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刹那芳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芳华板着脸用东北话说:“干啥呢,干啥呢!给点儿阳光,你就灿烂啦!”

    这话又让两人笑个不停。

    笑够了,程浩说那岸边有卖糖葫芦的,他请客。问了两个女生要吃什么后,他就跑去买了。

    赵玉玲见程浩走远了后,才对芳华说:“今天拉你出来算是拉对了。都很久没见你这么开心了!”

    “是吗?我还觉得我过的挺好呢!”

    “别看你每天都在忙,也在笑。可是你比刚来的时候沉默多了,笑容也淡多了,每天晚上都要读几页梁嘉辉的信才能入睡。你知不知道,我和白芸都有点担心你。”

    芳华不禁感动地拍拍她的手说:“没事,我这是遇到了情绪低潮期,过阵子就好了。”

    赵玉玲却说:“是啊,我知道,等我们回四川,你就会没事了,可我就麻烦了。”

    芳华看着正走过来的程浩,不说话了。

    她们接过程浩买的冰糖葫芦,开始吃了起来。芳华觉得吃这玩意儿,是好看好玩多过好吃了。

    她们几个吃好了,玩好了,又在什刹海附近逛了逛,就回医院了。

    时间还早,芳华习惯性地去科里溜达了一下。不料值班的王康把她叫住,说快中午的时候江波来找过她,见她不在。就留下了点东西给她,在办公室的桌上放着呢。

    芳华走过去一看,是一个在北京庙会上随处可见的传统手工风车。

    高粱秆子做的,彩色纸条幅轮,只是个两轮风车,不像六个九个那么夸张,既好拿也好放。芳华拿起风车,晃动几下,风车转起来还带动里面的机关,啪啪作响。

    真是个孩子的玩意儿!

    芳华不禁想,江波知道我不在医院而是出去玩了,会怎么想呢?算了,管他怎么想呢,我也不是故意骗他的。

    后来,江波还是照样隔三岔五地过来看看芳华。有时给她带点吃的,有时请她在门口的小店打打牙祭,更多的时候就是来给她看自己最近又拍的相片。

    芳华见他态度一如既往的磊落,就觉得自己除夕那天是有点神经过敏了。人家不过就是像他自己说的,帮着照顾兄长的“小兵”罢了。

    这时候,芳华轮转到了肾脏内科,病人不是肾炎就是肾衰的。

    老师把这个科比作“通下水道的”。要把人体的下水道通好,主要就靠各种利尿剂,实在不行就血透或者换肾。

    芳华发现内科医生就是要细抠各种药物的使用。这可不是光看看书本或药品说明书,就能用好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芳华虽然经常跟着查房,看主任主治们调整着治疗方案,但还是学不会其中的精髓。毕竟这是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把握准的。

    芳华只有继续做好自己的病案记录,将别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先记录下来,以后自己再慢慢揣摩。

    这病案记录,就是芳华将实习以来自己收治的、或者其他人主管的、科里大查房讨论的,只要是她能听到或看到的真实病例,都搜集/炫/书/网/整理出来。分门别类记录在几个本子。

    这样,不光想看哪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案时查找起来方便。而且仔细研究同一类疾病、不同的病人在治疗上的差异,对提高自身治疗水平可就更有价值了。

    因为人的记性是有限的,见过的病例不可能都记得清楚,所以芳华都是要及时/炫/书/网/整理记录的。

    这天是周末的晚上,芳华正在宿舍里誊抄病例记录。王康等人来约她们宿舍的几个人,明天一起去延庆的龙庆峡看冰灯。

    芳华指着手里的本子说:“算了,我就不去了,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

    王康好奇地拿起桌上的其它几个本子翻了起来:“记了这么多病啊!好多都是同一种病啊,大同小异嘛,记一个典型的就可以啦!”

    实习半年多了,同学们也都比较熟悉各科收治病人的流程了,干起来活儿来都挺溜的。而且实习生是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没什么发挥余地,所以慢慢地很多人对临床实习有了倦怠感。只知道听老师吩咐、把活儿干好就可以了,刚开始实习时的热情和认真都消磨了很多。

    表现明显的就是,现在晚上去病区加班的实习生越来越少,而周末出去玩的人越来越多了。

    芳华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于是她就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跟周围几个同学说:“当医生其实说难也不难,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个熟练工种。

    比如内科开处方,只要诊断明确,那么用药一般不出那些个常用药范围,错不到哪里去;外科做手术,说到底也就是切开、解剖、分离、剪断、结扎、缝合这些最简单动作的组合,老是重复做同一个手术,时间长了自然也就熟练了。

    可是,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这些,就永远只能当个普通的医生,虽然同样可以治病救人,但是不会有创新,不会有大作为。”

    年轻人都是气血方刚、壮怀激烈的,听芳华这么一说,当然愿意更有作为。大家就问芳华,有什么好办法,能克服现在的实习倦怠感。

    芳华摇了摇头。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想,我们应该始终把某个病例当做第一次见到,并且努力从看似相同的病情中发现新问题。我现在做的病案记录,也算是一个办法吧!”

    大家听了觉得有些道理,有些人就不想去看冰灯了。

    王康摇头:“本来是想拉你们去玩的,结果反倒被你拉回来了。唉,不服不行啊!”

    芳华等大家都走了,回到桌前,从自己的抽屉里摸出那个粉红色钥匙链,看了半天。

    没几天又是元宵节了,今年还正赶上是2月14号,中西方的情人节都赶一块了。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回想那年和嘉辉、戴平、曼丽一起去看灯会的情景,都还历历在目。时间一晃,已经四年过去了。

    芳华摸着小球鞋很是感慨,世事真是难料啊!本来是要撮合戴平和曼丽,没想到现在却是我和嘉辉走到了一起。

    嘉辉,明年的情人节,我们一定可以一起度过了。

正文 一百一十五、去留

    一百一十五、去留

    因为今年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考得早,到二月底的时候,嘉辉的考试成绩就出来了。他的三门公共课成绩在应届生中排名第一,本专业的成绩也是总分第一。

    芳华向他祝贺的时候,嘉辉却说:那个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不值得一提。倒是他最近在实验方面进展得很顺利,再积累些标本例数,就可以动笔写论文了。

    芳华嘴里让他注意休息,心里却暗暗叹息,无可奈何。这人又拿出当年在急诊时加班加点学习的劲头了。等我回去,一定要管着他一点,不许他这么拼了。

    王菊也给芳华打来个电话,让她在自己找工作的事上帮忙拿个主意。

    她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回家乡的某医学院工作。她在春节前就和那家医学院联系过了,人家也同意要她了。

    另一个选择就是在成都的各大医院找份工作。但这方面的竞争比较激烈,毕竟大多数同学都想留成都,王菊没什么把握。

    芳华知道,如果按照原来的轨迹,王菊是回了家乡的医学院。那也没什么不好的,离她自己家又近,那家医学院后来的发展也不错,王菊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很稳定。

    但听王菊现在的口气,她似乎更倾向于留成都嘛。

    芳华想了想,就直接问她是不是想留成都。

    王菊也承认了:“我和你说过的嘛,我那个他就是成都人,我肯定想留成都噻!”

    芳华笑了:“那好,你是挑医院呢还是挑专业?”

    “医院还是不能太撇,起码要三极的噻。专业嘛,反正女生差不多都是内科,我对外科也没什么兴趣,随便啦。”

    “那好,我建议你去肿瘤医院试试。”

    芳华从前世今生的经验中知道,本届毕业生想留成都的人都是紧盯着市中心的那几家大医院,因此竞争很激烈。

    而肿瘤医院对现在还没有成为大都会的成都来说,距离市中心就稍微远了点,并且这家医院是88年才开始运营,了解它的医学生并不多,所以也就没什么人想去那里。

    况且大多数刚毕业的医学生都不太喜欢搞肿瘤,因为没什么成就感啊!

    芳华之所以建议王菊去那里,不仅是因为去这儿不用和其他同学激烈竞争,比较好进,更是因为这家医院今后的发展也很好。其实即使是现在,这家医院的实力也不错的,去年它就刚刚评上了三甲医院。过几年后,肿瘤越发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肿瘤病人越来越多,搞肿瘤科实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王菊听了芳华的一番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就特意跑到城南的肿瘤医院了解了一下。这才知道它还附带着肿瘤研究所,无论是搞临床还是做科研都挺方便,王菊也就比较动心了。由于很少有华西学子往这家医院投简历,所以经过面试,医院负责人也很快就同意接收了王菊。

    这下王菊可高兴了,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她兴冲冲地在电话里对芳华说:“这下子我们两个都能在成都安家了,以后说不定还可以结儿女亲家呐!”

    芳华吐了吐舌头,这家伙也想得太远了吧。

    三班同学找工作,都各有各的想法,有的回家乡了,有的留成都,有的既没留成都也没回家乡,而是准备去新的地方闯荡。比如班长张永,就和北京的地坛医院签了协议,大概是他因为自身的(炫)经(书)历(网),对结核和艾滋病这些传染性疾病比较感兴趣吧。

    倒是方兴和周玉都没有选择进医院当医生,而是去了医药公司。周玉去的就是周启峰开的药业公司。小胖子的公司现在发展得不错,生意都做到了东南亚。

    而在协和实习的同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