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之,兵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除了具有上述军事学术、哲学、科学史料、管理学等价值以外,还具有经济学、天文学、气象学、文学、历史学、版本学等方面的价值。


  第四章兵书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第一节兵书的发展

  中国兵书成熟很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就产生了高度成熟的兵书《孙子兵法》,在军事学术上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后人的推崇。那么,继《孙子》之后兵书还有没有发展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武备志》中有一段名言:〃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兵诀评》)这是茅元仪对《孙子》的赞誉,也是讲的兵书的继承问题。就是说,《孙子》继承了它以前的军事学术成就,后世又不能离开对《孙子》的继承。后世有的学者往往引用这段话来说明《孙子》之后兵书没有什么发展,这样似乎不符合茅氏原意。因为,茅元仪在《兵诀评》中不仅选录《孙子》,给予高度评价,而且也选录了《孙子》之后的《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虎钤经》等兵书,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说明茅氏并没有否定兵书的发展。当然,《孙子》在兵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不可否认的,它是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规模的扩大,此后的兵书也是不断发展的。
  从内容上看,后世兵书记录的范围越来越大。汉以前只有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而唐宋以后,出现了军律、营阵、边策、海防、城守、将略、兵政、兵鉴、兵制,以及军事类书、丛书、综合性兵书等类型的兵书。尤其是宋以后兵书中的火器内容更是《孙子》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就是在一些重要的军事原则方面,后世兵书也对《孙子》进行了发展,如《吴子》在战争的起因和骑战方面,《司马法》在对待战争的态度方面,《孙膑兵法》在攻城和奇正方面,《尉缭子》在文武关系方面等,都发展了《孙子》的思想。
  从数量上看,兵书是逐渐递增的。这里以《中国兵书知见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统计的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除先秦处于兵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比秦汉的兵书多以外,从秦汉到明清,一个时期比一个时期的兵书多,如秦汉八十四部,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百七十五部,随唐五代二百一十六部,宋辽金元五百八十一部,明清二千零五部。再将兵书两次发展高潮期相比,先秦兵书一百六十六部,明清兵书二千零五部,后者是前者的十二倍。这进一步说明兵书是不断发展的。
  从编纂方法上看,先秦兵书多为问答体,形式比较单一,后世兵书编纂方法多样,体裁比较丰富,有论文体,如《苏洵论将帅心术篇》等;有注释体,如《曹操注孙子》等;有传记体,如《百将传》等;有类书体,如《金汤借箸十二筹》等;有语录体,如《曾胡治兵语录》等;有辑评体,如《医时六言》等;有丛书体,如《武经七书》等;有综合体,如《武经总要》等。兵书体裁的增多,也是兵书发展的一个标志。
  从书写材料、书写方法、装帧形式等方面也都可看出兵书的发展。兵书产生之初和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用竹、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东汉发明了纸,唐宋先后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使兵书的生产由手写逐渐过渡到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装帧形式也逐渐由卷轴发展到册叶装,大大方便了兵书的生产、保存、流传和使用。
  总之,兵书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是,每个历史时期兵书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有快慢之分,盛衰之别。
  兵书有其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这个规律又受中国历史发展总规律制约,尤其受战争实践、政治、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总括兵书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即萌芽与产生时期、成熟与发展时期、兴盛与衰落时期。

  第二节兵书从萌芽、产生到成熟、发展(殷商至隋唐)

  兵书的萌芽和产生时期--殷商至西周的兵书。
  我们在前边第一章第二节〃兵书的起源〃中已讨论过,兵书萌芽于殷商,产生于西周。商代出现记载战争和军事实践活动的甲骨文,标志着兵书开始萌芽;西周《军政》、《军志》的问世,则是兵书产生的标志。兵书的产生时期是向成熟时期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兵书对战争和军事问题尚缺乏系统完整地论述,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一时期没有流传下来一部完整的兵书。
  兵书的成熟和发展时期--春秋至隋唐的兵书。
  春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时期,其兵书最有代表性,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一)同处于冷兵器时代。

  尽管唐代发明了火药,但尚未广泛应用于战争,因此这个时期的兵书所反映的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思想。(二)理论色彩浓的兵书较多,这些兵书一般都对战争与军事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述,能从哲理的高度论兵,被封建王朝官定为〃武经〃的七部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均产生于这一时期。(三)全部是写本书。西汉之前写在竹、木简和缣帛上,东汉以后逐渐由纸代替了竹木和缣帛。唐代虽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多用来印制当时社会大量需要的日历、佛经等书籍,还没有发现用来印制兵书。(四)发展趋势由高及低。春秋兵书成熟,伴随而来的是第一次发展高潮,接着西汉又出现整理兵书的高潮,东汉以后进入发展低潮,到唐代时李靖对这一发展时期作了总结,标志这一时期的结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到隋唐几个发展阶段。
  一、兵书成熟和第一次发展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兵书《孙子兵法》是兵书高度成熟的标志,而吴起、孙膑、尉缭等一大批兵学家及其军事著作的出现标志着兵书发展高潮的到来。兵书在这一时期成熟和得到高度发展不是偶然的。

  西周为兵书成熟奠定了基础。西周兵书《军政》、《军志》和其他史籍如《周易》、《尚书》、《诗经》等对战争和军事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积累了军事史料,为春秋时期的兵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孙武顺应历史潮流,广泛吸取前人的优秀军事成果,结合研究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才写出了不朽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不仅直接引用了《军政》、《军志》的论述,而且吸收了《周易》中的哲理思想和《尚书》、《周礼》、《诗经》等先秦典籍中的军事思想养料。
  春秋战国为兵书的成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恩格斯说:〃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562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代表新兴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展开激烈斗争。春秋以降,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战争频繁,规模日益扩大。以往传统的战争模式,如〃闻丧不伐〃(遇到敌人的国君新死,停止征伐),〃君子不重伤〃(对受伤之敌不再伤害),〃不擒二毛〃(不俘虏有白发之敌),〃不鼓不成列〃(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之敌)等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战争要求,一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代表人物首先对落后的军事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军事思想。曹刿、子鱼、伍员、魏舒、子元、孙叔敖、孙武、吴起等都是当时杰出的代表。诸侯列国或为了生存,或为了争霸,或为了统一、广揽军事贤才,鼓励创立军事新说,为当时的兵学家们提供了活动的广阔的舞台。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以及战争的客观要求,强烈地刺激着兵书的发展;另一方面,频繁战争积累的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则为兵书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春秋战国时代又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为兵书的发展提供了活跃的学术环境。各种军事学术观点互相争鸣,各种兵学流派竞相著书立说,使兵书得到长足的发展,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书时就得到一百八十二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书数量多,而且流传下来的数量也多,说明这一时期的兵书质量普遍比较高,揭示了一些战争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长远的意义。〃武经〃七部书,这个时期就占了五部。这个时期的兵书大都经后学整理成书,并以某个学派最有名之人的名字命名,因此书中常有作者身后之事。在体例上多为问答体。
  二、兵书的整理高潮时期--西汉时期的兵书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战争减少,兵书著述也相对减少,流传下来的更少,有价值的只有《黄石公三略》一种。但官府对兵书的整理却出现了高潮。西汉政府为了适应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发展文化事业,开展了收集和整理图书的活动,其中对兵书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整理。汉初命张良、韩信序次兵法。汉武帝时,命军政官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汉成帝时,又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编出兵书分类目录--《兵书略》,共著录兵书六十三①家,一千一百九十一篇,图四十三卷。这一时期产生的兵书虽然少,但政府多次组织搜集、整理兵书,实际上是对先秦兵书的一次普查和总结,对兵书的发展、流传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统计,凡兵书53家,790篇,图43卷,加上班固省去的10家271篇和归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