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谭崴哪辏1854年)获该校文学学士学位后回国。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容闳为其幕僚和译员。他多次向曾国藩建议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同年,清政府批准了曾国藩等上奏派留学生的章程,决定派遣120名十二三岁幼童去美国留学,学习期限为15年,在上海成立留学出洋局管理此事。后以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经管留学生事务。幼童留学生年龄一般在12~16岁,出国前在上海培训。因为当时风气未开,招生工作极难进行,幼童父母都不愿把孩子送到遥远的大洋彼岸去。如詹天佑,他的邻居在香港做事,向其父介绍留学招生一事,并劝他送詹天佑报名。但其父要儿子走科举正途,而不愿意出去留学。这位邻居再三说明去美国留学比科举进士有出息,并提出如果詹天佑去美国留学,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他父亲才愿送子出国,当时詹天佑才12岁。后来詹天佑学成回国,修筑京张铁路,建滦河大桥,称著于世。幼童先受预备班半年教育,学习简单的英语,了解美国情况。学校要求极严格,学习差的经常受体罚,幼童们都很努力,完成了预期学业。同治十一年(1872年)夏,经过考试选拔,第一批幼童30名,在上海乘轮船出洋。从同治十一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每年出国一批,每批30人,共有四批120人赴美国留学。幼童们到了美国,成为美国新闻中的轰动事件,美国总统还接见了他们。中国留学生给美国人留下“聪明能干,彬彬有礼”的印象,并说他们是“中国的荣誉”。容闳提出并把他们分别安排在美国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国的教师、医生、绅士们纷纷把中国幼童领到自己家中,每个家庭对幼童都关怀备至,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吃住条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但是,清政府派往美国监督留学的官员陈兰彬等,以留学生学运动、学跳舞,不穿长袍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礼而行握手礼,甚至于有的学生剪了辫子等,认为“他们纵能学成归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向清廷建议将留美学生撤回。总理衙门大臣奕虽是要求实行新政的人,他对留学生违背“祖训”却接受不了,便奏请于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留美学生自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出洋,至光绪七年(1881年)撤回,最长者达9年。出国时的12~16岁的少年,归来时已是20多岁的青年。他们在美国虽未完成计划的学业,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这些留学归国的青年,后来逐步成为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干,为中国近代建设做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为领事、代办者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成为总长者1人,内阁总理1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中成为海军将领者14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为大学校长者2人;从事实业者30人,其中成为工矿负责人者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等。
  (五)洋务求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继办起了近代军工厂,多聘请洋员充当技术指导。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它包括举办新式军用工业,编练新式军队,加强国防建设等,其宗旨是“求强”与“求富”。奕强调学习“西学”,制造“西器”。他认为,“采西学”、“制洋器”早在清初康熙大帝时就进行过了,如今再搞是发扬光大祖制和传统。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安庆军械所办成,并很快仿制出一批洋枪洋炮。曾国藩集合起湘军军官、幕僚试看演射。后膛枪、开花炮的威力、射程、射速、准确度、杀伤力比起鸟枪、抬枪和土炮的确强多了。湘军和幕僚拍手称赞,曾国藩兴奋不已。
  海军建设,主要还是向外国购舰。19世纪70年代,由李鸿章主持向英国购买的军舰有“龙骧”、“虎威”、“飞霆”、“策电”、“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等炮艇。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军火和造船工业有了突出的发展,李鸿章转向德国订购战舰。
  同治三年,清政府才开办大型兵工厂,计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西安机器局等20余个。而规模大、有典型性的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汉阳等几个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是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创办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委托海关道员丁日昌买下设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工厂,把上海、苏州两个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军事工业制造局。同治六年,曾国藩主张在该厂制造轮船,又在上海海关拨出两成关税,为造船经费之用。此后,工厂逐年扩充,计有洋枪厂、洋炮厂、炮弹厂、火药厂、轮船厂、炼钢厂、子弹厂、水雷厂,并设有学校和翻译馆,其规模较为宏大。同治七年,造船厂造出了第一艘轮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战争前共制出15艘军舰,最大者为2800吨,小者只有数百吨。



  

 



同治帝载淳(7)

 


  金陵制造局。是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时把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雨花台,并加以扩充,更名为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大炮和弹药。到光绪初年,该厂计有三个机器厂,还有火药、火箭、水雷等工厂,规模也很大。
  福州船政局。设于同治五年(1866年),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创设的造船厂。该厂所聘洋员分别任监督和副监督。该厂由炼钢厂、船厂和学堂三部分组成。工厂尚未建成,左宗棠便调往西北镇压回民起义,该局由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同治八年(1869年),该局造出第一艘轮船,取名“万年青”,到同治十三年(1874),共造出轮船15艘。此后外籍工匠全部撤走,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接管技术工作。到甲午战前,又造轮船20艘。中法战争前制造的轮船质量较差,全为木壳船,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才能制造铁甲舰,其造船技术一直未见提高,同英、德等国所制的铁甲舰和巡洋舰皆无法相比,中法战争之前所造的军舰多数毁于中法马尾之战中。
  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皆为李鸿章直接控制,这三个军事工业统称为“北洋三局”。
  这些军事工业的出现,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对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重修圆明园之争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亲政,时年18岁。他亲政时,诏“恪遵慈训”,就是要遵守圣母的懿旨。他亲政后也办了些事,如在西苑紫光阁会见日本国大使副岛种臣、俄国大
  使倭良嘎里、美国大使镂斐迪、英国大使威妥玛、法国大使热福理、荷兰国大使费果荪,并接受他们呈递国书。同治亲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他亲自主持经办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
  慈禧退帘后,想到宫外游冶愉悦,回忆起当年的圆明园生活,她懿旨重修圆明园。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几千万两白银。九月,同治帝发布上谕:兴修圆明园以为两宫太后居住和皇帝听政之所,让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员量力捐修。恭亲王不好完全拒绝,报效银2万两,指令户部先拨银2万两。拨款之后,朝廷震动。接着百官疏奏,反对重修圆明园。御史沈淮疏请缓修圆明园工程。同治览奏大怒,立即召见沈淮,严词申责。接着御史游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又下谕将游百川革职。经过一段准备,十三年(1874年)正月,圆明园重修工程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处)等处先后开工。四月,同治视察圆明园,慈禧亲自看取图样,应修殿宇不下3000余间。七月初六日,发生广东商人李光昭自称“圆明园李监督”,借购修园木料诈骗白银30万两的事件,引起朝臣反对。同治帝仍不同治帝绘《祝万年图》理睬,继续其工程。七月十八日,恭亲王奕、大学士文祥等十人(三位亲王郡王、三位御前大臣、三位军机大臣、一位师傅)联衔疏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xǔ),为此不急之务。”同治帝与十重臣几番面对面地辩论,他明知错误,仍不悔改。当大家一再反对时,同治帝准备发上谕,以十大臣“朋比为奸,谋为不轨”的罪名,宣布将十大臣革职。两宫太后见事情闹大,只好出面调解。据吴汝纶日记载:召见时“两宫垂涕于上,皇上长跪于下。谓十年以来,无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云云”。其结果是:革十大臣职的上谕没有发布,重修圆明园改为修葺三海。在奕等谏阻下,同治说:“我停工何如!尔等尚何哓(xiāo)舌!”二十九日,停止圆明园工程。重修圆明园工程是慈禧的懿旨,奕等的谏阻,触怒了慈禧。三十日,同治帝上谕:“著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此次补盖、添建、粘修、揭瓦后基本成型的殿阁亭榭等100座500间。八月初一日,同治发出上谕:“朕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皇帝昨经降旨,将恭亲王革去亲王世爵罔替,降为郡王,著加恩赏还亲王世爵罔替”云云。谕修葺西苑三海工程。
  十二月,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他的死因,是个疑案。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岁到14岁期间,每天应景做皇帝,到养心殿摆样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到弘德殿读书。同治从小没有得到严父的教育,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都没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读书的要领。她们常在重华宫潄芳斋办事、传膳、听戏,没有给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贪玩,不爱读书,“见书即怕”,不好学习,没有长进。他的师傅教他学习看奏折,但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