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官居一品- 第4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铁柱给沈默擦药按摩,三尺给他的伤口止血包扎,神色萎顿的海瑞靠着船壁坐在下手,一边喝水一边发呆,似乎还没从那场噩梦中醒过来。

  “刚峰兄,你挺身护坝的事迹,已经传遍了东南,”沈默以为他担心将来的命运,龇牙咧嘴地安慰道:“你现在死了是烈士,活着是英雄。不用担心回去后被误会。”

  “大人误会了,”海瑞摇摇头。轻声道:“我什么都没想,就是有些不舒服。”沈默看他心事重重,却跟自己矢口否认,便笑道:“有件事情,我很好奇。当初你是怎么说服那些倭寇,不要毁掉堤坝的?”

  “说出来大人可能不信,”海瑞缓缓道:“其实当时我也没抱任何希望,只是满心想着人在堤在,堤毁人亡,才去跟他们交涉,谁知道,我告诉他们,这大堤一毁,下游几十万乡下人就要遭殃时,那些倭寇便有人动容了,他们纷纷向倭酋辛五郎请求,不要毁掉大堤,辛五郎还不高兴,但见持此意见的越来越多,最后不得不答应下来,没有毁掉我们的大堤。”

  “这是为什么呢?”沈默奇怪问道。

  “我也很奇怪,”海瑞轻声道:“后来那些看守我的倭寇熟悉了,才知道原因……原来所谓的倭寇,其实大多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模仿日本武士剃去头顶的头发,多找日本服装穿着,连船都尽量打扮成日本船的样子,唯恐别人认出自己本来的身份。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我《大明律》中凡“谋反大逆”,都是要满门抄斩的。这些人为了不牵累家属,必须设法隐蔽自己的出身!”

  对于这些,沈默自然是知之甚详,他对倭寇的了解,也远不是海瑞可及。他知道,在东南沿海,以为正好接近日本,那些揭竿而起之人,都借助大量走私而来的日本服装,武器和用品为道具,掩饰自己本来的身份。关于这点,官府其实也是知道的,前任东南总督周珫曾经在奏章里写道:“盖实我中国之贼,为之主谋向导,引致倭寇以为助也。彼因以倭为名,我亦以倭名之,是堕其计也。不谓其非倭也。”

  显然,自己治下的人民活不下去。起来造反,对地方官来说是难堪的事情;而对朝廷来说,承认海禁造成沿海灾祸,不仅失面子,而且等于把矛头指向太祖朱元璋,更是万万不能。因此上至皇帝,下至满朝官员,都心照不宣地使用这个欠妥的名称,为的就是把国内的矛盾说成是外国的入侵。在人人都这么称呼的情况下,也就真的被当成与蒙古入寇那样的对外战争了。

  ~~~~~~~~~~~~~~~~~~~~

  “不是说,辛五郎的手下,大都是日本人么?”但沈默不会将自己的看法分享出来,因为那太过于大逆不道,耸人听闻,万一海瑞这个二愣子接受不了,上本弹劾自己就不好玩了。

  “只能说比徐海叶麻相对多一些,”海瑞道:“但日本人也不到四成。而且辛五郎手下的假倭,大多是苏松一带的失地贫民、失业织户,还有破产的小海商,这些人的家里人,或多或少都在本地,跟着来就很不情愿了,所以辛五郎要毁掉大堤,把他们的家淹了,他们是断然不会答应的。”

  ~~~~~~~~~~~~~~~~~~~~

  听海瑞说完,沈默轻声道:“这些话,你我之间说说也就罢了,可千万别对外人说,记住“抗倭”。打的是日本人,不是对付我大明的平民造反,不然说出去会有麻烦的。”

  海瑞面上露出愤然之色,恨恨道:“朝廷官府惯会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其实倭寇之乱,就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只要朝廷现状一天不改,大人就算收复了徐海,也会有张海、王海、李海,刘海冒出来的!”

  “这不是咱们这种小角色该关心的事儿。”沈默强笑一声道:“刚峰兄,咱们不谈这个了……”

  “怎么就不该关心?”海瑞坐直身子,正色道:“大人说得没错,我海瑞不是巡按御史,也不是省部高官,我只是个举人出身,出身于海岛蛮夷之地。若不是皇恩浩荡,我定然终老南平教谕任上,如草木般凋零腐朽,在这世上留不下任何印记。”

  “我很感激朝廷,能给我这个出来为官一方,替百姓做些事情的机会。”说这话时。海瑞脸上分明闪动着神圣的光辉,只听他每一字都铿锵有力道:“我也自知资质鲁顿,没有同僚那么聪明,搞不懂官场上那些门门道道,皮里阴阳。所以我只能谨遵圣人教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是在长洲县开堂问案,在苏州城维持治安,还是到吴淞江上修堤,我都认认真真地去做,不求做到最好,但求竭尽所能。”

  “原本我以为只要这样做,就上无愧于国家君父,下有利于庶民百姓。就算尽到一个为官者的本分。”海瑞说着话锋一转,语调悲愤道:“但我错了,大错特错!因为我发现,如果不先改变一些东西,就算有一百个我、一千个我,干出一千件、一万件实事,也都会如空中楼阁,轻易便会被摧毁。”

  “这个朝廷已经无人不贪,无处不黑,每个人都想着中饱私囊,把大家的东西变成自家的;无论是田土赋税、盐铁课税,还是运河堤坝工程,都有人在等着,捞一笔好处!与国于民有利,他们捞不着好处的事情,不干!与国于民无利,但他们能捞到好处的事情,却大干特干!不只浙直一带,全国两京一十三省全是这样的王八犊子!”

  海瑞面如寒铁,却须发皆张,声音无比愤怒道:“他们为什么就能够肆行贪墨,愈贪愈烈?就是因为在他们上面还有更多挥霍无度之人!朝中有蟒袍玉带,道貌岸然的大员;宫里有贪得无厌,狐假虎威的中官;各地还有遍及天下的皇室宗亲。”

  “都说是严党作祟,让大明败落成这个样子。”海瑞洒笑道:“我不是瞧不起他们,就凭严世蕃父子,就能把大明搞成这番模样?我看他们担不起这个责任!至少宫里和各地的藩王宗室,就不是为人臣者能管得着的!大明朝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些人也难辞其咎!”

  “就拿那些藩王来说,国初洪武年间,宗室人口仅五十八人,到成化年间,所载宗室人口达八千二百零二人,至嘉靖初年又增加一倍,达一万八千余人,而今经过三十多年承平,宗室人口已经超过三万五千人。这些天潢贵胄,全都不事生产,靠国家奉养……按照规制,一个亲王要年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缎,纻丝,绢,沙罗,冬布,夏布各一千匹,其他各种开支更是数不胜数。一个亲王便要让国家靡费至此,那全部三万五千宗室,耗费的国帑又是多少?大人算过没有?”

  沈默摇摇头,轻声道:“没有。”

  “我算过!我南直隶从嘉靖十年到三十年,平均每年存留粮米一百一十二万千石,可供给皇室宗亲府衙禄米却耍二百四十三万石。以天下最富之南直隶,两年存留之粮尚不能供皇室府衙一年之禄米,其负担之重可见一斑。”海瑞目眦欲裂道:“更为可恨的是,这些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不仅大肆享受着国常奉养,还贪婪的大肆兼并土地。还拿我南直隶为例,至少七成土地,都集中在这些人手中,且靠着他们的特权,皆不纳赋!于是上面那沉重的税赋,都要压在小民百姓的身上。”

  “大人您想小民百姓能耕之田地不及天下三成,却要纳全天下之税,养那些家有良田万顷的达官贵人。这些上还有公道可言吗?还有老百姓的活路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不造反难道还要坐以待毙吗?”便听海瑞痛心疾首道:”有道是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东南偻患之所以越演越烈,不正是官逼民反的结果吗?老百姓但凡有活路,谁会背弃祖宗。铤而走险去当偻寇?”

  “所以我说,天下之大弊不除,东南永无宁日,朝廷永无宁日,我大明百姓永无宁日!我海瑞愿以微薄之躯,拼死进谏,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只要陛下能亲贤臣、远小人,发愤图强,刷新政治。打击豪强、限制宗室、消灭兼并,让百姓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谁还会下海当偻寇,则东南可不战而定,这才是人间正道!”在那里一刻,海瑞周身都被一种狂热的气息所包围,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又不由自主的想要敬而远之。

  海瑞终于把话说完了,定定的望着沈默,却没有看到那怕一丝赞许的目光,他不禁有些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七个字,兀然浮上心头,他终于明白自己这条路,注定是孤独黑暗的了。

  沈默看到海瑞脸上的失望,心里有些不忍,微微一笑,轻声道:“到了南京之后,就把这些话藏在肚子里,不为别人着想,也得为你老娘想想,也得为自己传宗接代的使命想想,有道是穷则独善其身,你现在还不算富,还是先想办法独善己身,等着真有腾达的那一天,再兼济天下也不迟。”

  海瑞惊讶于沈默这话里的内容,不由问道:“我去南京干什么?”

  “恭喜你了,海大人,”沈默呵呵笑道:“吏部上月就行文下来,命苏州同知海瑞,左迁为南京鸿驴寺卿,刚峰兄以举人出身,数年便官至四品,红袍加身,可是一桩佳话啊……”话虽如此,他的声音却随着海瑞的面色越来越难看,变得越来越小……

  海瑞虽然不通世故,却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南京是官员带职流放之地,那种地方有什么典礼、礼仪需要安排?所以南京鸿驴寺,更是闲的不能再闲的地方,自己从好好的苏州同知,兼吴淞江河工委员,一下子发配到那种地方,显然极重的惩罚。他不由低声道:“这是谁的主意?”

  “上面的意思,”沈默轻声道:“吏部下来的文,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我知道……”海瑞突然抬起头来道:“是徐阁老,为了惩罚我当初让他丢人又丢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