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巾张狂- 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大群人。
    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做士族。
    单个的士族并不强。即使以“四世三公”闻名于朝野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如果刘宏真的有意,也能够收拾了他们,只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但是,如果将所有士族的力量累加起来,刘宏惊骇的发现,那种力量,绝对不是自己,甚至整个刘氏皇族所能够对抗的!
    而且,更加令刘宏难以接受的是,就连汉室朝廷本身,也离不开士族的加入。若是去掉士族在朝廷中的位置,那整个朝廷,就将缺少足够的人才,从而变得摇摇欲坠,直到无法维持下去。
    万幸的是,士族本身,并不是一个整体。相反,士族的内部,分歧大的相互间常常发生敌视。
    所以,当宦官跳出来,打击一部分激进士人时,大部分的朝中士族官吏,还是保持了沉默。
    不过,“党锢之祸”的发生,并没有让朝廷变得更加平衡。事实上,在激进士人被清洗出朝堂之后,保守派士人迅速的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天子刘宏郁闷的发现,几家原本就盘根错节的士族大姓,比如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之流,现在的势力,反而变得越发的深厚了。
    针对士族门阀的强化扩张,天子刘宏开始大力提拔朝中的年轻士人,希望这些有冲劲的朝廷新血,能够搅动朝堂,给盘根错节的朝廷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只可惜,这一招对士族来说,几乎完全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士族们的相互倾碾依然如旧,几家大门阀的势力继续增长。倒是提拔上来的士人,经常将宦官当做靶子,让天子心里哭笑不得。
    既然打击分化,只会让剩下的士族变得更加强盛,身为天子的刘宏,开始尝试一次对士族的釜底抽薪。
    这次尝试,产生了一个机构,叫做“鸿都门学”。(未完待续。。)



第27节 朝堂拟新帝【上】
    “鸿都门学”是天子刘宏,不满当时的官办教育机构“太学”里那些对天子缺少服从的太学生,特地推出来与之对抗的一个教学机构。
    所谓“太学”,在后世改名为“国子监”,大概相当于“清华北大加中央党校”的地位。早期的“太学”,生源较广,主要由全国各地的郡国选送。在刘宏继位以后,“太学”生源渐渐变成以“六百石以上官员推荐入学”为主。
    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可以算是地方上的长吏,或者是朝廷里的中坚。这些人手中的推荐权,当然首先要为自家的子弟进取而准备着。有了长辈的推荐,那些官员子弟入仕的起点,就自动被抬得很高。在与非官员子弟的竞争中,太学生自然而然的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对汉家天子来说,手下的出身是寒门还是世家,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选拔出来的人才要忠心,要有用。可惜,太学生们当然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如何得来的。他们可不会因此感激御座上高高端坐的天子,却对自己的举荐人毕恭毕敬。
    这样一来,作为官吏后备队的太学生,渐渐被士族官僚所垄断。从太学中毕业后得到官位的太学生,不是士族公卿的子弟,就是士族公卿的门生故吏。且不说其中良莠不齐的成色,光是这些家伙缺少对天子应有的尊崇和服从,天子刘宏就不会觉得满意。
    于是,为了避免士族势力垄断人才的选拔,导致已经极为庞大的士族势力在朝中的进一步扩大,刘宏顶着朝臣们的巨大压力,在宦官的协助下,建立了“鸿都门学”。以期与“太学”分庭抗礼。
    “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些儒家经典,是士族家学的长项。当今朝廷中的不少世家,都是以精通某一门经书而发家的。
    例如号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便以《孟氏易》为祖传家学;同样号称“四世三公”,与汝南袁氏并称于世的弘农杨氏。则世代精读《欧阳尚书》。
    “鸿都门学”则完全抛弃了儒家经典的学习,转而从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着手,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这些艺术才能,向来被儒士们认为是“小道”,可架不住天子刘宏喜欢。天子执意要用这些才艺之士为官,那是做臣子的很难阻挡的。
    由于在招生上,“鸿都门学”主要招收平民子弟,天然的就被贵族子弟居多的“太学”看不起。这种相互间的对立,却正是刘宏想要看到的。如果哪一天。“鸿都门学”的学子与太学生们混成了一体,天子刘宏多半第二天就会把“鸿都门学”给关了。
    于是,刘宏对“鸿都门学”的毕业生大肆优待,常常越级提拔,委以重任。而这些“鸿都门学”的学子,也不愧于天子对他们的优待,基本上投靠到宦官集团那边,为对抗朝廷士族。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但是,自从中平元年“黄巾之乱”后。天下一直动荡不休。天子刘宏的精神,也没法子总是关注在对抗那些世家大族上。随着天子关注的消散,“鸿都门学”日渐萎缩,现在已经在“太学”的压迫下,快要关门大吉了。
    接着,天子刘宏任命何皇后的兄长何进为大将军。想要让这位新外戚,与朝廷士族进行权柄争夺。可是谁又想得到,何进居然一转身,与那些麻烦的党人搅和到一块去了。难道这个大舅哥的脑子里,就不知道。外戚与士族,最终是过不到一起的吗?
    一想到这些,刘宏的脑子里就是一阵眩晕。如今的刘宏,状况极差。常年的酒色过度,掏空了他原本健康的身体。身边的宦官和太医,都能够看得出,当今天子的时日,怕是不多了。
    刘宏是个聪明人。十几年的宫廷生活,让他能够看穿周围侍从的担忧。面对生死关头,刘宏自然害怕极了。只是,他也知道,但凡是人,终有一天会死去。这种事情,并不会因为你的地位高低、身份贵贱,而发生改变。
    所以,在三月末的某一个夜晚,刘宏先将“十常侍”叫到身边,再将西园军上军校尉蹇硕召唤入宫。
    看了一眼避坐在房中角落处的小黄门,天子刘宏让他侍立到身边来。这个小黄门,是宫中负责撰写《起居注》1的宦官。平时,刘宏很讨厌这个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的家伙。但是现在,是发挥这家伙作用的时候了。
    十常侍一个个神情肃穆,垂着手侍立在天子的床榻边。但是,当刘宏的一句话说出口以后,这些权倾朝野的大人物,居然一个个诚惶诚恐的跪伏在天子刘宏的床榻前,诚惶诚恐,不敢作声。
    刘宏所说的这句话,只有八个字:
    “朕欲立皇子协为嗣”
    “陛下,保重御体啊!”
    “老奴惶恐”
    “陛下必能早日康复,何出此言?”
    
    十常侍跪伏在地,纷纷安抚着天子,就是绝口不提刚才天子刘宏所说的话题。
    见十常侍这幅模样,刘宏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心中只剩下无奈。
    十常侍是他的亲信。但是,他们现在功成名就,已经失去了冒险的精神。尤其是现在,大将军何进权势大增,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接纳。而废长立幼,又是一件不合礼法的事情。想要完成这件大事,需要冒的风险,的确非同小可。
    十常侍不肯对此事表态,天子也无可奈何。刘宏只好闭上眼睛,装作睡了过去。老辣的十常侍,立刻抓住这个机会,纷纷小心翼翼,悄无声息的退出房间。
    良久,天子再次睁开眼睛,问身边的小黄门:
    “蹇硕呢?”
    听到传唤。蹇硕将高大健壮的身体弯下,一溜儿小跑着来到天子床榻边,自动的拜倒跪下。刘宏见他眼圈儿都是红的,虽然没有哭,看起来却让他显得比哭了还更觉得伤心。
    刘宏开口了,同样只有八个字:
    “朕欲立皇子协为嗣”
    “奴婢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蹇硕的回答,斩钉截铁。
    他与十常侍不同。何进若是得势,蹇硕就一定没有好下场。相反,若是蹇硕能够斗垮何进,扶立新皇帝登基,那他就是新皇帝的第一功臣。一想到自己也能够像先辈的“五侯”2那样,权倾朝野,蹇硕就有决心,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上一把!
    “好,以后皇子协,就交给你了。你可与骠骑将军商议,如何扶立皇子协”
    天子的声音,充满了疲惫。在费力的说完这句话之后,刘协便闭上眼睛,不再动弹。蹇硕在地上等待了半晌,见天子没有别的吩咐。于是悄悄的退下。
    为了扶立皇子协为下一任皇帝,蹇硕以最大的积极性动员起来。当天夜里。他就带着亲信,悄悄的访问了骠骑将军董重的府邸。
    骠骑将军董重,是天子生母董太后的兄弟,出身贫寒,能力平平,就连出仕的时间也晚。在朝中向来没有多少存在感。他这个骠骑将军的位置,是依靠作为天子刘协母舅的身份而得来的,虽然位高,权势倒也不怎么样。
    对于蹇硕的到访,董重显得毫不吃惊。蹇硕知道。董太后也是支持皇子协继位的重要助力。所以,身为董太后兄弟的董重,自然也不能脱离事外。
    两人的交谈,时间不长。从骠骑将军府邸出来的蹇硕,心中对扶立皇子协的信心,又多了几分。
    总结一下蹇硕与董重的交谈,可以概括成这样三十个字:
    要立皇子协,先杀大将军。
    欲杀大将军,需待天子崩。
    天子出殡日,何进丧命时!
    为了等待何进授首的这一刻,蹇硕不但从宫中武库中,挑选了一把贴身的软剑,还从西园军和宫掖卫士中,挑选了包括上军校尉司马。潘隐在内的可靠高手十五人,准备在天子驾崩之后,何进入宫前来主持丧葬仪式时,趁机将其搏杀!
    十余日之后,天子刘宏,终于带着对皇帝宝座的留恋和满心的不甘,在宫中十常侍悲伤的目光中断了气。
    时为己巳年夏,四月十一丙辰日,即公元一**年五月十三日。
    然后,早就准备好的殡葬队伍,立刻全力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