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巾张狂-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论是什么阵型,后方都是脆弱的。在被人前后夹击的情况下,没有几只军队,还能维持得了战线。
    所以,在战场上,一方阵线被击穿,通常就意味着这一方的失败。别的不说,光是士卒们听到这个噩耗,就足以让士气下降一大截!
    这一战,自然也不例外。
    没有死战到底决心的汉军郡国兵,一发现阵型被凿穿,立刻军心动摇起来。然后,从动摇到混乱,从混乱到崩溃,说起来,前前后后,也不过是短短片刻的时间。
    汉军崩溃了。
    汉军溃逃了。
    但是,逃跑的汉军,很快又被围住了。
    张狂手下,可以组织起一支,人数达到五十的“骑兵”。
    虽然这些“骑兵”的马匹里,只有不到十匹,是合格的战马,其余的都是原来用于拉车、耕地的役用马;虽然这些黄巾军“骑兵”,骑术相当的糟糕,真正合格的,不到五分之一。
    不过,骑兵就是骑兵,就算不适合直接用于冲锋陷阵,用来拦截一下这些丧失了斗志的郡国兵,还是能够胜任的。
    于是,剩下来的五六十名汉军残兵,在匆匆将马匹从大车上解下来,组建而成的黄巾军“骑兵”的骚扰下,被黄巾军围困在一片开阔的田地里,惊恐的缩成一团,等待着自己未知的命运。
    “主公!这些家伙怎么处理?”
    周仓的身上满是血迹,大口的喘着粗气,精神却相当的亢奋,咧着嘴笑问着张狂。
    他今天前前后后,一口大刀砍杀了不下十名披甲汉军,将前些天,被郡国兵打得大败的那口怨气,狠狠的出了个痛快。有了这样的战果,周仓对张狂的“英明”领导,佩服的五体投地。
    军队中的事情,就是这样干脆。只要是能带着大家伙打胜仗,就是好将军。
    面对这些剩下的败兵,张狂并无意斩尽杀绝。好歹大家都是汉人,说不定还能牵扯上某些亲戚关系,不是非要打个你死我活的。张狂想了一下,对周仓说道:
    “大丰,你去先劝降,就说,我答应他们,降者不杀!”
    “诺!”
    周仓高兴的接受了命令,来到敌方附近,用变声期的公鸭嗓子,大声的开始招降:
    “某家主公有令,降者不杀!尔等还不快快投降!”
    四周的黄巾军战士,一个个也兴奋不已,在周围鼓噪着:
    “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第7节 马骨空北羣
    ps:中秋快乐!
    “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被围困的郡国兵们,脸色变化各不相同,却一齐将目光,集中到了汉军屯长的脸上。
    不降,必死。
    可是,投降,也未必能活。
    汉军的战斗力,向来以强悍著称。在大汉帝国周边的蛮夷异族口中,向来流传着“一汉当五胡”的说法。这句出自汉将陈汤的名言,随着大汉帝国对四周蛮夷的征服,已经变成了举世公认的事实。
    即使桀骜如统领“鲜卑”胡人部落的首领“檀石魁”,在数年以前,曾经击败过万人规模的汉军,也只是狂妄的对外宣称,一个汉兵是敌不过五个鲜卑骑兵的。只要三个鲜卑骑兵,就足以匹敌一个汉军士卒。
    不过,战斗力强悍,却不代表汉军的军纪有多么严格。事实上,汉军在战场上,向来嗜杀成性。就算俘虏了敌人,汉军士卒们也经常嫌这些家伙麻烦,一杀了事。反正在按照首级计算功劳的标准下,敌人的头颅,永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以己度人,汉军士卒们对于自己是否能保住性命,是一点把握也没有。这种时候,人的从众心理得到了充分体现。
    要死,大家一块死。要活,大家一块活!
    所以,汉军屯长心头,真的可以算作压力山大。
    汉军屯长被手下的兄弟们殷切的期盼着,心中挣扎了好一会儿,脸色变了几变,终于下了决定,向外围走去。他摘下头盔,卸下衣甲,赤手空拳的来到张狂马前,深施一礼,沙哑的说道:
    “我等愿降,只是请这位渠帅,遵守信诺”
    “我的信诺,你马上就可以看到。”
    张狂努力的遏制着心中的激动,装出一副不动声色的平静表情。但是,有些发颤的声音,还是悄悄的泄了他的底。
    “放下兵器,我黄巾义军,自然会善待你等!”
    战斗结束,黄巾军开始计点损失,处理死伤。这一战,黄巾军的死伤不算太大,有十一人当场战死,二十七人受伤。其中,典韦在突阵之时,被一名汉军老卒一戟勾中,幸好有皮甲阻挡,只是受了轻伤。
    这样的结果,让张狂暗暗感慨,果然是兵战凶危,即使以典韦这样的强悍程度,还是难免战场受伤。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张狂同志居中指挥,绝不轻易陷阵的决心。
    至于汉军的伤亡,就相当的惨重。共计一百八十四人的一个屯,除了十三人成功逃走,死亡六十四人,重伤十五人,其余的大半轻伤。
    本来,按照汉军军队编制,“部”和“曲”为基本单位,采用二五制。每“曲”五百人,二曲一千人为“部”。曲下设五个“屯”,每屯一百人。屯下设两个“队”,队下有五个“什”。一什又分为两个“伍”,每个伍为五人。
    不过,这是标准编制。张狂所击败的这个屯,由于战事的需要,被扩编了一倍,足足有四个队。在这样的扩编之后,一个屯才算是具备了独立作战的能力。
    要知道,自从光武帝之后,大汉帝国的军备布置,就有着“虚外实中”的倾向。为了避免诸侯割据,官军造反,一个大郡中,郡兵的编制,通常也就是一两个“部”。分散到每个县城,通常只能获得一两个“屯”的编制。
    物资方面,由于这支郡国兵,就驻扎在附近不远处,所以没有带什么辎重。不过,一百多副还算完好的盔甲和兵刃,已经让张狂大喜过望了。
    当然,最让张狂高兴的,还是十余具强弩的缴获。这些兵家的利器,算是给张狂统帅的这支黄巾军,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短板。
    一战下来,手尾甚多。张狂干脆下令,就地停下驻扎,修整一天。
    对这些俘虏的汉军,如何处理,成为了战后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这事情有些难办。如果就这样放了他们,别说张狂,所有的黄巾军都会心有不甘。但是,若将他们押解在行军队伍里边,又很难让人放心。
    对此,张狂想了一下,准备先和汉军的首领,交谈一番,再作打算。
    “阁下高姓大名?”
    “阶下之囚,姓王,名叫果,无字。”
    那个汉军屯长,倒也光棍,坦然的坐在张狂对面,大口饮了一杯清水,答起话来毫不迟疑。
    无字,说明这个王屯长,出身下层。四十岁的人了,还只是在郡国兵里做一个屯长,料想身后应该没有什么有力的支持。这种局面,对于张狂即将开始的拉拢,增添了几分可能。
    “王先生今天的指挥,极为果断,属下的善战,我可是佩服的紧啊。”
    王屯长不愧是老兵出身,见惯了血,胆气十足。即使面对目前的局面,脸上也没有多少怯意。
    “老王我不客气的说,渠帅若不是麾下有两位‘千人破’,今天这一战,还真不知道,到底是谁输谁赢呢!”
    “先生所说的,很有道理。我黄巾军起兵时间太短,的确战力不足。张某料想,以先生的才具,就算是做一个军侯,也应该绰绰有余了。”
    说到这里,王屯长默然不语,显然是有什么不愿提及的事情。
    “当今天下,汉室无道,灾祸四起。外加上宦官外戚争权于内,高门豪族横行于外,黎民百姓已经是活不下去了。
    我太平道揭竿而起,也不过是想要让这些无辜的百姓,有一个能够活得下去的可能。也不过是想让寒门的庶族,有一个施展得了才华的机会罢了。”
    豫州一带,是“太平道”传教的重点地区。这位王屯长,对“太平道”的教义,也有着几分了解。如今他兵败被俘,就算侥幸逃脱返回,按照汉军的军律,轻者丢官坐牢,重者斩首示众。
    为了个人的性命,还有对功名的渴望,王屯长在投降的那一刻,就有了参加黄巾军的打算。现在,他要看的,就是眼前这个年轻的渠帅,到底对自己有多重视。
    ——要是只做一个小兵,老子就想办法走人。
    “如今我黄巾军的大业,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刻。王先生一身本领,怎能就这样轻易埋没?
    小子张狂不才,敢请先生屈就我部的‘军师’一职,教导这些满腔热血的黄巾男儿,如何进行战阵厮杀。将来我太平道大业成就之时,先生也可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啊!”
    张狂说到这里,为了体现诚意,站起身来,非常到位的对王屯长施了一个大礼。王屯长没想到这位年轻的渠帅,居然如此折节下士,心中极为感动。
    汉时风气,以为国赴死为荣,以复仇赴死为荣。大到为国家,小到为个人、为朋友、为长辈师尊,千里舍命寻仇屡见不鲜。常一言辱及,拨刀相向。宁以名亡,不愿苟活,士风激昂。
    虽然王屯长出身武人,对文墨之事并不在行。但是,有一句话,他小时候接受启蒙的时候,还是听说过的:
    ——彼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既然张狂充分的展示了黄巾军的诚意,王屯长也就顺水推舟。再加上他在汉军中,多年沉沦下僚的满腔怨气,让王屯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张狂的请求。
    “我王果是个粗人,既然张渠帅这样看得起我老王,老王我这一条性命,就托付给渠帅了!”
    有了王屯长的带头,他手下的那些士卒,大部分也愿意加入黄巾军。
    极少数不愿意的顽固者,张狂看在王屯长的面子上,也不去难为他们,答应只要为黄巾军干一个月的劳役,就放他们离开。
    这样下来,张狂的部下,不但从数量上有所上升,就连质量上,也大为提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