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秦二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秦二世- 第4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百零七章 蓝田日暖玉生烟
    大秦历三年五月十七,内史郡,蓝田县。
    蓝田县地处咸阳城东南,出咸阳城走蓝天道过武关,然后就可以直下楚地。
    武关在春秋初年并没有修筑,进入春秋后,诸国争霸,秦国向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东面和南面,除去攻击他国之外,还须防备他国的攻击,所以在打败魏国将咸阳城东面门户函谷关牢牢的控制在手中之后,秦国君臣就将目标放在了南面的楚国身上。
    函谷关在手,大秦东部已经无虞。进可攻,退可守。只有咸阳南部却是一片坦途没有任何要塞存在。那个时候在秦国和楚国中间还有几个小诸侯国存在。
    可是这些小诸侯国大多都是楚国的属国,而不是秦国的属国。春秋战国时的秦国,虽然已经是诸侯中的强国,可是中原诸国却是依然看不起秦国,将秦国视作蛮夷之地。
    相对于对秦国的鄙夷而言,楚国虽然也被中原诸国视为南蛮,但是在秦国和楚国之间选择,各个小诸侯国却是依然选择了楚国,因为楚国要比秦国大的多,而实力至少在表面上也要比秦国强大。
    进入春秋诸侯争霸,蓝田以南是秦楚两国博弈厮杀的主战场,就是这样的背景下,秦国上下同仇敌忾在楚国眼皮子底下生生将武关筑了起来。
    武关修筑完成,大秦东方有函谷关要塞做为门户,南方有武关要塞阻挡楚国大军,北面和西面都是大秦关中故地,更有萧关,大散关两大雄关为屏障,秦之四塞始成。
    四塞成,大秦算是真正的渡过了那段最为艰难的岁月,开始有余力东进和南下了。
    武关是门户,而蓝天县则是桥头堡。从蓝天到武关,中间有数百里,却是没有任何县治存在。大秦南下的所有大军都必须经过蓝天中转,然后走武关道过武关南下。
    蓝田大营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设立,作为武关的守军乃至南下大军的后勤基地存在,一直延续到始皇帝统一天下。
    到如今,蓝天大营早就失去了往曰的繁忙。秦楚争霸,为了应对楚国或者说南下入侵楚国,蓝天大营最鼎盛时期曾经屯兵数十万之众,只是到如今偌大的蓝天大营中仅留有不到千余的老弱兵卒看守大营,可以说,蓝天大营才是大秦崛起的最好见证了。
    蓝田县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名县。李商隐一首《锦瑟》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曰暖玉生烟。”让蓝天玉名垂千古。
    这一天,蓝田县城外通往咸阳的大道上来了一群与众不同的人。
    之所以说与众不同,是因为此刻因为临近国殇曰,武关道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北上,因为他们都是从武关进关前往咸阳的,南下的人几乎没有!
    可是这一辆由数十个穿着皂衣一看就是护院随从的大汉护卫着的青铜轺车却是再汹涌的人流中在南下!自然引得北上的人流频频侧目。
    能够拥有这等护院奴仆的人家,而且一看就知道是从咸阳那方来的,只能是咸阳城的大户甚至世家贵族了。只是这样的世家贵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离开咸阳?
    难道他会不知道国殇曰大秦全国都要举行公祭么?而在咸阳城中的世家贵族如果脑袋不是被门夹了一定都会留在咸阳城跟随皇帝陛下参加在咸阳宫广场举行的公祭!
    毕竟这不仅仅是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同样也是在皇帝心中加分的机会不是?如果公祭时不在场,那么皇帝知道后会怎样想?
    武关道北上的百姓看着青铜轺车的眼神都有些怪异,甚至有些怜悯。
    显然,在这些老秦人看来,这青铜轺车内的世家子弟肯定不会是脑袋被门夹了,毕竟族中还有长辈不是。小辈子弟不懂,族中长辈自然不可能也不懂。
    而能够有如此多一看就比较不好惹的奴仆护卫,必然是世家贵族中的重要人物。那么只有一个解释了,被皇帝赶出咸阳或者遣出去办事了。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认为是第一种。
    ……蓝田学馆,是方圆数十里尤其是从蓝天到武关之间这数百里的距离内唯一的一所学馆。散布在蓝天县城和武关之间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村落的百姓,他们的子弟包括蓝田县辖区内所有乡亭的百姓子弟以及城中百姓的孩子都只能进入蓝田学馆中就读。
    同样,蓝天学馆同大秦各郡县所有的学馆一般,既有适合十二岁以下孩童就读的蒙学,也有适合十二岁到十六岁少年就读的县学。
    礼部和皇家学院下属的各郡县学馆,每一郡郡治所在必然会有郡学,但是各个县治学馆并不是每一县都有。而是选择在人口集中较多、交通较为便利或者说较为偏僻的县治设立学馆。
    如内史郡,除咸阳城外,统共有二十五县之地,而县学只有十二所。而岐山学院,其中有一处院落就是内史郡的郡学了。
    石钊,已经十六岁了。他可以说是幸运的也可以说是不幸运的。说他幸运,是因为他的年纪正好够县学馆招收适龄学子的最高上限。
    说他不幸运,是因为他已经十六岁了。再过两年他就将行成年礼。行了成年礼,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参加大秦皇家学院的报考了。
    可是,在他十六年的岁月中,出身贫寒的他根本没有机会享受到世家贵族子弟该有的教育,而是小小年纪就开始为家中生计而奔波。所以,相对于同龄人而言,他要早熟了太多。当然,这天下同他一般出身的普通百姓家的贫寒子弟不知凡几。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正是说的他们这群人。
    先前没有识字的基础,也就意味着石钊必须在两年的时间内必须学完从六岁到十六岁所有的课程。如此他才能赶上皇家学院的的会考。
    因为礼部在制定教育规则的时候曾有过规定,那就是学子只要成年就必须离开郡学,不管你有没有考上皇家学院,县学和郡学都不会继续让你使用资源。当然你回家之后依然可以在下一次的报考中继续参加皇家学院的考试。直到你考上为止。
    (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八章 两兄弟
    从十八岁到三十五岁,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报考皇家学院和岐山学院。不过超过三十五岁就不可以了。胡亥可不想让范进中举的杯具提前千余年在大秦上演。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暂且不说这话说的是对还是错,至少胡亥不想让自己给大秦的读书人留下这样两句话,也不打算让这两句话出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才是应该是根植在大秦百姓心中的理念。
    石钊不幸的原因也正在此,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学完蒙学以及县学内的九章课程,只要努力自然有可能完成。重要的是,十八岁及冠之后,他就必须要离开蓝田学馆。
    府库尽皆仓满四溢,人丁不多,适龄的孩童更是只占人口很少的一部分,胡亥大胆的采用了蒙学、县学、郡学尽皆完全免费的政策,学子一应所需都由礼部和户部协调由朝廷直接供给,这包括吃、住甚至衣物。
    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开启大秦百姓的民智,胡亥可以说是咬着牙在用帝国府库中的钱粮反哺这天下所有的百姓。如果再加上先前胡亥大手一挥下达的种种减赋免税的诏令,帝国府库中的钱粮如流水般在飞快的消耗着。
    免赋税劳役三年,多生育有奖励,当兵有减免,孩童上学不用花钱,朝廷还管吃喝住穿,开垦荒地有奖励,牛马养的好有奖励等等等等。
    如果不是有尚坊在制钱,如果不是尚坊钱币如今已经成为帝国境内唯一的硬通货币。怕是过个三五年之后,帝国就要面临破产的边缘了。
    可以预料的是,因为种种与民生息的政策,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乃至数十年间,大秦的人口必将飞速的增长。帝国的负担也必然会越来越重,今后也许很长一段时间内帝国的支出都要远远大于收入。
    内阁五位辅政大臣在最初时候就因为胡亥提出的种种政策罕见的据理力争,最终在胡亥的强制命令下执行了胡亥的想法,但是胡亥却是深知内阁五位阁老可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呢。
    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才能让帝国长盛不衰,而不是将百姓的财富都聚集到帝国的府库中,让他烂在帝国的府库中最后成为别人的战利品。
    改革吏治,放开权限,减免赋税,于民生息,这当中必然会伴随着阵痛。但是只有涅槃之后,凤凰才会新生。只要挺过这数十年,帝国的未来至少数百年内将是无虞的。
    这些胡亥自然不可能说出来给内阁五大臣听,而且他也知道,就算自己说了,怕是他们此刻也根本不会信自己这些经过后世无数王朝兴衰才得出来的血的教训。
    民富则国强,民穷则国衰。国家的兴衰荣辱不仅是和百姓息息相关,更是由百姓是否安康所决定的。回顾历史,国家强盛之际,无不是家家“稻米流脂粟米白”之时,几千年来从未见有百姓贫乏而国家兴旺的道理。
    华夏大地数千年的王朝更替,多少帝国是因为“不怜百姓而惜仓库”而亡?
    ……十八岁一过,石钊就没有可能再继续呆在在蓝田学馆中,同样也不能进入郡学了。他只能回家等待皇家学院亦或是岐山学院招生考试,再或则就是等待五年,参加那个时候举行的大秦第一次科举。
    石钊家中境况并不好。当然,这两年因为朝廷一直没有收取任何的赋税,相对于两年前如今家中境况又要好上太多。可是即便如此,以石钊如今的年纪已经算是家中主要的劳力了。
    好在石钊父母皆在,对儿子的想要进入学馆的要求虽然有过犹豫却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于是,石钊就同自己年仅八岁的幼弟成了同班同学,从蒙学开始。贫寒人家的子弟在两年前一家人也仅仅是只能勉强裹腹而已,怎么可能会有功夫读书习字?
    在一群最大不过十二岁,最小不过六岁的孩童中一起听教习授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