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10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可是不想走了,再这么走下去,非活活累死不可,我可不想死的不明不白的!”
    “我看你们最好还是少说两句,留些气力的好,要是不小心掉队了,可就当真是死的不明不白了!你们没看左屯卫军的马将军,还有他手下的弟兄有些支撑不住,掉队了吗?”
    “我们为什么不等等他们,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掉队,将他们丢给叛军和土人吗?”
    “我有什么办法,大帅军令,谁敢违抗,大帅不让停,我们就只能接着往前走,别忘了我只是个小小的伍长,至于那将军和那些左屯卫军的兄弟,只能自求多福了!”
    将士们的议论,甚至有些冷言冷语的嘲讽,杜睿也能听到一些,但是却也不说话,只装成什么都没听见一样,还是纵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冯照虽然知道杜睿的大计划,可是看将士们不满的情绪越来越重,也不禁暗暗担心起来,小声道:“老爷!还是尽快想个法子吧!再这么下去,小人担心将士们会哗变!”
    哗变!
    杜睿闻言随即就是一笑,要说将士们发发牢sāo,这个不可避免,毕竟此番迁延rì久,结果连敌军的影子都没看见,将士们要是没有怨言,那才叫奇怪了,可是要说哗变,杜睿却有这个自信,绝对不可能。
    对唐军将士的纪律xìng,杜睿还是有信心的,因为当初杜睿练军之时,在给军士们注入亮剑jīng神的铁血思想之前,首先灌输的就是纪律xìng。
    可以说,大唐将士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受规矩的士兵,哗变那种事情绝对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身上。
    “冯教师只管放心,定然不会发生那等事!”
    冯照又道:“纵然将士们不会哗变,可是这样下去,将士多生怨言,只怕对军心士气也是不利!”
    这个倒是极有可能,可是现在杜睿为了彻底铲除天草四郎在澳洲道暗中发展起来的势力,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杜睿现在都有些后悔,当初征服了倭国之后,就应该将那些倭人斩尽杀绝的,弄得到了现在,还给他添麻烦。
    杜睿前世就是个标准的愤青,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炸平了rì本四岛,让那个流氓国家彻底消失,只可惜在杜睿的前世,社会上的主流声音,却是见了鬼的中rì友好,让杜睿不禁大为遗憾,不过现在好了,杜睿到了这个年代,这个杀人都不怎么算犯法的年代,他的梦想也总算是有了着落。
    杜睿痛恨rì本,这是毋庸置疑的,纵观中rì交往的数千年历史,中国对待rì本可以称得上是仁至义尽,但是rì本是怎么回报中国的呢,他们用华夏文明,使得自己的国家走出了蒙昧,走出了黑暗,但是当中国衰弱的时候,这个曾经的学生立刻就露出了锋利的爪牙,在中国的躯体之上,拼命的撕咬。
    这也是为什么杜睿如此痛恨rì本,非要除之而后快的原因,人与人交往当中,时有看错对方的情形,或把恶人误以为本心良善,或将好人疑心成貌忠实jiān。要说错误最严重的,莫过于热恋中的情侣,情浓之下,明知是对方的缺点恶习,竟也视而不见,甚至还觉得别具魅力。这种yīn差阳错的彼此观感,国家民族之间亦然。看看中rì两国交往关系史,就会发现华夏民族被rì本这个流氓国家蒙蔽,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
    中国看rì本,是从大处和表面着眼。首先看到东瀛是海外岛国,蕞尔小邦,其次看到的是rì本学习了不少中国文化,受华夏的恩泽rì久。这两大印象,可以说在中国人心中已成无意识之传统,同时,根深蒂固的轻视心态也导致中国人总是无法真正理解rì本,更难以秉持对rì交往中的平和心态。
    中国历史典籍极为丰富,但是对于和交流了千余年的邻国rì本,记述详尽而准确的实在凤毛麟角,相反,浮光掠影的皮相和道听途说的传闻倒是太多。
    两国交往之肇始是公元前108年,倭人部落到汉的乐浪郡献贡。而公元240年,魏国使团首次赴rì“访倭王”。魏国与rì本建立交往的动机之一,据说是为了牵制吴国,因其误认为rì本的地理位置“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在早期的航海能力限制下,对rì本的情况有所误识是自然的。到了南朝的刘宋时期,初步完成政治统一的rì本第一次提出了请求领百济、新罗的大将军称号,这是rì本对朝鲜半岛表露野心的肇始。刘宋对此的回应是拒绝,但显然并无了解rì本形势变化的兴趣。
    《梁书》中称:“东夷之国,朝鲜为大。”
    这表明在中国的册封体系中,rì本的重要xìng不如朝鲜,而其试图染指朝鲜半岛的企图是不被允许的。此后的几百年间,中国人对rì本的认识基本上属于停滞状态,史籍中虽保留了《倭人传》的条目,内容却不脱《魏志。倭人传》巢窠。
    中rì双方的交往,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cháo,rì本派出十八次遣唐使,大唐使臣亦八次渡rì。
    在这个交往的时期,rì本从未向大唐皇帝请求过封号,这无疑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信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rì本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大唐的属国了。
    但是,历史上大唐皇帝,无论是太宗,高宗,或者是后来的玄宗皇帝在对rì关系上的表现非常令人奇怪。
    白江口之役是中rì第一次交兵,唐军大败rì军。经过此战,rì本对朝鲜半岛的窥觑野心,和不甘心纳入中国主导的册封体制的桀骜都已显露无遗,可大唐却并未深入追究。无论是《旧唐书》或《新唐书》,对白江口之役均只字不提,只在指挥该役的刘仁轨传内寥寥述及。相反,唐廷还给予交过手的“抗敌之国”的rì本使团以很高的尊重。
    公元753年,rì本与新罗来使在唐廷发生争长事件,因rì方不满地位低于新罗使臣。尽管此事件的真实状况有所争议,但rì本使臣在仪式上的排序的确位列诸多外国之前。唐玄宗曾称rì本为“君子国”,rì本在唐人的记述中“人民丰乐,礼义敦行”,其采用“汉制”也多受褒扬。事实上,rì本此时已经大体确立了“rì本中心论”的翻版“夷夏”观念,在内部文书中,甚至有把“唐国”称为“夷狄”的律令,并以朝鲜为“近藩”,唐为“远藩”。可以想象,这种态度的真相若是被唐廷知悉,必定会勃然大怒。然而,唐廷似乎对此浑然未觉,非但不计前嫌,还一任rì本遣唐使zì yóu来去,汲取中土的文化jīng华壮大自身。
    大唐的“宽大”缘由何在?是“天可汗”的虚荣心过剩,导致只求rì本来使,营造“四夷宾服”的假象自满呢?还是单纯的马虎粗疏,无暇也无意去了解rì本的实际情况?
    杜睿觉得两者成分皆有,而不管哪一种,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大唐对rì本的漠视。
    大唐曾数度派遣使臣赴rì,但这些使臣们看来并未打探到有关rì本的真相。在rì方史料中,竟然还有唐使离rì前向天皇辞别说“臣等多幸,得谒天阙”的有辱国格的记载。
    虽然杜睿前世在研读史料的时候,可以怀疑这些描述可能是rì方的吹嘘,但大唐使臣没有识破、揭露rì本的亡华梦想却是肯定的。
    这些使臣为何在回国后隐瞒了所见所闻,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把出使海路遥远的rì本当做一个不怎么重要、纯属走形式的差事,所以宁可“入乡随俗”,二是rì本方面也采取了一些迷惑xìng的手段,避免把局面弄僵,直接对唐构成公开挑战。
    还有就是中rì两国往来的外交文书,提出rì本在文书中利用rì语的音读训读区别,玩起了文字游戏,有效地做到了不失自尊的保持与大唐的对等,甚至高等地位。
    如“天皇”在文书中以rì文训读法写做“须明乐美御德”,掩盖了“天皇”的真实含义。在直书“rì出处天子”容易惹麻烦的形势下,是一个称得上狡猾的主意。他们以中国人的心态出发,只满足于维护形式上的虚荣心,却不知rì本的真实信息因误读而被忽视歪曲。
    当然交往多了,马脚难免会泄露出来。《旧唐书》就记rì本来使“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可是,大唐上下都没有把这个“属国”放在心上。这是中国人的rì本观的一个异常不智的开始。事实上,中国人的大意是过于明显了,就在这部完成于五代的《旧唐书》中,居然出现了《倭国传》和《rì本传》并列的荒唐现象。两篇文章的篇幅合起来不过数百字,对于倭国与rì本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描述不清。
    后来宇多天皇诏令废止遣唐使,大唐亦久困于内乱外患,中rì关系再次进入沉寂阶段。此后,宋代的两国没什么官方正式交往,民间贸易虽比以往有所发展,但单纯追求利润的沿海商贾并不能根本改善中国对rì本不甚了了的基本状况。
    事实上中国有很多次灭亡rì本的机会,只可惜都白白的错过了,有的是因为意外,有的则是因为自大。
    比如蒙古帝国,元朝的兴起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rì本也成为他们的征服目标,可元军两次渡海进攻相继受挫。若是对rì本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国内戒备等情报有更多的认识,元军当不至于一败再败。当然,南宋和高丽的降军、仆从军战意低下,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后来进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底打击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力量的残余,实现一个农业帝国理想中的“长治久安”,很快推出了海禁政策。同时,朱元璋以驱逐胡虏,匡扶华夏自居,也决心重建以中国为轴心的“华夷”国际秩序。这两点,堪称对明代中rì关系有决定xìng影响的基石。
    和过去一样,朱元璋为首的明廷在关于rì本的知识方面,几乎没有多大进展。朱元璋很草率地把rì本列入了“不征之国”的第二位,而非需要谨慎戒备的潜在对手。尤其费解的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