太君身后布菜。张太君尝了几口便撂下筷子道:“老三家的今天忙了一大天了,不必立规矩了。还有老二、老四、老五家的,也都坐吧。”
    几人谢了坐,又有丫鬟上前重新摆了碗筷。待坐定之后,冯氏笑道:“今儿我们可是沾了三弟妹的光才能坐呢。”
    梁氏似没听见一般,伸手夹了一筷子鱼肉放在冯氏碗里,道:“我特意嘱咐厨房做了二嫂爱吃的姜汁鱼,二嫂子尝尝看好不好。”
    冯氏微微撇了撇嘴,没说话。
    张太君看着孙女孙子们围坐身边,一时起了兴致,吩咐热些酒水端上来,要和媳妇们喝几盅乐乐。冯氏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噗嗤”一笑,道:“不说其他的,今日三弟妹就须得罚酒三杯。”
    众人都奇道:“这是怎么说?”
    “今日三弟妹娘家来了客人,都已经在府里住下了,哪知三弟妹却连一声也没吭,你们说可该不该罚呀?”
    冯氏的一双眼睛得意的溜过梁氏的脸,果然瞧见她的表情有一丝僵硬。
    见婆婆朝她望过来,梁氏忙解释道:“来的是我娘家的一个侄女。因午后老太太歇了觉,媳妇不敢打扰,就自作主张先安排在我院子里住下了,恐怕现在那边还在收拾东西,弄得一团乱呢,不妨等事情都安排妥当了,再让她过来给老太太磕头。”
    冯氏早料到她会如此说,不以为然的道:“咱们家丫鬟婆子一大推儿,有多少东西不够收拾的,若人手不齐备就从我这边拨过去些,这也值得三弟妹拿来说嘴。再说她一个千金小姐,哪里用得着亲自动手?如今正是饭时,冷冷清清的一个人吃也不像回事,不如就请过来,咱们一家子一齐吃个饭,为她接风洗尘。”
    梁氏忙又推脱了两句,谁知她越推脱冯氏就越起劲,道:“三弟妹这就不对了。这知道的人说三弟妹会疼人,怜惜她一路风尘之苦;这不知道的还不得说咱们家大业大的瞧不起人,冷落了亲戚。”
    梁氏微微蹙眉。
    最后,还是张太君开了金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