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你问我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医生也欢迎这种意见和病人的,因为这样他才可更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经验。因为说到底,治病是医生和病人多方合作的事,只有双方密切合作了,才能取得全面的效果。不要像旧时有的病人那样,故意不说病情以“考”医生,那样做只会贻误病情。(见附注4)

另外要注意的几点:

复诊时一定要带原病历,因为上面记有系统资料。复诊时,医生要接着前面的资料、思路分析,然后进行改方。

(2)中医看病,要辨明是什么“证”才能治疗。这“证”的名称,也全用中医学概念的,而且要把“证”名写入中医病历,比如风热外感、风寒头痛、心阴不足等等。而一般社会上大多数人又都习惯于西医概念的“病名”,对中医的“证名”了解得少,这时注意不要牵强附会自行套用解释,以免生出许多烦恼曲折来。(见附注2)因为中医看病是先定“病名”再定“证名”的,而要治的是这个“证”,才能治本。比如“头痛”是“病名”,一定要经过“辨证”,诊得是“风寒头痛”或“肝阳偏亢”等等,才是“证名”,才能治疗。例如前举失眠病人,中医诊得他是中医的“心阴不足证”时,他如理解为西医的“心脏衰弱”,就全不对了,如果再进一步理解为“心力衰竭”,那就更要惊慌失措了。因为中医说的“心”和西医的“心”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概念,相混不得。如果他一定要问这“心阴不足”是西医里的什么病?那这中医生也只能告诉他“可能相当于西医的神经衰弱”。为何只是“可能”?不能肯定吗?不能,因为西医的病名确立更严格,它必须经过他们那一套检查之后,才能确定,马虎不得。如果这病人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也可以,现在正规的中医大都兼通西医,他会按照西医的一套给他检查治疗。另外,也有中医生按照病情需要主动加用西医方法检查治疗的,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之一了。目前也使用得很多。特别有些病,西医方法查得细而深,有时也要作全面系统的检查,以便更好地结合治疗。

(3)有的病人,自己懂点中药,又爱钻研,常常在医生开好的方子上按自己的想法加减药物。这使不得!这容易打乱治疗步骤而贻误病情。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按当时所辨的“证”开好了方药的。一个方子的组成,有严格的规则,主次分明。中药学里所谓药物配伍的“君、臣、佐、使”,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随便一改主次,就成另一方子而不对“证”了。打个比方,中医方剂组成,如同演一台戏,生旦净末丑,在每出戏里都有定则。在这出戏里,剧情需要老生唱主角,而在另一台戏里可能要旦角为主。主角不同,剧情也变,你如乱变,这台戏就唱不好了。比如: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主角,他唱重头戏;猪八戒就只能是配角,出出丑逗逗笑。如果把猪八戒写成主角,故事失去了主线,唐僧西天取经也取不成,故事就没味了。用药主次之理,也是这样。

(4)中药的配服。(见附注3)

有人说中药好,没有副作用,对吗?此说有对有不对。说对,是指它在辨“证”明确而且复方使用时,确是如此。(“复方”,中医术语,指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方子。)因为如前所述,中医讲“辨证论治”,讲调整全身综合反应,又讲不断辨证“改方”,这每次改方的过程就有纠正副作用的过程。仍以上述失眠病人为例,如服药之后,说饭少吃了,复诊时一看满口白苔,复诊的中医就要说“上次的药太寒了”,复诊时就必纠正。如不纠正,就是“药不对证”,是医生没有水平,不合格。一改,不寒不热,病也好了,医生才放心——这才是合格的中医。因为中医学里,历代都要求辨证论治,要求“药必对证”,而且成了一种守则,大家都这样做,最后就少副作用了。所以说只要是“辨证论治”准确了的复方,就少副作用。

至于单味中药,用得不恰当,同样有副作用。古语说“是药三分毒”,这“毒”就是副作用。例如:鹿茸、肉桂、附子都是温热药,用于经辨证、体质属“寒”的人,用得适量,就无副作用。如不经辨证用于一般人,量又不大,可能也无副作用,但如瞎用在体质“热”的人身上,副作用就大了,轻的全身自感发热难受(但体温不一定高);重的可以鼻子、齿龈等处出血,中医叫“血热妄行”,这就是明显的副作用了。因此一般重视“辨证论治”的中医都喜欢用复方汤剂,因为它能随时加减,随时“对证”,这样才能调整失去平衡的“全身综合反应”的“证”而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单味药(也含“单方”)则只用于针对个别症状,即“治症”而不治“证”,疗效不全面,所以少用。例如人参,常用的补养药,真正用于治病,尤其是复杂的慢性病,单独用的情况较少,都夹在复方中使用,比如人参养荣汤、参苓白术散、人参胡桃汤等等。最少的也拉上附子拼成“参附汤”,也常只用在“虚脱”(相当于“休克”)时,抢救一成功,就接用复方了。所以单一人参一类的药,一般只作保健药用,靠它单味治病就不常用。正如小说里赵子龙百万军中单骑救主的事,到底是少见的。就是这样,只用单味人参,中医学里也还不忘辨“证”,例如其中园参工栽种的)中的红参药性偏“温”,用于偏寒的人,生晒参药性“平”,普通人均适宜。西洋参,则药性偏“凉”,用于有“虚热”的人。……总之都有讲究,不能乱用,一句话:就为无病保健,也请中医看过,说明服法,才能保你的“健”!

(6)有人说“急性病找西医,慢性病看中医”,有无道理?

此话大部分有理,因为一般来说,急性病大都是致病因素突然袭击人体所致,比如急性感染、外伤出血等等。西医的特点是能对疾病准确定位,并定性定量,再加电脑一算,点滴无误。比如大出血了输血;缺氧了吸氧;休克虚脱了升压;中毒了洗胃;骨折了X光一照,准确复位;细菌感染了,抗菌消炎……针对性强,给药途径又快,所以是立竿见影、起死回生的,所以确应首先选用。如果疾病急性期已过,机体因病害长期侵袭而全身失调的各病——比如肝炎病人,当它肝部的炎症已消,肝功能等已正常;急性肾盂肾炎病人的尿中细菌“阴转”(即化验细菌阴性,找不到了)等等——此时既无炎可消,也无须输血吸氧了,局部针对性的疗法已作用不明显。这时中医特有的全身调整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但是也非绝对如此,有时也要结合进行,因为中医也有治急性病的方法,比如“温病学说”、“温病论”等内容就是专讲急性“时病”(流行病)的,有的内容目前也在采用,而且证明疗效很高;西医也有根治慢性病的方法,特别是新近的成果如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等等更是治本之法。

(TXT小说: ③ūωω)又有人说“老年病,看中医”,对吗?这话也对一半,在慢性期,看中医是对的,有优势。因为人老了,病就多。这病那病,有的人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心脏不好等等,都沾一点。如用单打一地治疗,逐个对付,常是顾此失彼,效果不全面。而中医的辨证论治,讲全身调整,互相协调,作用就全面些。但遇急性发作期,则西医的方法针对性强,疗效快,应该首选。

说老年病,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即心理因素。老年心理,最常见的是无病怕生病;有病更愁病。有的人一坐下来,说老说病,没完没了,病本不重,但心病却重。老、病相邻,人老了,易多病,是事实,但如何对待大有区别。态度不同,后果也可不同。从悲观角度看,如果你对着所买的书本生搬硬套,则上面所说的病病都可通险途。比如伤风感冒,小病而已,但书上说它可继发肺炎,肺炎失治误治便可丢命,这也是事实。你如不看治疗及时的良好效果,只往坏处想,心里就不轻松了。又如高血压,老人常见病,只要注意调养治疗,绝大部分都可无事。但书本上又说,它可与中风偏瘫相连,也是事实。如果你又盯着这点,心里已够紧张了,又加一些骗钱广告,天天大叫:“此病危险,必须吃我的药!”结果吓得你不敢不吃他的药,但是血压还是下不来……这种悲愁心理,影响很大。又有的人,病本不重,甚至没病,亲友相见,作为问候,有的会说“嗬,你是老了,瘦了,该好好养着,吃点补品”,等等。这原是见面的客套话,正如常人见面说“饭吃了没有?”一样,敏感的人却当了真,回去一照镜子,好像真的瘦了老了,于是心病更重了。此事虽小,但许多人就败在人们无意说的这句话上。

好,以上说了个开头,至于详细内容,特别里边一些问题的“为什么”,请看后面各节。

一、什么叫中医、中医学?

【问】什么叫中医、中医学?什么叫西医、西医学?

【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中医——①中国固有的医学。②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见《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1765页)。因此,“中医”二字的含义包括:

中医学,指中医学这一门学问和科学,比如说某某人在研究中医,意思就是说某某人在研究中医学这一门科学,但是这里却强调了一点,就是说一定要是“中国固有的医学”。固有者,传统是也。也就是说它必须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医学,以示与后来传入我国的西医学相区别。中医先生们为什么这样固执小气?不说“传统的”不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后来知道,这传统的中医学和后来传入的西医学是各自属于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千万混淆不得,一混了,便会越弄越糊涂而生出许多麻烦来(道理详后述)。因此一般对内又称“祖国医学”。

中医学、西医学,都是医学科学,但它们各有自己的起源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