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我们前边曾用〃兵书是一座宝库〃形容兵书内容,这是不过分的。可以说,古代军事上的所有问题,兵书中都能找到,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管理、交通、地理等内容。在体裁上不拘一格,结合军事上的特点,吸收史书、经书、科技书籍的编撰方法,产生了多种多样体裁的兵书。几乎各代都有新体裁兵书的产生,形成各种体裁并存互竞的局面。最早的兵书多为问答体,之后相继出现编年体、注疏体、语录体、笔记体、辑评体等等。
  四、具有连续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著述的连续性。自兵书产生以来,尽管有发展的高潮,也有低潮,但是一直到清朝末年,历朝历代都有兵书问世,从未间断过,而且后代又总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一部兵书问世后,往往有所延伸、扩展,如《孙子》成书时只有十三篇,到汉代增益为八十二篇,图九卷,继之又注家蜂起,历代不辍,其他兵书也有这种情况。有的兵书撰成以后,接着有人又撰写续篇,如有了《孙子兵法》、《武经总要》、《百将传》、《韬钤内外篇》、《读史兵略》等,接着又出现《续孙子兵法》、《续武经总要》、《续百将传》、《韬钤续篇》、《读史兵略续篇》等,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兵书文化传统。二是流传的连续性。二千五百年前的《孙子兵法》,历代都有传抄、整理、注释和翻刻,一直流传到今天。拿流传到今天的版本和发掘出的汉代竹简本相对照,内容基本一致,说明这部兵书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从未中断。先秦和其他时代的一些重要兵书,如《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太白阴经》、《李卫公问对》等也一直流传到今天。另外,整理和著录兵书也连续不断。从汉初张良、韩信序次兵法以后,历代政府都很重视对兵书的整理;自《汉志》以降,史志书目大都有兵书类目。
  五、成熟早,哲理性强。中国兵书初期发展很快,西周刚刚产生,到春秋时便迅速达到成熟。高度成熟的《孙子兵法》问世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产生类似的著作。中国兵书富有哲理,形成了以哲理谈兵,〃以易演兵〃的历史传统。
  与外国古代的一些军事著作重记事、重实力不同,它重视对事物的综合观察、辩证思考,重视谋略的运用。兵书中提出的许多概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为历代哲学家所承继和发挥。
  六、反对迷信,又利用迷信。中国兵书一开始就扛起了朴素唯物论的大旗。首先向鬼神迷信挑战的是孙武,他在《孙子兵法》中尖锐指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用间篇》)否定了当时盛行的求神问卜的迷信活动。自此以后的历代兵学家都坚持了这一优良传统,如《孙膑兵法》的〃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尉缭子》的〃天官时日,不若人事,〃《李卫公问对》的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太白阴经》的〃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等等。但是,兵书中既反对迷信,又主张利用迷信以佐胜。《六韬》一面反对巫祝卜筮,把它列为必须禁止的七害之一,一面又主张利用鬼神制造假象,〃依托鬼神,以惑众心。〃《李卫公问对》记述的唐太宗和李卫公的对话讲的更明确:太宗问:〃阴阳术数,废之可乎?〃卫公答:〃不可。兵者,诡道也,托之以阴阳术数,则使贪使愚,兹不可废也。〃早在汉代,兵家中就出现了一个以阴阳卜筮为诡道之术的流派,即所谓兵阴阳家。任宏给这一家下的定义是:〃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阴阳家是古代兵家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著作一直流传到现在。
  七、善用比喻,通俗易懂。兵书是用来指导战争、夺取胜利的,不能写得让人看不懂,尤其是不能让那些粗通文墨的将士看不懂。所以,从孙武开始,历代兵书作者们都非常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振筑在《论〈孙子兵法〉的修辞艺术》(《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一文中,曾对《孙子》的明比暗喻特点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如以〃镒〃和〃铢〃比喻 〃胜兵〃和 〃败兵〃,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比喻形,以〃水〃比喻〃兵形〃,以〃五声、五色、五味〃之变比喻〃奇正〃的变化,以〃弩〃比喻〃势〃,以〃率然〃比喻〃阵〃等。其他兵书中的例子,如《孙膑兵法》以剑、弓弩、舟车、长兵比喻军事上的阵、势、变、权,以首、腹、手、足、尾比喻义、仁、德、信、智,《尉缭子》以支干和根基比喻文和武的关系,《三略》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比喻义兵战胜不义之兵。明清兵书尤其善于以医喻兵,从书名到内容都能看到这种比喻,如《洴澼百金方》,是用《庄子·逍遥游》记述的能治因〃洴澼絖〃(漂洗棉絮)引起的皮肤坼裂的一种良药,比喻该兵书是国家进行防御的灵丹妙方。《医时六言》是说该书是医治时局的六篇军事言论,比喻以兵法之医药,治疗社会之弊病,挽救危亡之时局。《白毫子兵》用良医疗病比喻军事上的〃变〃:〃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厥疾弗能瘳也。〃郎文在《武备志·序》中以中医的诊断医治比喻茅元仪的兵书:〃首兵诀者,如医之探腑脏,论脉理也;次战略者,如医之举旧案,宗往法也;次阵练者,如医之辩药性,讲泡制也;次军资者,如医之分寒温,定丸散也;终占度者,如医之考壮弱,断死生也。〃有的讲训练的兵书不仅善用比喻,而且用将士熟悉的语言,如《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其词率如口语,不复润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用医方比喻兵法,教育将士学习军事理论,〃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读习而后得。〃(《练兵实纪·练胆气》)兵书的这种特点增强了兵书的可读性,便于将士理解和掌握军事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深奥道理。
  这也是兵书能够得以发展和流传的一个原因。然而,后世一些辩伪家往往以〃文辞浅陋〃为由,判定某书为伪书,甚至指称《孙子》亦为〃山林处士所为〃(《古今伪书考补正》)。
  考古发掘已证明辩伪家们的有些判定是错误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些辩伪家对兵书缺乏深入了解。
  八、深受经学影响,注疏之作甚多。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被称为经书。对于〃经书〃只能学习、照办,不能改变。为了让后人看懂,或为封建政治的需要,于是大肆对这些经书进行训解和阐释,这就是所谓经学。
  随着经学的发展,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愈来愈繁。中国兵书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首先为兵书作注的就是东汉经学家许慎(约58--约147),他著有《六韬注》。接着沈友、曹操开始为《孙子》作注。南北朝以后,尊称《孙子》为兵经,宋元丰年间正式将《孙子》等七部兵书颁定为《武经》,并以这些经书作为武学和武举试士的教材。因此,为这些〃经书〃作注的人越来越多。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历代注释类兵书达625部之多。这些注释有个很大特点,几乎都是对所谓〃经书〃的注释,即集中在《武经七书》、《握奇经》、《阴符经》等理论色彩浓的兵书上。其中尤以《孙子》的注释为最多。
  九、发展不平衡。中国兵书虽然历代都有著述,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各代兵书差别都很大。兵书的整体发展呈马鞍形,两头高,中间低;各个发展时期也时高时低。春秋战国时期兵书迅速达到高度成熟,出现第一次发展高潮,成为兵书著述的黄金时代,可是秦汉以后又迅速跌落。这固然与封建王朝的统一、战争减少有关,但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名将辈出,也没有产生多少有价值的兵书。两宋兵书刚刚复兴,但到武功卓著的元代,又出现断层。造成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和平时期的国防观念淡薄、战乱造成的破坏、政府禁毁或提倡,以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十、伪托之风盛行。古书中伪托之作不独兵书,但兵书中的伪托现象尤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是对兵书迷信。以为兵书所言皆神机妙算之策,不应出自凡人之手,只有神人秘传的才是真经,故多伪托神人大仙,如《三略》托名神秘老人黄石公;李筌的《太白阴经》伪称〃遇骊山老姥,指明秘要〃而撰成;《火龙神器阵法》伪称由仙人止止道人所秘授,等等。原因之二是崇古非今。中国古代曾出现崇古思潮,以为兵法越古越高妙,所以兵书中出现伪托先圣先贤的风气,如托名黄帝、风后、姜尚等。原因之三是为抬高兵书身价,扩大影响,借用名人以自重。在封建社会里,长幼尊卑等级森严,人微言轻。一些地位低下的有识之士,为了使自己的兵书发挥社会作用,得以流传,便借重名人圣贤的名字,企望能收一言九鼎、一字千金之效,如托名诸葛亮、刘伯温等名人。原因之四是受兵家诡道和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兵家中的阴阳学派所行的就是假借鬼神的诡道之术,所以这个学派的著作也多托名先圣神仙,如神农、九天玄女等。一些兵书的作者还从诡道出发,编造种种神话,给兵书蒙上更加神秘的色彩。
  兵书中伪托现象有个特点,就是被伪托的人物比较集中,上古主要是黄帝、玄女、风后等,周代主要是太公,秦汉主要是黄石公,三国主要是诸葛亮,唐宋主要是李靖,明清主要是刘基。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传奇色彩,而且是家喻户晓,所以这些人成了被伪托的主要对象。伪托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