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拣宝-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家仔细看,就可以发现。装裱的纸层,颜色十分自然的暗黄,非常的干净,没有丝毫的作旧痕迹。”王观分析道:“要想把新纸作旧,要么是泼茶水,要么是洒醋。比较讲究的,就是用药水蒸煮。但是,无论什么方法,纸的质地,多少会有些异常。”
    “有经验的专家,可以根据这些异常,轻易的鉴别出来。”
    王观笑道:“当然,如果大叔不放心,大可去抽样检验。”
    “小兄弟眼力高明,我有什么不放心的。”发福中年人喜上眉梢,听王观说这是真东西,高兴极了,怎么可能多此一举。
    “要的。”
    然而,这个时候,王观却继续笑道:“因为,除了装裱的外层,最主要的图画,应该是新的纸。上面的暗黄色,那是茶渍。你仔细闻,或许还能够嗅到茶的味道。”
    “什么!”
    发福中年人一愣,笑容僵住了。
    与此同时,杨老惊讶问道:“小哥,你说这是装棺材?”
    “嗯。”王观轻轻点头。
    所谓的装棺材,其实是一种骗人的手法。以新画做旧后,找来不值钱的旧书画,去掉原来的画心,拿新画套上旧裱边。
    这样一来,如果鉴定家的水平不够,或者粗心大意,可能会被瞒过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来用欺骗那些,稍懂书画,却不够精深的人。
    “不可能,你肯定是看错了。”
    这个时候,发福中年人反而怀疑起王观的眼光来。
    “你不信,我也没有办法,所以才让你去检验的。”王观摊手道,有的时候,鉴别物品的真伪,最难的不是找出证据,而是找出证据了,却不能说服别人。
    毕竟,认死理的人很多,而且凡是搞过收藏的人,谁都难免会打眼买到过假货,可即便人家把话挑明了,告诉他买回的是赝品,他就是不相信。
    不少人还会找几本书翻一翻,按照书里的要点反复对照,一直找出买对了的理由为止。说是自我安慰也好,自欺欺人也行,反正都是这个德行。
    其实,大家应该知道,除了所谓的臆造,那些古玩造假者也不傻,哪个不是按照专家著作里的文字和图片仿制的。其中,肯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
    不过,最高明的,还能够以假乱真呢。
    “明明是自然发黄的,怎么可能会是茶渍呢。”
    一时之间,发福中年人喃喃自语,脸色一青一白,变来变去,显然是心乱了。
    “小余,你也别急,让我看看。”
    杨老劝慰了句,拿起了放大镜,再次研究起来。
    这时,中年人仿佛揪住了救命稻草,有些急切道:“杨老,您可要看清楚了,这绝对是老东西,曾友贞的真迹。”
    杨老仔细的观看,过了一会,轻轻的摇头,颇为惋惜的一叹。
    “杨老!”发福中年人的一颗心悬了起来。
    “小余啊,这种纸我见过。就是我们蜀中的夹江竹纸,也叫大千书画纸。”
    杨老轻声说道:“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时候,夹江竹纸就被钦定为贡纸,作为科举卷纸,以及宫廷之用。到了民国抗战期间,张大千更是先后两次到夹江研制新纸。试纸成功之后,为了纪念张大千的贡献,夹江的纸厂,就把这种新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张大千的一些书画,就是用这种纸画的。不过,在抗战期间,张大千母亲曾友贞已经逝世多年了。”末了,杨老委婉道:“小余,我这样说,你应该听得明白吧?”
    “杨老,我……”发福中年人皱眉,苦叹起来。
    杨老说得十分明白,这耄耋图的纸,就是这种大千书画纸。然而,当张大千研制出新纸的时候,曾友贞已经去世,怎么可能用这样的纸来画耄耋图。
    “哎,又交学费了。”发福中年人苦笑道:“杨老,让你见笑了。”
    “小余,也不要太在意,玩收藏的,谁没吃过几次亏啊。吸取教训,下次留心就行。”杨老劝慰起来:“其实,东西也仿得不错,回去摆着,自己欣赏也好。”
    “嗯!”
    发福中年人点头,他似乎也有过打眼的经验,心理的承受能力不错。这点打击,还不至于让他一蹶不振,反而带着点讨教的意味,把另外的卷轴递到王观面前,强笑道:“小兄弟,能不能帮我再掌掌眼,看看这幅画。”
    王观迟疑了下,发现杨老微微的点头,也就顺手接拿了下来。反正,真的假不了,发福中年人自己都不怕再受打击,他又害怕什么啊。
    轻手解开了系绳,慢慢的把画卷展开,一幅十分风雅的墨竹图,就映入王观的眼帘。
    这时,发福中年人在旁边解说道:“这画,我收上来的时候,对方说是郑板桥的竹画。但是,我查过资料,他画的竹枝少而瘦,自成一派,是属于小意写的风格。但是,这幅图,画上的竹子枝叶,比较形象逼真,不像是郑板桥面的真迹。”
    “既然你知道,那还买下来?”王观诧异道。
    “收的时候,不清楚啊。”
    发福中年人有些不好意思,小心翼翼道:“特别是我看这图的时候,感觉竹叶片片似剑,栩栩如生,有种说不出的神韵。我观赏了半天,越看越觉得是好东西,就收下来了。”
    。。。。。。。。。。。。。。。。。。。。。。。。
    周末,求票,票呀……


第106章 小人的行径
    “回去之后,我查资料,再对比郑板桥的竹画,才发现了这幅图画上的竹叶,与郑板桥竹画的风格相差很远。”发福中年人有些苦恼,叹气道:“一个偏向写实,一个注重写意,根本不像是一个人画的。”
    “嗯。”
    王观理解点头,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脑子一热,就不顾后果的买下来了。等到回去之后,冷静下来,就开始后悔莫及。
    尤其是古玩收藏的行家里面,讲究该出手时就出手,要是出手慢了,第二天东西就该被人拦了一道,抢先买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清楚东西是真是假,就急忙买下来。所以,才导致了屡屡吃亏上当。
    显然,发福中年人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叔,你说对了,这东西肯定不是郑板桥的竹画。”
    这时,俞飞白摇了摇头,直言不讳道:“竹画,起源于唐代,到了北宋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大文豪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传扬之后,竹画更是倍受大家推崇。”
    “然后,明清两代,可以说得上是竹画的鼎盛繁荣时期。特别是明中期的青藤先生徐渭,开创了大写意墨竹画之先。他的水墨竹画,大刀阔斧,笔意纵横,加上诗词题跋,融为一体,创造了竹画的新格局。”
    俞飞白娓娓而谈道:“在徐青藤之后,石涛、八大、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等,一大批水墨画坛大师,都深受影响。郑板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大写意画风之下,又开创了小写意风格。他的墨竹画秀劲简远,透出一股清刚之气。”
    “说白了,郑板桥的竹画,你看了,知道这是在画竹。但是图上的竹枝叶子,与真正的竹叶,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是,仔细观赏,就能够感觉到,其中瘦劲孤高,豪迈凌云的气度。”俞飞白笑道:“这样的气度,与你这幅墨竹图,风格差别太大了,只要对郑板桥竹画有些了解的人,一看就可以看出来。”
    一席话下来,发福中年人面红耳赤,有些坐卧不安。
    “咳!”
    王观动了下嗓子,示意俞飞白别再说了,再往下说,又该得罪人了。
    然后,王观不动声色的挪动身体,把俞飞白挤去一边,和善笑道:“大叔,你也别泄气,我看这画蛮好的,就算不是郑板桥面的真迹,并不代表它不是古物啊。”
    “要知道,古代画家浩如烟海,抛开那些流芳百世的,还有许多小有名气,或者不为人知的文人雅士。他们画的竹,就算比不上郑板桥,也应该不错的。”
    王观口中不断安慰,又低头打量桌子上的图画,突然惊奇的发现,图画上除了一枝竹干,以及比较茂密的叶子,其他的什么也没有。
    “咦,画上怎么没有题跋、落款、印章之类的痕迹。”王观迷惑不解起来。
    要知道,但凡书画手抄善本之类的东西,只要是主人比较爱惜的,或者被人文人雅士收藏过的。上面肯定会留下原主人的印章,或者收藏人的钤印。
    这些钤印,某种程度上,就是鉴定字画真伪的重要依据。在什么时候,到了谁的手里,都有迹可寻。从上至下,就是一条完整的脉络。所谓的传承有序,就是这个意思了。
    可是现在,这画上除了墨竹图,其他印章、题跋,一个都不见,就比较稀奇了。
    “什么?”
    这个时候,俞飞白与杨老,也才注意到这个明显的破绽。
    “大叔,怎么回事呀?”
    王观惊讶问道:“你收的时候,就没发现这个?”
    “我问了。”发福中年人脸面涨得通红,吞吞吐吐道:“可是,对方说了,这是郑板桥的废稿。郑板桥当年画这图的时候,觉得不满意,就当垃圾扔了,却被人拣了起来,小心保管,流传下来,直到现在……”
    得,王观与俞飞白一听,就明白故事的出处,肯定来源于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一大帮人去哄抢垃圾的场面,确实是够经典。
    该不会,这位大叔,真把电影中的情节当真了吧。虽然说,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但是几率的低微,简直不可想象。
    一时之间,王观与俞飞白无语了,就连杨老也忍不住摇头,觉得发福中年人当时,肯定是被迷了心窍,才会听信这样的故事。
    “行了小余,把东西收起来吧。”杨老开口道,声音有些无奈。
    发福中年人也觉得有些丢人,连忙站了起来,有些手慌脚乱的收拾书画。可能是太急了,卷了几次,都没有把画卷上。
    “大叔,我来帮你。”
    王观见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