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拣宝- 第8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关于孔子的事迹,只要大家小学中学的语文课认真学了,多少也有些了解。真正的关键,还是需要回归图画的本质。比如说,这是谁的作品?
    “从风格来看,尤其是人物的衣饰纹理细节,的确很像是吴道子的手笔。”这个时候,钱老沉吟道:“不过,只是像而已,未必就是他的作品。”
    “为什么?”王观求教起来,目光却看向了卷首和卷尾的印章。
    但凡长卷,首与卷是印章最多的地方。中间由于是图画,空白的位置较少,所以不太好盖印。这种情况下,大家肯定是拼命往前后钤印了。从印章深浅不一的颜色来说,东西应该经过许多代人流传。不然的话,印章也不可能这样地密集。
    只是,王观也注意到,这些印章以闲章居多,很多是学术姓的词语。细看之下,好像是论语中的摘句,看起来很有韵味,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所谓的没意义,那是指对于鉴定长卷没有什么帮助。因为除非是非常出名的闲章,不然很难通过闲章的字句知道印章主人是谁。起码王观没有这个本事,能从诸多闲章之中推测出印文的来历。
    然而,钱老却若有所思,十分确信道:“长卷作者是谁,这个再慢慢研究,但是东西肯定是孔府的收藏无疑了。”
    “嗯?”
    王观一怔,忽然之间也反应过来。钱老这样说,不仅是由于长卷是在孔家村管事宅子房梁中找到,就确定与孔家有关。最主要是长卷之中的闲章,却是最好的佐证。
    以论语摘句作为闲章,这应该说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但是天下读书人万万千,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不可能人人都以论语为印文的。但是长卷之中的论语摘句这样集中,又考虑到东西是在孔村家发现,那么自然可以确定,长卷与孔府有密切的联系。
    可以肯定,长卷肯定是孔家旧藏,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被人秘密收藏在房梁之中,然后一直没被取出来。直到遇上了王观,这才重见天曰。
    “而且,这不是唐画,应该是宋画。”
    与此同时,钱老摸了摸长卷绢纸,再示意道:“唐绢和宋绢之间的差别,你也应该清楚,不必我多解释了。从绢质来看,还没到唐代的地步。”
    王观连忙观察,立即表示赞同。这是由于唐代的绢粗而厚,有独梭。五代的绢粗如布,宋代的绢,就显得比较匀净。这是最简单的判断,也是断代的依据之一。
    “宋画。”
    适时,王观也沉吟起来:“宋代的时候,吴道子的真迹应该还有许多,名家大师临摹吴道子图画的人应该不少。”
    “不,这不是临摹。”
    然而,钱老却径直摇头:“这不是临摹的画,而是稿本。”
    “什么?”
    一瞬间,王观愣住了。稿本是什么,他肯定一清二楚。需要说明的是,稿本可不是草稿,而是定稿,就好像现代工程的设计蓝图一样,属于最后审定的图样。
    不过,与蓝图相比,书画上的稿本,却是指壁画的图样。古人描绘壁画,肯定不可能随心所欲的乱画,也需要一定的图样参照,然后才参照图样仔细绘于墙壁上。
    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稿本一般没有落款,因为严格来说,稿本只是图样,半成品。等到绘于墙壁上,才能算是成品。对于半成品的东西,就没有落款的必要了。
    当然,也不可否认,稿本本身就是精妙的作品,非常具有观赏价值,所以一些人就仔细收藏起来,并且装裱成画。也就是说,这一幅长卷,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得来的。
    在王观错愕之时,钱老忽然问道:“你在鲁省的时候,有没有到曲阜孔庙参观?”
    “没有。”王观摇头道:“太忙了,没空过去。”
    “可惜了。”钱老摇头道:“不然的话,你也应该知道这幅长卷的来历。”
    “什么意思?”王观自然虚心求教起来。
    “在曲阜孔庙之中,有一个圣迹殿。”钱老娓娓说道:“殿中有一百二十幅圣图,详细绘刻了孔子的生平事迹……”
    “钱老是说。”王观眼睛一亮:“长卷就是殿中的绘刻的稿本?”
    “不。”
    钱老微笑摇头道:“圣迹殿中的绘刻,那是明代万历年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
    “这是木刻图画的稿本?”王观的反应极快,立即猜测起来:“木刻图画是宋代的东西?”
    “差不多了。”
    钱老轻轻点头:“据专家学者研究,木刻与石刻应该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出入,所以你的猜测也没什么错误。”
    “木刻图画的作者是谁?”王观把握住了关键:“或许说稿本是谁提供的?再让木雕工匠依葫芦画瓢刻上去……”
    “作者是谁,真的不太好说。”钱老沉吟道:“不过,圣迹殿中的绘刻,除了孔子生平事迹以外,还有两幅并不是颂扬孔子的图画。”
    “那是什么?”王观好奇追问起来。
    钱老轻轻一笑,才慢声说道:“是汉高祖刘邦,以及宋真宗赵恒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的绘刻……”(未完待续。)


第961章 吴道子追随者
    “宋真宗!”
    一瞬间,王观若有所思起来,汉高祖刘邦就算了。稿本不可能与他有关,但是宋真宗就十分靠谱了。毕竟稿本的绢纸出自宋代,殿中除了孔子生平事迹图以外,又有宋真宗这个“不相干”的人存在,其中说不定有什么联系。
    不,不是说不定,而是铁定有什么联系。
    适时,王观直接问道:“钱老,你的意思是说,圣迹殿中的绘刻,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始于宋真宗?”
    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宋真宗在位时期,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粉饰太平,又广建佛寺道观,更举行了封禅仪式。
    所谓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是在泰山举行,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群山之中以泰山最高,是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当然,也需要说明的是,封禅的仪式,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够举行的。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抛开先秦以前不好考据的事例,真正在泰山封禅的人屈指可数。
    秦始汉武,这是必然的,然后就到了唐代,连号称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以他的功绩想要去封禅,却受到朝中大臣的反对,最后不了了之。李世民没有封禅,倒是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这两人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再之后就是宋真宗了,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
    按理来说,宋真宗是没有资格封禅的,毕竟在古人的观念之中,帝王封禅是有条件的。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
    两个条件十分含糊,不太好评定。李世民就是悲剧在这里了,由于处于建国之初,正蓬休养生息的时刻,朝廷百官觉得没有达到太平盛世的标准,不合适举行封禅仪式,所以争相反对。反对的人多了,李世民也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这个宣扬功绩的机会。
    连李世民都没有封禅,那么宋真宗肯定是不够资格。毕竟连还算英明的宋太祖、宋太宗,都没敢去封禅,偏偏宋真宗就敢去了,这该需要多厚的脸皮啊。
    说起宋真宗,他是宋太宗的三子,既不是长子,更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是由于太宗长子发疯,二子暴毙,这才轮到他继位。这种情况,应该算是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了,属于非常幸运的事情。
    然而古人说了,福祸相依,未尝没有道理。
    宋真宗就是这样,就算成为了储君,在宋太宗去世以后,却乐极生悲,马上遭遇了一场由太监王继恩和太后共同谋划的宫廷政变,幸好有朝中大臣相救,这才顺利登基。
    不过,更加悲惨的是,当时辽国与宋国不太平,经常发生战争。宋真宗登基没几年,就遇上了辽国以举国之力南侵,饮马黄河岸边,刀锋直逼汴京。
    人心惶惶之际,幸好寇准力挽狂澜,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大阵之后,重挫了辽军的锐气。不过却签订了澶渊之盟,开创了以输岁币求苟安的恶例。
    或许,也意识到这是一个耻辱,宋真宗就干脆以鸵鸟的心态不想面对事实,甚至不仅想自欺欺人,更想连天下人也一起蒙骗,营造了一种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假象。反正在他的示意下,在全国各个地方,相继出现了许多祥瑞,以此来表现太平盛世。
    到了最后,他干脆不顾众多朝臣的反对,直接跑去泰山封禅。
    就是这些荒唐的举动,使得本来财政还算健康的国库,一下子就空虚起来,给宋仁宗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之后才有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等事情。
    可能就是宋真宗这样乱折腾,使得在他以后,宋代没有哪个皇帝也封禅去了,而且也没有这种厚脸皮去封禅。到了明代,朱元璋干脆取消了封禅泰山的仪式,改为祭祀。
    也就是说,宋真宗就是最后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所以王观也有几分印象。而且泰山就在鲁省泰安,距离曲阜不算多远,既然已经来到泰山了,肯定不在乎多到曲阜一趟,参拜祭祀孔圣人,以表示对于读书人的尊重。
    宋真宗真是这样做了,在曲阜祭祀孔子以后,不仅赏赐了许多东西,更提高了孔家的规格待遇,说不定还扩修了孔庙……
    “当然,那些都是旁枝末节。”
    此时,王观好奇道:“钱老,看你的样子,好像是知道圣迹图出自谁的手笔?”
    “感觉好像是一个人。”
    钱老笑道:“据我所知,在宋真宗时期,有一个画师,他师法吴道子,行笔如流水,风格充满了吴带当风的韵味,与吴道子十分相似。”
    “这人十七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