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假如张学良指挥不动中央军,那么东北军在华北的前途,就更加的岌岌可危了,因此张学良就极力婉谢中央军北调,却希望中央给与热河布防充足的后勤与军费的支持,但这是国民政府无力也不愿办到的。

  张学良面对强敌压境与后勤支持不足的困境,一种疑惧与保本的心理,就左右着他迎战的决策。同时张学良对于热河局势未来的发展,也产生错误的判断:由于关东军并未借着石本事件,扩大对热河的进攻,同时关东军也在私下加强游说东北的部分将领,要求他们设法寻求中立或是靠拢,所以张学良认为,日军仍忙于对付东北抗日义勇军,进攻热河的兵力恐怕不足,加上日本也要顾及国际社会的压力,因此目前应有一段观望与缓冲的时间;而且中国方面的部队既没有胜算的把握,日军暂时又无力威胁热河,那么目前的策略最好是不要主动的刺激关东军,因此倒不如暂时留着两面派的汤玉麟,正好可以作为东北军与关东军之间的缓冲。因为一旦中国的部队进入热河,不但会有严重的后勤问题,也会改变目前的战略平衡,那么关东军就不可能坐视中国军队在热河布防,这样必然会提早引爆双方的直接冲突。因此张学良一直设法在拖延派兵进入热河的时间。

  不过关东军对于夺取热河,根本是有关占领满蒙成败的战略设计,因此这已经是日本政府、军部以及关东军共同的政策目标,只待适当时机来临,就必然会动手。在关东军开始调兵遣将、准备部署进攻热河之时,其驻扎在山海关外围的部队,却抢先一步行动了。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晚间,日本榆关铁路守备队队长落合甚太郎少佐,借口关东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手榴弹攻击,对中国守军提出了无理的要求,再要求不遂的情况下,于一月二日对中国守军发动军事攻击。

  由于当时张学良担心东北军与关东军会在山海关发生直接的冲突,因此只布防极少的部队在山海关阵地,名义上是一个团,实际是只有两个营而已。而根据辛丑和约的规定,中国从山海关经天津到北平的铁路沿线,是不准建筑防线,与增加驻军的。日军的攻击在遭到中国守军的反击之后,关东军立刻就调动第八师团部队,以及日本空军与在渤海的军舰,以强大的联合火网,猛攻戍守山海关阵地的东北军。在兵力与火力悬殊的情形下,东北军惨烈的抵抗日军的攻势,但却无法扭转敌众我寡的劣势,山海关以及附近的战略阵地,就都被日军占领了,这使得中国在热河的防线,出现了侧翼洞开的危急状况。

  关东军新任司令官武藤信义非常清楚的知道,假如日军不能迅速地夺取热河,而将中国军队逼到长城以南,那么东北的义勇军,就会继续有后援而反抗满洲国与关东军;更为重要的是,当假想敌苏联发动攻击在东北的日本部队时,日军需要有更为广大的战略纵深进行防卫反击。不过在当时,东京的参谋本部仍然认为,关东军进攻热河的时间应该适当的延后,因此特别派遣总务长梅津美治郎大佐前往东北,要求关东军谨慎从事。但是武藤坚持,用兵就是要能大胆的出敌不意,由于武藤在日军中崇高的威望与地位,因此参谋本部也就不再反对武藤的用兵计划,转而支持关东军在一九三三年年初进军热河作战计划。

  这时的日皇裕仁,已经沉湎在日本帝国扩大版图,以及皇军神威无敌的热情之中,对于武藤的进军热河计划,当然是非常的高兴与赞成,因此立刻颁布敕命,允许关东军进兵热河,成为日本正式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作战敕令'3'。武藤大将在奉命之后,在一月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连发三道进军命令,派遣第六、第八师团与第十四与三十三混成旅团,加上所招降的满洲国的汉奸部队,总计八万多人,果断的向热河发动三路攻击。不过当时武藤所奉的热河作战敕令,是只准关东军在热河地区之内进行作战,敕令特别规定,关东军不得越过长城防线,进入中国的关内,以免国际社会对于日本造成过多的压力。但是武藤的热河作战计划,却把作战重心,放在攻击长城与威胁平、津。

  武藤的热河作战计划大体如下,他下令第六师团与满洲国的汉奸部队,一面招安,一面奔袭攻占热河北与东部,在得手之后,然后立刻向南旋转直切中国军队的长城防线。而第八师团与两个混成旅团,则是直接先进攻热河南部的中国守军,然后就地南攻长城防线。由于日军的作战训练与装备,都是为了在西伯利亚与俄军进行野战所设定的,因此非常适合在冬季酷寒的关外作战,同时日军又首次使用空军配合作战,充分发挥了日军火力与机动力的专长。而中国的守军,却只是由军阀改编的地方部队,根本没有大战线联合作战的能力、装备或经验,更是根本没有见过飞机的火力攻击了。加上后勤不足与政治斗争的问题,华军没有提早进入热河进行阵地布防,仓促之间进入热河,当然只有挨打的份了。

  这时关东军在奉命进入热河之后,却未立刻发动攻势,反而在进行周密的布署,以及准备后勤的支持。这种“缓进急战”的战法,迷惑了中国守军的判断,以为日军兵力不足,不习惯在塞北高原冬季作战,需要集结更多的兵力才能发动真正的攻势'4',因此国民政府也大张旗鼓地发表保卫热河宣言。

  当时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特别热心支持热河作战,在二月十八日,与张学良等人亲自前往热河劳军,声明国民政府一定会在热河与日军打到底,而且慷慨的带去一笔军费,甚至派出自己的亲军税警团前往热河。国民政府摆出一副决心迎战的气势,宣称可以在热河有效防守三个月以上,因此当时中国的舆论大都认为,由一二八上海作战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绩来看,中日之间的战力“其实”相差有限,所以对于热河之战,抱持了很乐观的期待(殊不知中日两军的战力,若在真正的野战战场上对决,还是差得太远了)。

  这时在各方面压力之下的张学良也打起精神,经过几番的讨价还价之后,他将华北的各军,编组成八个军团迎战日军。由于张学良认为热河作战只是一种苦肉计,以牺牲来换取同情与时间,根本就不认为华北的军队能够守住热河,因此张学良仍然将各军的主力放在保卫平津:第一军团于学忠与第二军团商震镇守滦东,第三军团宋哲元防卫通州,第四军团万福麟才进入热河南部布防,第五军团就是汤玉麟的部队,第六军团由与汤有关系的东北军老前辈张作相,混编东北军与支持的义勇军,防守热河中部,第七军团傅作义在察哈尔待命,第八军团则是由中央军的杨杰在北平做为预备军力。

  整个华军的人数虽多达二十万人,但是战力与火力都严重不足,更是没有统一的指挥与足够的后勤支持。张学良知道反正热河是绝对守不住的,他的作战安排重点是要华军能够打一场还算过得去的防守作战,好对舆论有个交待,因此大军不易深入热河布防,以免受到日军的切断与围歼,而以主力保住平津。就华军的兵力布局而言,是南重北轻,主力都在河北边界而非热河。

  10。7 长城浴血抗战

  在这个时候,关东军已经静悄悄地在热河完成作战准备,兵力迅速的集中到攻击位置,在完成了收买汤玉麟部属的最后交易价码之后,武藤信义下令在热河与辽西的关东军,在二月二十三日发动全面攻势。由于热河人民多年来,不堪汤玉麟的苛政剥削已久,因此在战争开始之后,热河百姓不但不支持华军进入热河布防,反而发动抗暴的民变,造成关内北调的中国部队,受到民团的攻击与破坏,难以在时限内完成布防。而中日两军在刚一接战时,北部战线的汤玉麟部队,就立刻变节投降,跟着东部战线也同样溃退,因此造成日军顺利地在三天之内,席卷热河北部与东部,然后立刻分兵三路,直扑热河省会承德与热河南部的长城防线。

  而指挥第五军团的汤玉麟,在接到前线战败消息之后,立刻动员所有运输车队,载运自己的私产与大量的鸦片弃城而逃,造成热河作战中国军队的防线与士气全线崩溃;三月四日,日军仅以一百二十八名轻骑兵长驱直入,就轻取省会承德,至此热河之战已陷入全面的混乱之中,参战各军只有先求自保。建制比较完整的第四军团的万福麟部担心受到包围,接战之后立刻仓惶的撤退到长城防线附近,而混杂编组的第六军团张作相部,也在压力之下溃散。在一片的混乱的局势下,各个立场不同的部队是否接受日本收买而哗变的谣言,更是有如风声鹤唳般的动摇了军心。

  这时候,整个华北已经进入面临日军席卷的危急时刻,华北各军将领以及政治与社会民意领袖,立刻联名急电蒋介石,要求蒋介石兼程前往北平坐镇指挥,否则华北局势势将糜烂崩溃,北平与天津都可能会不守了。

  而这时蒋介石在南方也是自顾不暇,他在江西剿共的中央军也正遭到败绩,根本无法抽调大军北上,财政更是吃紧到与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闹翻。但是在接到华北告急的情报之后,蒋介石只有急调二十五师关麟徽,第二师黄杰,第八十三师刘戡,由徐庭瑶指挥,组成第十七军战斗序列,前往北平与长城防线,支撑面临崩溃的地方山头部队。但是由于中国在热河的杂牌军守军,根本不堪一击的溃败,激起了全国舆论一面倒的声讨,一股政治风暴已经冲击到国民政府的整个军政结构,要求张学良下台负责,成为舆情一致的“共识”。

  蒋介石原没有料到热河的战事,会出现如此快速变盘的局面,因此在接到大局出现崩溃的急电之后,于三月九日匆匆的北上抵达保定,他立刻会晤了张学良与华北其它军政领袖。张学良自知自己无力指挥全局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