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晨光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晨光里-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婶娘,阿娘,咱们还可以早上卖吃食,中午卖豆腐和凉粉豆芽。这刚开业的几天凡是第一次来咱家买豆腐豆芽和凉粉的,咱都可以白送他一小份炒好或者调好的凉粉让他尝尝味,这样一来,既教了乡邻们做法也能打开销路。”邹晨一说起来挣钱来便雄心勃勃。
  几个人便开始在西院里商量起来,最后定下了,每天一担豆腐两盆凉粉,豆芽各十斤,先卖几天试试,如果买的多以后再加,如果买的少,以后就少做些,反正现在还是初春天气还寒冷,放也放不坏。
  等到晚饭的时候,邹正业和邹正达回来,和他们一商量,他们也是同意,就在家门口搭一个凉棚,正好还可以顺便把院前那几分地给种上菜籽,两不耽误。
  于是家里的人便开始忙碌起来,挑选好黄豆和绿豆,除去破瓣的、干瘪的、虫蛀的,把黄豆泡在温水盆里。那些用来泡豆芽的则是另用两个木盆每层豆子上面搭一块细布,然后再淋上温水,每隔两个时辰便淋一次水,然后等到长出有真叶便是泡成了。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邹正业便和邹正达提着黄豆桶去村里的大石碾那里把黄豆和绿豆都给碾了出来,黄豆是碾成了浆,绿豆是碾成了细粉。路上的时候,兄弟两个决定去下口的集里买个石磨回来,要不然天天去村里碾,早晚被人发现这个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
  回到家之后,家里人已经做好早饭,胡乱吃了早饭,送走了五郎他们几个去学馆,并嘱咐他们几个向邹正文要份字,上书‘邹记豆腐坊’。家里的人便开始升火,两个院子的火同时升起,有做豆腐的有做凉粉的。忙了一早上终于做成了两盆凉粉,一担豆腐,再到屋里看看,豆芽也已经发出了两片小真叶。
  今天做出来的这些东西,是不准备卖的。里正家,乡书手家,李医士家,还有老宅和马太婆家里都是需要一家送去一份,一来是告诉他们自家以后准备做这个营生,二来也是做做宣传。
  于是邹正业和邹正达各自提着一份豆腐、凉粉、黄豆芽、绿豆芽,带着邹晨往里正家里走去。
  到了里正家,里正很是意外。因为初春家家户户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吃的无非就是过年剩下的腊肉,或是腌好的咸菜,嘴里早就淡出鸟了。今天看到邹家兄弟带来的豆腐凉粉大喜过望。又得知他们准备在自家门口做一个小豆腐摊,当即同意,甚至大手一挥免了他们的税金,只要他们做的时候小心些,别惹的那些外村人和差役们注意便可。又听他们说准备在前院那里开几分地,让孩子们学学种菜啥的,更是不在意地说,先开着,啥时有人买那片地再来和他们说。
  邹家兄弟和邹晨千恩万谢的走出了里正家,又去了乡书手家,这乡书手便是邹正文的父亲。自从五郎他们进了学馆读书以来,两家多有亲近,平时若是家里有个什么好吃的东西邹家必定要给乡书手家里送过去。同样送上了一份豆腐凉粉和两样豆芽,乡书乡让五奶奶接过,又留他们说了一会子话。而且还要他们中午在家里吃中饭,说要和两个侄子好好喝上几杯,最后被以还要去其他家送东西为理由给婉拒了。
  然后又去了李医士家里,李医士正好在家,正好也在苦恼家中最近没有青菜,看到这送上门的东西,大喜过望,还帮邹正业诊了一下脉。
  最后去送的则是马太婆家里,马太婆看到东家给自家送东西,激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唯有让孙子们帮东家耕田时更加细心更加用心才可以。以后马太婆更是时时刻刻的讲东家的好话,若是村子里有人说邹家新宅的坏话,马太婆必是不肯轻饶。
  送完了马太婆家便去了老宅。送上了东西之后,陪着邹老爷子说了一下田里的事情,邹老爷子见他们一意孤行非得种占城稻,气得胡子一翘一翘。
  转完了这一圈,不到晚饭时,整个村子便知道了村东邹家新宅从明天起准备卖豆腐凉粉和豆芽了。那些家里早已经吃咸菜吃烦的人自是欢喜,而有的人家则是起了思量,这邹家去年起了新宅,今年又做起了豆腐生意,眼见得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以后这样的人家还是走近些为好,切莫再象以前那样处处嘲笑了。
 

第六十三章邹记豆腐店开业
更新时间2013…9…19 12:05:11  字数:2970

 (祝各位亲,中秋节快乐!爱你们。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我,爱我的话点收藏和推荐吧。)
  下午,邹正达和邹正业拉着车去了村东那片树林中,捡了一些干树枝,回来之后把家里盖房子剩下的一些木头,都给扔到院门外,然后叮叮当当的忙到天快黑,终于扎了一个简易的凉棚。四根柱子是木头,顶部全部用的干树枝用绳子固定好。不求挡风遮雨,只求有一个样子就行。又用泥在凉棚里给垒了一个简易的灶台。
  到了晚上,黄丽娘和柳氏又在箱子里找了一块细棉布,准备剪裁好做店招,上面用绣线把邹正文写的‘邹记豆腐坊’五个字给绣到上面去。
  第二天四更天时,家里所有的人都开始忙碌起来,豆腐做好之后端到外面的凉棚那里,又将给邹正业煎药的小炉子也给提了出去,上面座了一口锅,锅里的大篦子上面放着热豆腐和豆腐脑,旁边又放着早上邹晨榨好的蒜汁、盐水、芝麻油、茱萸、醋、腌黄豆等物。柳氏看到邹晨还把芝麻油给端了出去心疼不已,这芝麻油可是一瓶就得好几百文的。
  邹晨笑道:“二婶娘,其实这芝麻油是不准备用多少的,只是摆个样子,有人来买的时候,咱们用筷子沾上一点油,也费不了多少,反而叫人看到咱们的诚意,以后也好挣回头客不是?”
  柳氏想了半晌,最后无可奈何的同意了。
  当下摆好了两个案几在外面,又放上几个小马扎,一个小小的吃食摊便成立了。又把熟睡中的小七从被祸里抱了出来放在篮子里,给他盖上厚厚的被子,省得他冻着了。
  这时,天已经亮了,于是便把昨天邹正文帮写的字挂到凉棚上方显眼的位置。
  刚摆好没有多久,便来了第一批食客,这些则是下田劳作的农夫们。农夫们昨天就知道村东邹家准备摆吃食摊,所以今天特意来看看都卖些甚么。邹晨看到这些伯伯叔叔围成一圈站在案几前面,便甜甜一笑,扬声道:“各位叔叔伯伯,小摊上卖的有香辣热豆腐,甜咸豆腐脑和凉热炒凉粉,价格也不贵,一份只要十五文,各位叔叔伯伯要不要来碗尝尝味?”
  其中一个邹家本家的农夫高声道:“来一份那个什么脑,正好早饭没吃饱。”
  邹晨便从旁边取出一个干净碗来盛了豆腐脑,往上面沾了一点芝麻油,然后又把腌黄豆放进一勺,最后又放了一点茱萸。那农夫端起碗来笑道:“早就知道正达和正业两家人都厚道,果不其然,这还给芝麻油吃啊?”说着,闻了一下碗,露出陶醉的神情,然后小心翼翼的用木勺子慢慢吃。旁边几个等着他吃完问好不好吃的都等急了,他才吃了两三口。
  于是旁边的也不理他了,一人要了一份豆腐脑,端着碗到旁边品尝去了。
  慢慢地,小摊边聚焦了一堆人,天刚亮的时候都是农夫,而太阳出山后则都是一些妇人和小孩子。这些大娘子和妇人们注意力不在热豆腐和豆腐脑上面,而是在豆腐和凉粉还有豆芽上面。柳氏和黄丽娘一个收钱一个称重下刀忙的不亦乐乎。而孩子们的注意力则是都在邹晨和美娘这里,各个眼巴巴的瞅着锅里的豆腐脑和热豆腐还有另一口炉子上面的炒凉粉流口水。
  邹晨看着炉子前孩子们想了想便道:“一小份五文钱,有人来吃没有?”
  这些孩子们过年都多少得了一些压岁钱,拿出十文五文的不成问题,一听还卖小份的,有的伸手就拿出钱象献宝似的给邹晨,有的则是大呼倒霉,赶紧的往家里方向跑着去拿钱。
  于是邹晨一下子忙碌了起来,不论是碗还是木勺都是不够的,家里只是准备了十个碗十个木勺,现在一下子这么多孩子,只能是让他们等着把碗涮干净以后再吃。于是一边炒凉粉一边往旁边的小碗里倒上一勺。而有那眼力劲的孩子,则是飞快的把碗拿去旁边的木盆里洗干净。
  邹晨眼珠一转,又喊道:“吃完了以后帮着涮碗的可以少给一文钱哦。”这下子孩子们更高兴了,都是吃完了以后帮着把碗涮干净。
  美娘管的是热豆腐,孩子们都不怎么爱吃辣的,所以热豆腐倒是卖的极少,但是调的和炒的凉粉和豆腐脑却是一上午全部卖完了。到最后那些来得晚的妇人则是只能来买了豆芽和豆腐回去。到了快中午时,让美娘回去做饭,娘仨个依旧在这里守着摊子。
  于是第一天的出摊以只剩下几碗热豆腐而告终。收了摊后,柳氏和黄丽娘把钱箱子小心的搬回院子里,关了院门就直接蹲在前院里数钱。
  钱还没有数多少,便听到院门被拍的嘭嘭响,邹正达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开门!快开门!大白天的关啥子院门?”
  邹晨捂着嘴偷笑了一下,抱着小七跑过去开了大门,邹正达和邹正业下田回来,脑子里想的是回到家吃上热汤热菜,可是迎接他们的却是紧闭的大门,看到开门的是邹晨而不是柳氏愣了一下。走进院看到柳氏和黄丽娘正蹲在地上数钱,不由得气结。
  邹正达阴沉着脸道:“吃食做好了吗?”
  柳氏蹲在地上,头也不回的随意挥挥手,“……135、136……美娘去做了,想必做好了。你们先去洗洗,哎呀,这是多少了?……”
  黄丽娘也不接她的话,只是把声音提高一下:“185美娘正在做,186快做好了吧,185今天做的汤饼……”
  柳氏瞪着黄丽娘,吃惊的说道:“怎会,我刚刚数的是140啊?”
  “明明是185啊,怎会是140,……那个,我刚说的是多少?”黄丽娘抬起头忿忿地盯着柳氏,“二嫂,都怪你,我忘了数到多少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