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的军事思想,后者则反映的是封建阶级没落时期的军事思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农民起义领袖,虽然和封建阶级处于对立的阵营,但由于他们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其所撰的兵书就整体而言,也没有超出封建军事思想的体系。清王朝后期,随着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和军事思想的引进,中国古老的军事技术和传统的军事理论受到强烈的冲击。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清朝统治者也进行了军事改革,但仅限于军事技术、战法和训练等枝节,在战争观、兵制、思想教育等方面,仍然没有超出封建阶级思想体系的藩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军事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新的军种、兵种和先进的军事技术出现在中国军事舞台,为军事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一些资产阶级军事家全面吸收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总结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的经验,综合世界先进军事理论成果,写出了一批反映近代军事思潮和最新军事成就的军事著作,如蒋方震的《军事常识》、何海鸣的《中国工兵政策》等。
  这些著作从思想体系、学科分类、著述方法等方面,与传统兵书相比,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它们已经不属于〃兵书〃的范围,而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军事著作。资产阶级军事著作取代封建时代的兵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产生之时正是兵书衰亡之日。
  综上所述,兵书是1911年以前,中国古人军事实践和军事思想的记录。它从产生时间、作者到内容都有自己的特性,即时代性、地域性(作者的专指性)、封建性。这〃三性〃是兵书区别于其他军事著作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兵书的起源

  兵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化活动和战争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产生兵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文字和便于人们阅读的专用书写材料;二是战争实践经验的积累。
  兵书产生于何时?向有始于炎黄之说。早在汉代,班固就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神农兵法一篇》(一说神农氏即炎帝)、《黄帝十六篇》。可见汉代人的观念里,炎黄时代即有了兵书。这种观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一直有〃兵法源于炎黄〃的说法。如明代的叶子奇在《草木子》中称兵法起源于黄帝。直到近代还有人说:〃中土兵学,肇自炎黄。〃(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自序》)这种观点之错误是不言而喻的。
  众所周知,神农氏(或炎帝)和黄帝都是远古时代传说中的人物,那时尚无书契可言,不可能有兵书出现,显然是托名之作。
  文字是兵书出现的最基本条件。中国汉字起源很早,现存能够识读的最早汉字是殷虚发掘出来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占卜的纪录。殷商时代,人们的思想受天命观的支配,每遇征伐、祭祀等大事,先要向天帝和鬼神卜问吉凶,并把卜辞和占卜的结果刻写在甲骨上。那时,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祭祀,一是战争。所以甲骨文中关于军事与战争的卜辞甚多。如卜问战争是否能得到上天保佑的卜辞:〃己酉卜,贞:王正(征)方,受我又(祐)?二月。〃意思是,商王准备征伐方,天帝和鬼神祐助我们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青铜器,人们又把有关军事与战争的情况刻在青铜器上。因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青铜上的文字称〃金文〃。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军事与战争的记录,内容涉及当时军队名称和编制、战争规模和使用的兵器等,不仅为当时人提供了成功与失败的战争经验,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古代军事史和战争史的珍贵资料。它在某些方面已具有兵书的一些特性,应该说它就是兵书的起源,因为〃书籍起源于记录和档案〃。但是,〃记录和档案并非就是书籍。〃(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第14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从内容上看,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军事与战争的记载,只是人们军事与战争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还不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使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军事与战争实践经验,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以便传布远方,流传后世;从书籍制度上看,甲骨、青铜都不是专门作为书写用的材料,既不方便阅读,也不是专门供人阅读的。所以说,记录军事与战争的甲骨文和金文还不是正式的兵书,而是兵书的萌芽。
  兵书是战争经验的总结。在中国,战争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即有战争发生。但早期的战争规模很小,武器非常简陋,战斗方式也很简单。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战争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经常的社会现象。因为,〃私有制就是掠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就是强盗的国家,而强盗为了分赃就不免要互相厮杀。〃(《列宁全集》第31卷291页)这种〃厮杀〃是〃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155页)生产力的提高,兵器杀伤力的增大,阶级斗争的激化,使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战争的样式越来越复杂。到周灭商的牧野之战时,双方投入的兵力据说达数万、数十万之多,周武王率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一说还有甲士四万五千人;商纣王集结的兵力一说七十万,一说十七万。在战争中武王争夺与国,收揽人心,翦商羽翼,派遣侦探,庄严誓师,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申明战场纪律,并采用了佯攻正面、迂回侧翼的战术,一举灭商。周灭商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军事力量,建立了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长期的战争实践为人们探讨和总结军事与战争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日趋复杂的军事组织和大规模的战争现实不仅为撰写兵书提供了新鲜经验,而且有了撰写兵书的客观需要。在军事上,为兵书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西周时,不仅战争有了发展,而且人类的文化和思维能力也有了发展。当时人们已经会生产专门的书写材料竹片和木板。竹片叫做〃简策〃,木板叫做〃版牍〃。1972年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孙子》、《孙膑兵法》等兵书就是用简策写成的,称为简本兵书。早期的兵书都是用〃简策〃和〃版牍〃写成的。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而且制作容易,阅读方便,这就为兵书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的西周,兵书应运而生。
  我们说兵书产生于西周,不仅有理论上的依据,而且有古文献记载的根据。《左传》中记载的《军政》、《军志》很可能就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在《左传》及一些兵书、类书中不仅记载了这两部书的书名,而且保存了一些佚文。
  《左传》保存《军志》三段佚文:《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僖公二十八年)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宣公十二年)
  〃《军政》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昭公二十一年)
  《孙子》保存《军政》一段佚文:《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军争篇》)
  唐杜佑辑录的李靖军事著作中保存《军志》一段佚文:《军志》曰:〃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杜佑《通典》)
  唐李筌《阃外春秋》中保存《军志》两段佚文:《军志》有言:〃攻不足而守有余。〃(注:《孙子》中亦有此句。)
  《军志》有言:〃穷寇勿迫,归众勿追。〃(注:《孙子》中亦有此句。)
  《十一家注孙子》中保存《军志》两段佚文和《军政》一段佚文:《志》曰:〃止则为营,行则为阵。〃(《军争篇》杜牧注)
  《军志》曰:〃阵间容阵,足曳白刃;队间容队,可与敌对。前御其前,后当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鱼贯,立为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回军转阵,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奔进,退为速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救。〃(《势篇》注引孔氏语)
  《军政》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又曰:〃强而避之。〃(《军争篇》张预注)从上述佚文可以看出,《军志》、《军政》已不是战争活动的简单记录,而是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有德不可敌〃,指出了政治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说政治清明,上下团结,就能无敌于天下;〃允当则归〃,〃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而避之〃,是总结的量力而战,避强击弱的作战原则;〃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提出了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的重要指导思想,意思是说,有胜利把握时要先发制人,夺敌战心,挫败敌人的锐气,如果敌人比我强大,不要先与敌争锋,要以逸待劳,乘敌疲惫、士气衰落时发起进攻;〃攻不足而守有余〃和〃穷寇勿迫,归众勿追〃,是对攻、防作战和战机选择的理论概括,前一句话意思是,同样的兵力,用于进攻力量不足,而用于防守则有余,这时就要采取防守,以等待进攻的时机,中心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后一句话意思是,对陷于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对于正在退回本国的军队不要急于追击,以便瓦解敌军作困兽斗的意志,伺机歼敌。所以,我们说《军志》、《军政》是名副其实的兵书。《军志》、《军政》是兵书产生于西周的标志。

  西周是兵书的产生阶段,没有留下一部完整的兵书。但是,正象甲骨文、金文为兵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样,它为兵书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直到战争频繁,将相分职,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兵书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