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卫公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卫公子- 第3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棋不定,不知所措。
    太史慈自是三国时期最出名的孝子之一了,本来按照原本的进程,太史慈在救下了孔融之后,便投奔了扬州刘繇,可惜孙坚未死,回江东早便将刘繇杀了,是以并未有书召太史慈的事情发生。留在北海却也算是报答孔融的救济其母的恩义,但始终因为寒门出身而不得孔融重用,所以跟随刘备却是觉得颇得知遇之恩。
   
(本章结束)…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太史慈重孝道,也正是如此,即便未得孔融重用,却也因为当初孔融救济其母,而一直留在北海听用。
    孔融其人,少慧,但随着成年,却避免不了的踏入了酸腐行列。或是因为他的家门出身高贵,必不可免的只认为儒学在身才可平定天下,政治眼光的缺乏以及对局势远见的不足,在汉末这个动荡年间,比之那些才华惊艳的人物,却当真是是庞大沙砾中的一员。内政治理更多却是宣扬儒教,学术等等,对实际上的民生,军事毫无建树,自视甚高更是偌大缺点,以至于在另外个时空,数被黄巾,袁绍所围,不得已弃城而走,妻子家小沦为他人阶下之囚禁。
    孔融即便是举荐贤良,也求看人名声门第,如太史慈这般武人,虽有名,却是孔融不喜的武名,而太史慈出身的寒门更不得孔融重视,以至于在北海,有了太史慈出生入死大战管亥,力保北海,却也依旧未能受到提拔。
    太史慈有心推辞不去,比起孔融的冷遇,刘备对他几乎是万般抬爱,知遇之恩早将刘备当作了半个主公,但此时此刻,却不愿背上负主之名,而老母如今身在河东,他更不能孤身在外。
    左右为难,太史慈迟迟不知道如何选择。
    另一厢边,反倒是刘备脸色异常青黑。
    孔融不重视太史慈,刘备又如何不知?否则当初南下兖州,断然不会那么轻易便从孔融手中讨来这个当世猛将。
    而那一封相召太史慈去河东的书信。刘备几乎不用多想,也知道是卫宁的主意。
    拿着那封书信,刘备地手一直抖个不停。
    有怒,有惧,还是挣扎
    眼看如今吕布投奔而来。羽翼有所丰满。而河东突然插出手来,要取走他的大将,刘备如何甘心?何况他做了那么多,太史慈也隐隐有了归心的念头,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要来调走太史慈。
    刘备自然心中怨怒无比,这一道书信,是赤裸裸的要从他手中砍掉一个有利臂膀。比起张飞冲锋杀敌猛不可挡,太史慈却是马能厮杀,军能统兵的良将,刘备又如何能舍得。
    怒是一方面,而刘备心中却隐隐也有些恐惧
    毕竟收留吕布这股势力,河东一直没有表态,刘备以为是因为自己地弱小而不得河东重视,而这一封调令,似乎也预感了河东未必会满意他如今地成长。即便有卫宁亲自授意让他出兵去和袁绍虎口夺食,但刘备一直不认为河东真会那么好心。显然,这么快的一道掣肘枷锁又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子义!”刘备回过头来,强笑道,“如今孔太守作书不知道子义作何打算?”
    太史慈身体僵硬,心中却也是复杂万千,孔融为其故主,其母也在河东,不去,是不忠不孝。而刘备待他甚厚,攻打青州。谋图壮志,正是用人之计,去,则是不义不仁。
    这个生性坚毅的男子,内心却是混乱不堪。
    “使君我!末将”太史慈苦涩的想挤出话来,却终究喟然长叹一声,“如今老母在河东,我随使君征战碾转数地。实不忍老母在外”
    刘备心中终究一沉。冷了许多。太史慈终究还是在孝道上,高了几分。
    “太史慈在北海。实不得重用,而蒙使君知遇之恩,末将不敢忘怀,但”太史慈蓦然双膝着地,铁打的汉子,眼睛却是湿润不已,“若他日还有机会,慈必然再返玄德公麾下!”
    刘备叹了口气,无比颓丧,缓缓将太史慈扶起,“你若去了,以你秉性,哪还再有机会,返回我身边”
    “使君”太史慈一把抱住刘备臂弯,泣不成声。(
    刘备摇了摇头,同样悲戚道,“子义不必挂怀,若可以,还当再聚一宵,明日再做饯行!”
    太史慈无奈,只能点了点头,魂不守舍告退刘备先行回去了。
    等太史慈走后,刘备的脸色霎时阴沉无比,恰在这时,身后转出一人,低声道,“太史慈若走,无疑去主公一臂,何况其留我军中甚久,我军虚实皆知,若去河东与主公无益也!”
    出言者正是刘备唯一能够出谋划策的简雍,刘备转过身子,摆了摆手,苦笑道,“我亦知,却又如之奈何?”
    “主公如今毕竟还是依附河东麾下,不若作书求留太史慈,而取得其母,太史慈则可还留主公麾下!”简雍犹豫了一下,还是道,“即便河东不允,却也必然对太史慈有所猜忌而不得重用,他日未必不会重返我
    刘备眼睛微微看了看天空,勉强平静地脸色已经看不出端倪,两手握拳却还是隐隐有些发抖。
    “我留吕布,便是自丰羽翼,本试探河东,见其没有猜疑,方心安少许却不知道,河东终究还是容不得我壮大以太史慈换吕布,算是太亏了!”刘备笑得后悔又带着无比的酸楚,“河东每每出面,皆打人七寸,不死不休!他如今提出要换子义,我若拒而不放我等出兵青州,本赖河东在后威慑,若激怒于其唉!”
    简雍也是知道这个道理,只能摇了摇头,陪着刘备苦笑不已。
    没想到,河东还是没有将他刘备放松警惕啊
    他却不知道,河东事实上,却是早盯上了太史慈这员大将。而刘备收留吕布,卫宁之所以欣喜,很大一个程度上,便是逼迫刘备放人,这样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放了出来,刘备没有胆量,也没有理由胆敢拒绝
    吕布太傲,太狂,他是一个永远不甘心落于人下的人物,卫宁知道自己再如何,也不可能折服吕布,甚至这个时代,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吕布低头。即便他再强大,再厉害,卫宁也绝对不会痴心妄想去掌握住这头盖世猛虎。所以,当吕布战败的时候,卫宁只需要一句话便能让吕布投奔河东,但却表示出了敌意,将他逐来邺城,便是用吕布来换取太史慈,这个忠心耿耿,武力武略皆备的人才。
    同时,却也算是在刘备身边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既能削弱刘备的实力,又能坐等他们日后自相残杀,何乐而不为?
    这一场算计,却是早已经铺开了。抽空青州,安置曹操,袁绍官位也是算计,诱使刘备纠缠袁绍,是卫宁的算计,驱吕布入邺城也是卫宁的算计而夺取太史慈自然也在卫宁的计划之中理所当然地点缀。
    至少也要算是一个警钟,敲打,让刘备知道,如今他到底是依靠的是谁?又是谁可以轻而易举的的夺走他的一切。
    他需要做到的就是自己的本分,作为一个成功的棋子。卫宁的怜悯,只是不希望这样一个人物,就这样倒在他锋利的钢刀下,却也绝对不会对刘备地坐大视而不见。
    这是一种对枭雄的矛盾,有对历史的崇拜,却也有对历史的忌惮,不忍心他就这样消亡,却也决然不会容忍他最后壮大。对刘备的不公平,也算是一种戏谑,却又未尝不是一个带着历史穿越而来的一个平凡人,内心的冲突?
    事实上,卫宁最开始的愿望,终究只是能够安稳地等死,做着一个豪门大少,荒诞安逸地梦。
    不过,这样一个矛盾,随着卫宁日渐的成长,似乎也越来越见地淡薄,从他身边剥夺太史慈,只是开始,而并不会结束。
    或许,等到刘备作为他利用价值的末端,也必然将面对河东强大的军队。
    次日,刘备,太史慈并马而行出城,随行着大多对河东的做法而气愤不已,却唯有大大咧咧的张三,颇为羡慕,一路上却还是不知道怎么周围所有人都那么伤感不已。
    在三哥看来,如今自己大哥和河东关系那么融洽,太史慈去了也亏待不了多少,反正日后又不会兵戎相见,哪来那么多伤感,自己骑马往东面,奔走个三五日,不就到了安邑么?安邑又有好酒,又不用自己忙碌,又没大哥管着,还有典韦等人比武切磋,时不时还能去蹂躏一下马超,何等畅快啊?
    邺城中,当真却也只有张三哥,没能看出河东和邺城之间隐藏的黑暗面。
    “子义!”刘备举起杯盏,默然半晌,才出声道,“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将军共事,邺城也是地小兵弱,且望子义去了河东,成就功名大事,扬名立万!”
    太史慈内心焦苦不堪,勉强举起杯盏在手,“使君日后必图雄霸之业,慈此去,若有机会,必然不使河东与君有所嫌隙!”
    太史慈仰天饮完酒樽,蓦然惨笑一声,“慈不能辅君共图大事,乃一声所憾!请使君珍重慈去了!”
   
(本章结束)…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太史慈投奔河东而来,当即便受到了卫宁盛大的欢迎。才到十里处,卫宁赫然便领了麾下数名大将,亲自恭候了许久,有典韦曾经与太史慈有一面之缘,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作为陪同太史慈入安邑的人手。
    太史慈却也没想到,卫宁竟然会放下这等身段。
    如今的卫宁身份何其显赫,三公之一,大汉唯一的郡侯,手中数十万大军,四州之地,比起他太史慈来说,差距便是天差地别。即便是卫宁所领出城相迎的人物,典韦,黄忠,赵云几个,谁不是天下闻名的猛将。
    饶是他心有不愿,却也被卫宁这等屈尊降贵的场面,弄得心中微微有些触动。
    却也不由得再度浮起了刘备的知遇之恩,即便刘备与卫宁身份的差距无比巨大,但同样礼贤下士,刘备做得也是滴水不漏。
    “参见卫侯!”太史慈生硬的下马,不卑不亢拜见道。
    卫宁惶恐上前扶住,慌忙道,“将军不需如此多礼,城中本侯早备好酒宴为将军洗尘,可请与本侯一齐入城罢!”
    太史慈点了点头,又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