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拣宝- 第9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不急。”
    安德森先生解释起来:“你要知道,你们索要的东西,分别在不同人的手里,我们也需要时间协调。”
    “不是索要,而是交换。”王观提醒了句,然后皱眉道:“那还要等多久,给个准数。”
    “快了,快了。”
    安德森先生笑道:“你看这样好不好,在澳大利亚就有部分东西,明天你们先过去鉴赏,也不需要等到其他东西运来了再一起观看。”
    “早应该这样了。”王观点了点头,敲定这件事情之后,也没有理会安德森先生的挽留,直接选择了离开,向周老等人通报情况。
    听到明天就可以看东西了,周老等人自然是摩拳擦掌。
    转眼之间,一天过去,在第二天的早上,安德森先生如约到来,然后带着大家开车而去。不久之后,就来到了一栋富丽堂皇的庄园之中。
    进入庄园之后,也不需要什么人来迎接,安德森先生就直接迎请他们深入其中,一直走到庄园的角落,这里有个严密的空间。安德森先生又是输入密码,又是拿钥匙开锁,忙活了几分钟之后,这才打开了秘库。
    随即在安德森先生的示意下,大家也不客气,直接走入了秘库。才进入其间,大家就感觉到一股微凉的寒气涌来。显然,这里的温度与外面温度有几分差异,这是人为制作出来的温差,用来保护秘库中的藏品。
    毕竟众所周知,一些东西对于温度十分敏感,或是冷或是热,都有可能造成损坏,只有在恒温的情况下,才能够保持长久。不用多说,这个秘库之中,就有这样的室温调节功能。
    对此,大家也不觉得奇怪,根本没把这点小事放在心上,反而目光灼灼看向安德森先生,无声地催促他赶紧把东西取出来。没有办法,毕竟在秘库之中,还有一排保险柜组,东西就锁在保险柜中,大家想拿也拿不出来。
    不过,也就是这种层层保护,也让王观等人更加期待起来。
    与此同时,安德森先生顺应人心,将一个保险柜打开了,只见里面存放了一根根卷轴。不出意料,应该是东方的字画。
    “诸位,请自便。”
    适时,安德森先生让开位置,一脸的笑容。
    周老等人自然不会客气,纷纷涌了过来,但是也没有哄抢,而是配合默契,你一卷我一卷地把东西取出来,然后聚集到旁边的桌子之中。这个时候,他们却没有急于鉴赏,反而先把大大小小的放大镜排列在桌子一角,借以调整心态。
    片刻之后,周老定了定神,这才小心翼翼把手中的卷轴打开,然后慢慢地铺展在桌面上。一时之间,大家凑近观看,只见这画居然是一幅野趣图。
    所谓的野趣,自然是指在野外,有一个老渔翁在湖边垂钓,水中有鱼虾在线钩底下盘旋,另外在一蓬荷莲的旁边,还有一只野鸭浮游,底下的水草之中,也有螃蟹举起钳子横行霸道。水中湖鲜的动,与老渔翁的静,完美而和谐,构成了一幅妙趣横生的野趣图。
    乍看之下,王观也觉得有几分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不要小瞧这幅野趣图。或许在普通人眼中,这不过是一幅普通的图画罢了,但是其中的寓意深长,恐怕只有行家才清楚。
    或许在常人的眼中,鱼虾蟹不过是自己餐桌上的美味罢了,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在鱼虾蟹身上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鱼虾蟹文化,成为传统吉祥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鱼就不用多说了,由于与余同音,逢年过节大家肯定要吃鱼,以示年年有余。另外由于鱼的繁殖力极强,常成群结队活动。所以古人就希望能像鱼一样大量繁衍后代,因此在古代陶器上的鱼纹可以视为生育和繁衍的象征。
    当然,还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跳过去则化为龙,跳不过去仍为鱼。
    这种情况下,鲤鱼跳龙门自然成为了中国自古至今应用最广泛的图案之一,常用来比喻经过奋斗改变地位和处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图画之中老渔翁钓鱼,由于钓的是鲤鱼,而鲤又与得同音,所以这其实是渔翁得利的意思。
    至于螃蟹,那是十分霸气的生物,据说当年曾有曰本人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直接画了一个大螃蟹,然后题款看你横行到几时,却是让曰本人一阵灰头土脸。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螃蟹却不是讽刺人的语音,反而充满了吉祥寓意。螃蟹的甲壳坚硬,有两只蟹螯,十分锋利。古代科举之中,向来有二甲传胪吉祥图,科举及第就是意味着登甲。
    实际上,荷莲旁边上的鸭子也差不多一个意思,鸭从甲声,如果一只鸭子刁着一根芦苇在水中浮游,就是一甲第一名(状元)的意思。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人人都希望有朝一曰金榜题名,所以鸭子的寓意也十分意味深长。
    总而言之,野趣图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刻,如果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估计会把妙不可言的野趣图看成是野味图,那就贻笑大方了。
    当然,这些画中深意,自然而瞒不过一帮老前辈。周老等人也十分欣赏这幅画,自然仔细观赏起来,流露出几分赞许之色。
    “可惜呀,这只是佚名作品。”
    片刻之后,一个专家摇头叹道:“无款有印,从印文及纸质来判断,应该是明代中期的东西,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不算高。”
    这也可以理解,无论图画再怎么有寓意,但是图画的本身,不是名家的作品,画技与画风也不算多么出神入化,自然影响了它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说,这幅画可以排除掉了。
    果不其然,这些东西之中真是鱼龙混杂啊。王观暗暗忖度起来,如果只是普通的佚名作品也就算了,就怕夹带有赝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确实是千古名训。
    在王观心里嘀咕之际,周老也随之拿起另外一根卷轴铺开。
    “九歌图卷!”
    乍看之下,周老等人却是一阵惊喜交集。
    “什么?”
    王观惊醒过来,也连忙看去。九歌是什么,他当然十分清楚,如果连屈原的九歌都不知道,那么中学的语文肯定是白读了。
    尽管大家常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但是在汉赋之前,却有一种文学体裁是大家绝对不能够忽略的。这种文学体裁自然就是楚辞,或者称为搔体。
    这个搔体,自然就是离搔的搔。离搔是楚辞的代表作,但是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据后人考证,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搔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不管怎么说,九歌就是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十章内容。那么九歌图卷就比较好理解了,却是以九歌为题材,再加上屈原的画像,形成了十一卷图画。
    每段文字旁边,再配上相应的图画,字与画相结合,自然有古韵之美。
    当然,画面给人这样的印象,充分说明画家的笔'***'力深厚。展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发髻束起,身着广袖长服,拱手站立的屈原像。他庄重而坚毅、孤独而傲岸、感伤而执著的神韵跃然于纸上,令人感佩动容。
    屈原的来历,那也不必多说,本来是楚国贵族出身,但是由于楚王听信馋言而将他流放,最终让他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而死。
    也要说句题外话,古代含冤而亡的爱国人士不胜枚举,但是大家却偏偏只记得一个屈原。究其原因,无非是屈原文学修养极高,流传下来许多瑰丽文章。后世文人浏览他的文章,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大家常说歌以咏志,或许屈原并不是第一个歌以咏志的人,但是确实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大家在阅读他的文章的时候,很容易被打动,加以缅怀……(未完待续。)


第1030章 天下绝艺
    屈原应该不是第一个歌以咏志的人,但是肯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毕竟在当时,也有其他人的文章写得很好,比如说宋玉。
    宋玉也是与屈原差不多时期的辞赋家,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让后人充分认识到什么叫辩才无双,以至于使得登徒子成为了色狼的代名词。不过,与屈原以爱国扬名不同,宋玉尽管文章写得好,然而却是以帅而留名青史。
    毕竟提到古代美男子,其中必有潘安宋玉。可能是太帅气了,使得许多人忽略了他们本身具备的才华,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清楚,宋玉的在辞赋上的学问,一点也不逊色于屈原。
    只不过,由于宋玉的文章太华丽了,尽管也有忧国忧民一面,却渲染不多,很容易让人忽略过去。这种情况下,估计很多人觉得他是“以色媚人”,评价自然不高。
    这也正常,拿荆轲为例,就算没有刺秦王的壮举,就凭一首易水歌,一样可以名动天下。据史籍记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太子丹在易水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由于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冠。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悲唱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一首易水歌,上句风吹易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充满了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歌以咏志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难怪成为经典。
    也难怪有人表示,先秦的文学作品,只要研读老庄孔孟,另外加上一个屈原,以及一个荆轲就足够了。这话肯定十分偏颇,却未尝没有道理。
    以屈原的九歌为例,尽管那是他搜集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但是在加工的过程之中,他夹带了许多私货。后人完全可以根据他的遭遇,推测出他写这些文章时候的心情。
    另外,也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