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生指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生指南-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家里原先不就是这么安排的嘛?再制订这个标准做什么?

再说了,仆婢可以分,那种地的劳力,作坊里的工匠又怎么分?

还有,……”

“人都有攀比心的,标准明确以后,所有人就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定了这个标准,就是为了让底下人知道,努力就会有成效,让他们自动自觉多干活。……”

这和网络游戏的升级差不多,很枯燥的游戏,因为努力就能看到成效,就有很多人去玩,标准实施势必会提高劳动积极性。

“作坊里的工匠其实也是有等级的,只是等级不明确而已。这个,就不多说了,说说种地的。

一个劳力种麦子的话,可以种二百亩地,亩产量平均为五石,种子农具牲畜什么的,都是张家的,他一般能得到十分之一,即一百石麦子(实际没有这么多,一般仅有八九十石而已),又不用交赋税服劳役,吃饱穿暖基本不成问题,逢年过年还能吃顿肉,过上一两年还能做件新衣服。

这是家里一般下人的待遇。

但是,这个待遇其实人人都差不多的,干的好的与干的不差的,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地种的差不多就行,再好了跟他们也没多少关系……”

张涵说着说着,忽然有种熟悉的感觉,似乎在改革开放的宣传材料上看过,他不禁呆滞了下,难道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被自己的想法逗笑了。

“实行等级以后,原来的工作方式不变,地种的好坏,按收成说话,一目了然,谁也骗不了谁。从一级升到二级,不出差错,需要五年时间,假设有这么个人,他的地种的就是比别人好,那他就可以提前升级,四年,甚至三年就可以升级。

在一级的时候,他可以得到自己收成的一成,二级就可以得到一成多一点儿,依此类推,谁干的好,谁就得的多……”

张王氏点点头,示意听明白了,她不动声色地算计了下,觉得张家不会吃亏,短期内增加的收成肯定要比张家支出的多。不过,时间长了会如何,张王氏还有些拿不准。

“更重要的是,这个标准是张家制订的标准,有张家才会有标准,才会有这个待遇,家里的下人经过努力后,取得了较好的待遇。与此同时,也就把他和他的家庭利益,与张家的兴衰联系到了一起……

对了,还要在所有农庄里提供日常用品——指不能自己生产的那些,张家商队不用白不用,这个不是为了挣钱,质量一定要保证,价钱也不能贵了,我建议,定在市价的九成就可以了……”

在后世,张涵看多了一直与国企靠下去的职工,也仅仅是为了企业的一点级别待遇什么的,他们都舍不得放弃的话,难道大汉国的下人们会比他们还有眼力和觉悟?

如此这般,自然就把张家团结成一个整体了。张涵生为地主,不能杀富济贫,收买人心,把家中上下的利益绑在一起,总不会错了。自然,张家下人的日子也比一般贫民好过,不愁吃穿,生病了还有大夫,这是要对比过去的生活(忆苦思甜),截断了对外交流,再深入宣传的,要令下人们都知道,是张家给了他们好日子,谁为张家努力干活,张家就不会忘了他。

张涵越说颇感到熟悉,有种在张家推行社会主义的感觉——土地张家有,工矿业张家有,商业流通也被张家垄断了……

张涵正说的兴起,忽然听见一个声音。

“这事恐怕不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事或可行于一时,而不可行一世,时间长了,高等级的多了,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张涵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半晌合不上嘴,真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看项让的话越来越少,几乎年辈子也不说一句,还以为他老糊涂,没想到头脑愈发犀利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管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对这眼光,张涵也只能说一声——‘变态!’

“项爷爷真是好眼光,可是,我们并不需要多长时间……”

张涵微微一笑,笑容中大是狡猾——这政策他可是亲身经历过,缺点他清楚,却能集中所有的力量,可以说,古往今来效率第一。

“哦……”

项让点点头,不再说话了。

熹平五年(176年)十一月,大汉国驺县张家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票啊~

白竹猪大喊一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记住,以后三天都要把票票投过来(^x^)

第四十一章 财源'上'

“这一生一世,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要在一起过一辈子,……,孩子们的事情,你们不要多想,都是我的孩子,该给的,我绝对不会吝啬,不该给的,我也不会给他们,……,我每天从早晨忙到晚上,你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只怕比我与你们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何必……”

戈培尔曾经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显而易见,这思想过于超前了,大汉人拒绝接受。当张涵第四十七回,呃,好吧,也许是五十七回(张涵也记不清了)重复上述论调的时候,一直面带微笑听着张涵讲这番话的王眸终于有了不同的反映。她引经据典,反复运用暗喻、比拟说明了一个意思——“好话不说二遍。”

若若的反映则比较直接,她紧紧握着张涵的手,“一听你说这话,我就难过,我就会想起我奶奶……”

若若的奶奶?张涵回忆起一个牙都掉光了,瘪着嘴,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每次看到人,她就会抓住他/她,说起来没完没了……这么严重的诬蔑,张涵怒了,大怒着扑了上去,之后的事情便不足为外人道了。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张涵恶狠狠地想到。但他现在一点力气也没有,一连‘打’了两个人,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点困难。不过,效果显著。王眸‘怕’了,整个人都藏在被里,许久才偷偷露出一条缝隙来,小声嘀咕着“荒淫”什么的,若若也只敢露出来半张小脸,满面通红,听说了王眸这话,连连点头——这是她们第二次达成共识。

……

——————————————————————————————

“小心着点儿……”

张涵无奈地挽住若若的纤手。若若示威地扬了扬下巴,王眸气的掐了她一下,就抱着儿子张宁,跑到了另一边,拉住张涵的左手。若若怒目而视,王眸得意洋洋,若若有了身孕,不利于行动,便对着张涵撒娇。张涵“嗯嗯啊啊”地答应着,啥也不说。两年下来,张涵早就学会了装聋作哑,两女间的明争暗斗,他都一概装作没看见了。这种事情不劝还好,越劝两女越来劲,说到最后,他往往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张涵没少吃亏,早学乖了。别说是张涵,连张慎都学乖了,小小的人儿牵着妈妈的手,装作没看见。

尽管在某些方面,两女达成共识,但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两女一夫,争宠是必然结果,欲使之融洽共处,实非人力所能及也。其中的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不必多说。好在两女争来斗去都保持在精神层面上,幻想某一日神功大成,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张涵磕磕拌拌、跟头把式的,也就过来了。

生活多么美好,空气多么新鲜,远看田野无穷碧,近听大麻叶婆娑,张涵深深吸了口气,一时间,顿觉神清气爽,魂游天外。

结婚了也挺不错,作为新一代主妇,在张王氏的鼓励下,王眸接管了卞南庄,张涵做起事来,更能放开手脚,随心所欲了。在婆婆的好印象,及丈夫的好感中,王眸明智地选择了后者,对张涵的行动,一律积极配合。从这方面看,张涵觉得,竞争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远远近近的田野里,远处的山野里种的都是苜蓿,近处的田地里种的全是大麻。早熟的大麻此时已有一人多高,微风袭来,枝叶沙沙作响,行在路上,似走在林中。

从去年——熹平六年(177年)——开始,在张涵的要求下,王眸很乖巧的答应在卞南庄全都种了麻。“反正,种的是麻,这里多种,别处少种就是,不是什么大事。万一真出了问题,张王氏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不管怎样,她都不会落下埋怨”——若若如是说。张涵听过就算,并不放在心上。不过,这样的挑拨行为不能鼓励,张涵教训了她一番,白白圆圆的屁股,在手掌的击打下,泛起一丝丝红纹,这个景象有点儿淫靡……

汉代的纺车是由一个大绳轮和一根插置纱锭的铤子组成,绳轮和铤子分装在木架的两端,以绳带传动。有手摇,也有脚踏的,张家使用的是先进的脚踏纺车。当然,这种先进,只是针对手摇纺车而言,在张涵的眼里依然是十分落后的。

小作坊一成立,张涵就要求改良纺织机械。要求就两点:一是采用水力作动力,二是增加纱锭的数量。另外,张涵不知道,珍尼纺纱机的结构,但他恍惚记得纱锭是竖立的,看到纺车横置的纱锭后,他肯定了这一点。

有了张涵指明方向,纺车的研究一帆风顺。一年以后,木匠赵乙就拿出了一种九个纱锭的脚踏纺车,把纺纱效率提高了九倍。不过,新纺车纺出来的纱细而不结实,只能作纬纱。然而,张涵已是十分欢喜,宣布重奖赵乙,同时可以自选一子入学。丰厚的奖励,大大激发了工匠们的工作热情。

不久以后,一台粗糙的水力大纺车出现在张涵的面前,纱锭增加到三十六个,纺出的纱更粗更结实,速度更快。不过,这一次的纱又太粗了,只能用在粗布或者麻绳上。张涵照例奖励了发明工匠钱三,小作坊的工匠们都快疯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工匠们匆匆忙忙的快节奏,或者思考问题时梦游般的走路姿势,都是小作坊独特的风景。

织机的改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张涵观察了几天,也只对织布过程有了个概念。织布时需要两手同时投接梭子,打纬、送经、卷布、伸子等工序时还必须停止打梭,由于受到双手投梭腕力的限制,布幅宽度不能超过两尺半。

张涵对织布机一点概念也没有,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