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核武皇帝- 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蒋廷梓将装甲车辆研究局近期设计的几种型号坦克的数据资料都带了过来,一起呈交给宋彪审阅,满心期待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
    从一战开始,坦克就被确定为重型、中型、轻型三种,其代表分别是英国的mk。4坦克、惠比特a型坦克、雷诺ft17坦克,帝国在一战期间也以雷诺公司的名义生产了四百多辆雷诺ft17坦克,装备了一门37mm步兵炮和一挺勃朗宁12。7mm口径的重机枪,一部分也供应给新参战的美国。
    从英国进口一部分惠比特a型坦克后,装甲车辆研究局开始研制中型坦克,设计编号为。,结合惠比特a型坦克和ft17坦克的优点进行仿制,在结构上吸取了后者,吨位和数据上则贴近前者,时速在14公里左右。
    除了sy5之外,局里同时也在进行重型坦克sy2和轻型坦克sy5,试验项目sy3原先定型为中型坦克,在引入惠比特坦克后,这一项目被临时取缔。
    宋彪大致将三种型号的新坦克都看了一遍,技术数据上相对英法坦克根本没有任何突破,抄袭性质也非常明显。
    看完资料,宋彪点上烟思索片刻,随即才拿起一支铅笔在设计图上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整,和蒋廷梓吩咐道:“2型坦克的计划暂时可以放缓,将中型坦克和轻型坦克先发展起来,我的意思是雷诺坦克这种基础设计方式还是可行的,中型坦克尽可能考虑47mm的步兵炮,倍径可以适当加长,速度慢一点没有关系,反正本身就够慢的,注重安全性能和可靠性,汽油箱放在车体的后面,不要放在前面,前面和两侧的装甲可以适当加强,炮塔要能转动,不需要那么多机枪,四挺机枪太多,我们在战争中的经验是机枪要么不架在坦克,要架就要口径大一点。两挺机枪即可,两挺勃朗宁重机枪,口径分别是7。62和12。7,火炮争取向55mm发展,47mm都嫌小了。轻型坦克做为辅助坦克,一车两型,和雷诺的ft17一样,一种装备37mm火炮和两挺勃朗宁7。62mm重机枪,一种装备两挺勃朗宁12。7mm和一挺7。62mm重机枪。另外,尽量选择气冷机枪,散热管和机枪管适当可以增加。”
    蒋廷梓连声称是,急不可待的在记事簿上不停记录着。
    宋彪索性就将自己的意见直接写下来,然后将这些设计资料都交给蒋廷梓,道:“另外还有一个事情,5号坦克在雷诺ft17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速度,达到和4号坦克协同作战的要求,并可考虑单独作为一种机动能力较强的履带式越野装甲车发展,不用炮塔的话则用于运输物资,等于是一车三型。”
    蒋廷梓继续连连称是的答应下来。
    宋彪没有别的可吩咐的,现在确实还不是坦克的时代,关键问题就在于发动机的马力太小,速度、防御和火力不能兼顾。
    以雷诺ft17每小时7公里的速度而言,这个速度真是跟不上中央陆军的要求,而且越野能力有限,经常在战场上落在后面。
    雷诺和惠比特的速度差别在于前者只用了一台发动机,后者用了两台。
    就现阶段来看,还是得要两台发动机才能保持坦克的速度、防御和火力的平衡,但是惠比特的设计有很多问题和隐患,宋彪现在更需要的是一款雷诺式的中型坦克,12公里以上的时速,专门用两辆卡车去保障一台中型坦克的补给,在最短的时间里扩大出数量优势,至少装备一个中型坦克旅作为主力。
    在蒋廷梓离开后,宋彪在御书房里继续翻看一些和坦克研究有关的资料和报告,心里忽然有些感慨,自他此番回国以来,帝国不是造战列舰,就是造坦克,这样的事情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当初海军部报出计划要造震旦号战列舰的时候,别说外国人和国内的人都怀疑中国造不了,其实连最终批准这一计划的宋彪都觉得可能性很低,估计是要半途夭折,他甚至已经想好补救方案是造不出来的时候雇佣美国公司继续完成,以免这么多的经费都砸了水漂。
    结果居然造了出来,虽然中间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折磨出很多事故,一点都谈不上顺利,可好歹是造了出来。
    此刻的宋彪仔细想想,觉得自己确实是要换一个眼光来看待这个时期的中国,时代已经变了,他变了,帝国也变了,不管怎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工业发展的推动力确实是非常的惊人。
    战争之中,人们仿佛能够焕发一切潜能,干成一切事情。
    。

第217章 波兰,大波兰
    此时的欧洲继续在血与火的残酷地狱中挣扎着,逼退俄国之后,德意志帝国又仿佛是看到了新的希望,决定在美国完全迸发出战争实力之前将英法击溃,最有利于德国的地方就苏俄的成立对于中华帝国也有着极大的牵制作用,以至于华皇离开欧洲,重返亚洲控制局势,帝国远征军也逐步在调整,多支主力部队撤回到本土应对苏俄的威胁。
    不管是英法美,还是德国和意大利,大家对于苏俄这种新体制的国家都充满了未知和恐惧,只是暂时都来不及操心,而中华帝国是不能置之不理的,中俄之间的交界线太过漫长,双方的大后方完全重叠,对于中华帝国重新调整军事部署应对苏俄的态势,英法美等国也能理解,只是战争如火如荼,都希望中华帝国继续增兵欧洲,击溃德国之后再返回去对付苏俄。
    每个国家都是自私的。
    在宋彪离开欧洲之前,他已经和英法联军统帅福熙元帅达成君子协定,中华帝国重新调整战略应对苏俄的变化,但是,帝国远征军不会从欧洲战场撤离,现在的部队在奥匈帝国维持守势,吸引德军继续协防奥匈帝国,最大程度的有利于英法美联军对德国的进攻。
    于此同时,新成立的苏俄急于清剿国内的白军,也愿意同中国维持友好和平的关系,双方相互派遣外交官进行试探,中方的要求有四点。第一,苏俄废除含《尼布楚条约》在内的四十七条中俄不平等条约,正式归还中华帝国领土;第二,西突厥区自治,中俄共同持有保护权;第三,苏俄承认沙俄帝国时期所欠帝国及其他国家的一切债务;第四,沙俄在华一切资产收归中国所有。
    基于此四条。中方承承认苏俄政府,不再支持白军,不对苏俄进攻白军实施干预。
    不客气的说。宋彪让身为副外相的梁敦彦向苏俄代表出这四条时,基本就不觉得苏俄会认真的坐下来谈判,他就是要逼苏俄不同意。不同意才好开战,谋取更多的利益。
    结果……让帝国内阁政府大吃一惊,苏俄居然愿意协商这些条款,列宁还公开发表演说谴责沙皇掠夺和侵占中国及其他国家领土之事。
    宋彪当然清楚列宁领袖会这么说,但那只是一种姿态而已,从各种资料上来看,列宁实际上也根本没有放弃这些掠夺所得领土的打算,所以真没有想到苏俄一心想谈判。
    这就有点麻烦了吧。
    既然苏俄真的愿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中国也不能立刻就付诸于武力,只能也认真的洽谈。历史一再证明,只要想有争议,怎么都会存在争议的。
    苏俄此时的局势并不太好,而中华帝国在欧洲战场上确实是很强势的证明了帝国陆军的强悍,为了保存革命之火。列宁委派最重要的助手和党中央委员布哈林亲自带队到北京同帝国内阁政府洽谈。
    双方很快就有一个争议,苏俄也做了很充分的工作,认为从贝尔加湖畔东岸到外兴安岭就是中国在雅克萨之战前的领土分界线,如果要取缔《尼布楚条约》,苏俄的领土归还就到此为止,可中国也翻资料。章炳麟和蒙古籍的前朝官员一起努力,大肆翻出了土谢图汗部和乌札萨克图汗部的地图,还翻出了各种汉资料,正史不足翻野史,野史不足翻外传,总之是很厉害的证明了布里亚特部是蒙古分部,西西伯利亚一带也属于帝国疆域,要求收回的领土一直划到了新西伯利亚城。
    苏俄这一下子就有点受不了啦,而且新西伯利亚这一带还是白军的控制中,苏俄正准备调动军队围攻。
    另一边呢,苏俄也不安分,它本身就是立志要推进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明明双方已经有合作意向要让哈萨克地区恢复自治,还是派遣红军和革命者进入哈萨克,中国立刻派遣骑兵直扑阿拉木图,驱逐苏维埃。
    其实呢,列宁这边是真的准备让步,相对沙俄帝国庞大的领土疆域,将外兴安岭以北,贝尔加湖以东的远东,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领土归还给中国,充其量也就是150万平方公里,前面和德国作出的让步还更大呢。
    只要和中华帝国达成这一协议,沙俄帝国的东西两侧都是非常稳定的,外国不可能绕过中国和德国进攻苏俄,足以让苏俄红军集中精力消灭内部的白军,日后再慢慢从长计议也不迟,毕竟**的胜利是历史的唯一方向,资本主义国家必将毁于一切无产阶级劳动者。
    列宁还是想谈,中国则咬定新西伯利亚这一点不松口。
    这一时期,苏俄不能积极对华备战,也确实不觉得中国会悍然出兵,主要将精力用于进攻白军,而中国则在全力备战。
    1918年5月,奥匈帝国在中法意联军的逼迫下宣布退出战争,但在几乎同时,匈牙利首先爆发了无产革命,在法军和意军观望的情势下,宋彪当即命令帝国远征军介入匈牙利,为后续进攻基辅做好准备。
    德军在西线的几次大规模进攻是同期遭遇重创,只能退缩回国内防守,欧洲战争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基本没有任何悬念,唯一的疑问就是英法美中四国联军大致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最终击败德国。
    5月底,随着新疆铁路贯通阿拉木图,在白军的帮助下,克孜勒铁路也前贯通阿巴坎,帝国对俄的全面备战已经大致结束,帝国对苏俄也进一步采取更为强硬的姿态,利用苏俄东部到处都是白军的情况,派遣了两个集团军深入贝尔加湖和新西伯利亚地区。
    为了避免日军乘机抢占便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