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三千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战三千里-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这件事似乎要平息的时候,杨镐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凡是大臣家中父母去世,这位大臣就要暂时停职,回原籍守制,以符合“四书”中所说的父母三年之丧这一原则。 
但是当时杨镐远在千里之外的朝鲜,万历帝也认为东征平倭离不开这位“帅才”,于是下诏“夺情视事”(由皇帝指令“夺情”,让有公务在身或地位重要的官员不必按常规停职守制)。 
这一下可不得了,明代士大夫最重维护封建礼教,上来劲儿不顾性命的书呆子比比皆是。况且这个享受“夺情视事”尊荣的人还是个败军之将呢,于是立刻有人上书表示反对,认为皇帝的做法不妥,违反了伦理之道! 
万历帝前一阵子因为“国本”之争时自己立场不明确 (注:国本之争,即太子继承人之争),使得大臣们议论纷纷,双方关系很有些僵,所以对这次看似犯上的举动并不想立刻发作,打算着以理服人,给大伙留个好印象,所以耐心地解释,说明自己对杨镐夺情视事,是因为朝鲜战事正在进行之中,少不了这位有功之臣。 
如果说当初有首辅和阁老重臣们维护杨镐,使得其他人对追究蔚山败战之事还有些顾忌的话,那么在涉及到有关封建礼教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就有很多人无法再忍受下去了,而要让皇帝收回成命,就必然地要牵扯到杨镐在朝鲜战争中的功过表现。 
蔚山役后,杨镐谎报军情、竭力隐瞒战败的事实,最终还是被同僚揭发出来,万历帝一怒之下,革其职责令回家听勘,以天津巡抚万世德代之。 
赞画主事丁应泰见弹劾奏效,又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接连弹劾了麻贵、李如梅、高策等东征将领四五人,罪名是撤退过程中军纪不严、纵兵劫掠朝鲜平民的财物和子女。 
朱翊钧是从小听着李成梁塞外杀敌的传奇故事长大的,内心深处对李家父子极有好感,甚至达到了一种迷信的程度,所以看到这份奏折很不以为然,只是命麻贵等人戴罪立功,至于李如梅,更是因祸得福,竟从御倭副总兵升至总兵,邢玠仍任总督之职。 
当时的中国,是东方乃至世界上超级大国之一,哪能容忍日本这样的弹丸岛国向其挑衅呢,于是在圣旨宣读以后,神宗皇帝大发龙威,又下诏谕示兵部:倭人藐视天朝不遵教化,屡犯我上国蕃邦,实在是可恨至极,当严惩不贷。今后凡东征战事,要兵给兵,要钱给钱,不把倭贼赶下海去,誓不还休。
正文  第四十章 重整旗鼓 
此时已经是万历二十六年的六月(公元1598年),邢玠接到飞骑传诏后不敢怠慢,立刻召集诸将传达圣意,明军除了首批入朝参战的军队,后续部队在五六月份间也陆续到位,分别是: 
陈璘统率的广东水师5000人,津辽水师3000人,战船270艘,对外号称500艘,邓子龙率领的江浙步兵5000人,刘綎率领的川军2万余人,李如梅率领的辽东铁骑2万人,朝鲜方面也拼尽全力集结起了2。2万人的军队,其中包括名将李舜臣率领的水军7000人,战船200余艘,总计兵力11万人左右。 
(据《天津城志》记载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经天津道输送给东征军的武器有:押阵重炮1670门,小口径火器1万杆,小信炮333个,弩弓12000张,毡牌、竹牌各333面,弩箭60万枝。其他明火药、毒火药、铅弹、铁蒺藜多的达到数十万斤,少的也要几万斤。) 
这样,明军和朝鲜联军在蔚山战败后不久,就迅速恢复了反击实力。而这种恢复能力,是当时的日军无法想像、也是根本做不到的,仅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看出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注定要遭到失败的结局。 
在日本方面,丰臣秀吉接到蔚山大捷的消息后激动不已,当即向死里逃生的加藤清正和浅野父子颁发了奖状和赏金,很是鼓励了一番,对于小早川秀秋所率援军发挥的作用,也深为满意。 
可是有关战争的进程发展,这时在日军内部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以小早川秀秋为主,主张放弃沿海各个据点,乘胜追击,集中兵力与联军决战;另一派以宇喜多秀家为主,认为以明军为主的联军损失只是冰山一角,蔚山胜利实属侥幸,应当见好即收,风风光光地撤兵回国,两人意见不统一,于是都写了报告送回国内。 
丰臣秀吉看完小早川秀秋的来信喜上眉稍,然后再看宇喜多秀家的来信,不由得冷哼一声,对身边侍立的石田三成报怨道:“秀家这小子越来越不长进了,我曾经答应过死去的直家殿下,要把他这个儿子培养成全日本最出色的武将,可是现在你看,他居然在我军取得重大胜利后提出撤退的要求,真是不可理喻。” 
石田三成向来和秀家要好,见丰臣秀吉显露出生气的样子,便劝慰道:“备前中纳言将军(秀家的官称)是您最得意的养子,做为一个年轻人,在胜利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您应该为此高兴才对。他和金吾阁下之间的争论没有什么不妥的,我看很正常,至于最后的决定权,当然还是由英明的太阁大人亲自来决定啦。” 
丰臣秀吉怒气稍平息些,点点头叹息道:“听你这么一解释,还真是这么回事。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喜爱秀家这孩子的,怎么会真的怪罪他呢?不过同样是年轻人,这次秀秋的表现更加出色一些,蔚山之战在双方兵力相等的情况下,最终击败敌军取得胜利,这份能耐可是多少老将都不一定具备的!” 
石田三成听着秀吉夸赞秀秋,不由地皱起了眉头,心中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他的这种神态当然瞒不过坐在对面的秀吉,秀吉好奇地问他道:“我说治部少(石田三成的官称),你干嘛皱眉呢?” 
三成听主公询问,忙躬下身子,表情严肃地回答道:“殿下抬高金吾将军,似乎会对秀赖殿下不利呀!”秀赖是丰臣秀吉的小儿子,淀姬所生,是他最为宠爱的一个儿子。为了巩固亲子的地位,丰臣秀吉连义子秀次都能杀了,更不要说别人。 
这时听三成突然提到秀赖,老迈的秀吉一怔,随即竖起了耳朵问道:“怎么,和秀赖有关系么?” 
“是这样的。”石田三成跪倒在地,肯定地说道。 
石田三成是丰臣家的大管家,他和秀吉的宠妾淀姬同为近江(日本地名)人,在地域观念和政治利益的影响下,丰臣家近江出身的武士和官吏以淀姬为核心,形成一个小圈子。俗话说得好,母凭子贵,在秀赖出生之后,淀姬的地位在丰臣家人气急升,随之使得近江派人士的地位也跟着上升,并成了丰臣家当权的主流派。 
正因为这样,对于三成来说,确保秀赖的安全乃是惟一的一条政治原则。而在朝鲜前线打仗的将领,大多是和北政所夫人(秀吉正室妻子)关系密切的尾张(日本地名)派出身。 
尾张派和近江派向来明争暗斗,就是在朝鲜战场上,两派将领也经常吵得脸红脖子粗,那么,等到秀吉百年之后,如果尾张派的人抬出秀秋来与秀赖相抗衡,结果将会如何呢?恐怕那时近江派的势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吧。 
石田三成心里这样想着党派利益,可却是打着保护秀赖利益的旗号,向秀吉进言,苦口婆心地说明如果小早川秀秋得到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拥护,将来会对秀赖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利,太阁大人打下的江山,难道今后要白白送到别人手中吗?养子什么时候都是替代不了亲子的! 
等石田三成的意见说完之后,秀吉脸色渐渐变得很难看,他沉思半晌,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是缓缓开口道:“嗯,你说的有道理!现在看来,真的应该设法压制住他上升的势头,以免酿成后患啊!” 
既然已经做了决定,那么对于一代枭雄丰臣秀吉来说,制裁秀秋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于是他命令三成派人到朝鲜,暗中收集对秀秋不利的情报;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了从全局的角度来看,蔚山之战的胜利并不是决定性的,明军的力量远比他想像的要强大得多,要想取得最终胜利,还需要经过艰苦战斗。 
他在心中拟定了一个打持久战的计划,下达手谕给加藤清正与小西行长两员大将,命令他们继续加强固守蔚山、顺天、梁山等地。其余将领回国过冬,等明年春暖花开再返回朝鲜指挥作战。 
目送石田三成带着自己的手谕退出客厅,丰臣秀吉觉得疲乏至极,不由长吁了一口气,身子软软地靠在椅子上。这时香风袭人,一个三十几岁的美妇人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妙目扫了一眼石田三成将要拐过院门的背影,轻笑着对丰臣秀吉说道:“老爷,我看治部少这个人倒是很忠心,刚才他说的那番话,听了真的让人好感动哟!” 
“是啊,淀姬,我现在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好在有三成这样忠心的家臣在,就算是我死了,你和拾儿(秀赖的小名)也不会无依无靠,这个么,我还是很放心的!” 
“老爷身体好着呢,不许你说这种话嘛。”淀姬撅着小嘴撒娇道。丰臣秀吉闭目不语,脑子里想着很多在他看来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淀姬见自己的话得不到回应,一双手开始不安分了,在丰臣秀吉干瘦的身子上乱摸起来,过了会儿,扑哧一笑道:“谁说老爷的身体不好,哇,好健壮。” 
“你,你快不要这样。”丰臣秀吉狼狈地挣起身子,做为一名63岁的老人,要在某些方面去应付这样一位成熟漂亮的女人,确实是有些力不从心了。可是淀姬仍不依不饶地把他从椅子上拉起来,向后室拖去。丰臣秀吉颤颤微微地一边跟着她走,一边嘴里连声喊着:“慢点,慢点。” 
淀姬当然不会真的为难他,顺势转过身子和他相拥在一起,嬉笑着俯视怀中的矮小老人。二人倚偎了会儿,或许是女人身上的肉香让秀吉闻着重新焕发了生机,他喘着气抬起头来,对自己的爱人说道:“我,我真的还很年轻,我要征服朝鲜,征服大明国,如果可能的话,我要亲自到朝鲜去指挥武士们作战,你就等着瞧吧!” 
淀姬抿着嘴轻笑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