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多少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多少事-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里面有女工在打扫,她对男士进来小解并不回避。我反倒不好意思,找到一间有门的马桶去方便。据上所述,再联系当时周氏兄弟同住一院,相互出入对方的住处原是寻常事,在这种情况之下,偶有所见什么还值得大惊小怪吗?退一步说,若父亲存心要窥视,也毋需踏在花草杂陈的‘窗台外’吧?”

两人的说法,足以否定猜测和传言。周氏兄弟失和之谜,依然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中。我们能确认的,只有周作人的满心愤恨,和鲁迅的彻骨悲凉;这中间,是一个叫羽太信子的日本女人。
悬疑重重的周氏兄弟失和案,除了这些见于文献的内容,还有一些更为离奇的传说。
好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个说法:鲁迅和周作人在东京结识羽太信子时,本是鲁迅爱上了羽太信子,并且两人建立了恋情;然而鲁迅有订婚已久的朱安在先,他无法逆拂母亲的心愿抛弃朱安,又舍不下真爱的羽太信子,就与羽太信子串通,精心设计让弟弟周作人娶了羽太信子,这样他既可以遵守婚约娶朱安,又可以在家中日日看到羽太信子!
从此他把最常用的笔名定为“鲁迅”:“鲁”取自他挚爱的母亲名字鲁瑞,“迅”即取自羽太信子名中的“信”。在南方方言里,这两字读音一致。这个笔名就是他的爱的宣言。
然而明嫁弟、实嫁兄的羽太信子后来真的爱上了这个弟弟,对自己嫁给他只是一场与其兄合作的“阴谋”而深感良心不安,就要求鲁迅断绝和她的暗中往来;鲁迅不愿,羽太信子无奈,就把婚姻真相告知了周作人,于是引起了八道湾胡同十一号里的天翻地覆和周氏兄弟的终身绝交。

这个故事的情节之精彩,不但超过了鲁迅的任何一篇纯文学范畴的小说,而且连琼瑶的通俗言情笔力也要自愧不如。在这个离奇的故事中,鲁迅多情善感、心思深密、行为荒诞而阴暗至极,叫人大吃一惊又啼笑皆非。
家事成为公案,个人隐私成为研究破解的对象,这是名人的待遇,也是名人的代价。不知因深邃敏锐而灵魂永远不能安息的鲁迅,会以怎样的目光看待后世对其家事的不休言说?

永远的精神家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今天通常意义上的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英文中“University”(大学)一词,是由“universe”(宇宙)一词派生而来。
哪所学校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有所争议,一种流传较广的看法是: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创建于1088年,它是意大利、也是欧洲和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

大学需要积淀,今天世界著名大学的校史一般都很悠久。1168年,南宋的宁宗皇帝赵扩出生的这一年,牛津大学创办;1209年,蒙古大军在成吉思汗带领下第三次进攻西夏的这一年,剑桥大学创办,1638年,也就是清顺治皇帝出生的这一年,哈佛大学创办。
在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应是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创办时间为北宋开宝九年(976年),但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其址上1926年正式建立的湖南大学,跟其更无前后相继关系。
中国出现大学,是在19世纪最后几年的晚清。

中国首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究竟是哪一所,一般的说法就是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即今天的北京大学。但行家似乎更倾向于认为,1879年由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约翰大学,才是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而清政府1895年在天津创办的北洋西学学堂(次年改称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公办大学;1896年,又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这三所大学的建立时间都在北大之前。
进入民国,中国的高校有了长足发展。蔡元培初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在当时的国力下,觉得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好首都的这所北京大学就已不错,结果高等教育的发展令他自己也意外,国立大学连连创办不说,各省办学热情和能力更是高涨和具备,且不管地方是由何等人掌管,对大学教育都不吝投入,民间私立大学也不断涌现。这个文明古国自古高度重视教育的脉流,在民国延续。

民国前十七年的大学里,挟领导新文化运动之威的北京大学是当时最好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交通大学等校也开始名声鹊起。
从1927年蒋介石定民国首都于南京,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民国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号称“黄金十年”。这十年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1929年7月26日,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目标;大学分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种;大学下设的学院分为文、理、法、商、农、医、工、教育等八种,拥有不少于三个学院方可称大学。
这一阶段,中国最好的大学是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这四校不相上下,号称大学“四强”;当时的著名学府还有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等。1937年,全国共有大学及独立学院七十八所,教师六千六百一十五人,大学生及研究生三万七千三百三十人。
大学体制成熟了,栖身大学或大学出身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了。

接下来的八年漫长的抗日战争时期,是民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殊的一页,众多大学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辗转搬迁,维持教学:战争烈焰熊熊,大学薪火不灭。
抗战胜利后,大学教育恢复了正常。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到抗战胜利三年后、民国覆亡二年前的1947年,这一年是民国高等教育的高峰,中华大地共有大学二百一十所,其中国立大学三十一所,私立大学二十五所;国立独立学院二十三所,省立独立学院二十四所;私立独立学院三十二所,国立专科学校二十所;省立专科学校三十二所,私立专科学校二十三所。全国大学聘任助教以上教师八千九百六十四人,其中教授二千七百人;在校生十五万五千零三十六人,其中研究生四百二十四人,本科生十三万零七百一十五人,专科生二万三千八百九十七人。科学文明和现代思想,在朗朗传播。
一座座学府,一团团浓荫;一个个学人,一片片书声;一个个晨昏,一串串故事。多少学子,在这里笑过哭过,爱过恨过。大学的话题,有关知识文化的传承,有关真理智慧的求索,有关社会文明的提升,有关民族精神的进步,有关人类理想的追求,永远探讨不完。
在民国大学的茫茫海洋里,这里要说的是一所空前绝后的神话般的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一所好大学,粗略来说,杰出的教师是条件,优秀的毕业生是证明。
打开西南联合大学教师的名册,其阵容之豪华叫人瞠目结舌。且把只在学术界享有大名者不表,只说今天社会大众也对其名如雷贯耳的人物,就有:陈寅恪,朱光潜,朱自清,闻一多,钱穆,钱钟书,吴宓,吴晗,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熊十力,张奚若,潘光旦,费孝通,沈从文,吴有训,饶毓秦、叶企孙、吴大猷、华罗庚,周培源,陈省身……
西南联大的校本部只有一百二十多亩,相当于今天一所中学。在那狭小的校园内,行走着多少聪慧的头脑;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各学科的泰斗级人物,在那里触目皆是。除了西南联大,还有哪所学校具备如此精良的师资?
再看这样一些名字及受业学校: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大;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邓稼先、赵九章、朱光亚等八人,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作家汪曾琪,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思想家殷海光,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哲学家任继愈,毕业于西南联大,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国家领导人宋平、王汉斌、彭佩云,毕业于西南联大……

1940、1943两届清华留美庚款考试,十七名考取公费者,西南联大毕业生占十一名。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八十一位院士,西南联大人占二十六名;院士里最年轻的三位,陈省身、许宝騄和华罗庚,均为西南联大师生;这三人再加上姜立夫老教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五位数学院士,西南联大占了四席。
首批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五位华裔,陈省身、林家翘、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除了吴健雄出自中央大学,前四人清一色为西南联大师生。
联大师生中,后来有一百七十一人成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

这所西南联合大学,只存在了八年;短短八年,向中国的天幕挥洒了如此灿烂的星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疯狂进犯,大片国土沦丧。在战火中呻吟的土地,再也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落入敌手的高校,也只能成为侵略者的教化工具。而且侵略者极恨民族意识最强、宣传抗战御侮最突出的大学,比如南开大学,就被炸得只剩一座楼。
民族危难中,一座座宁静的大学受到了严峻考验。
多数大学采取了后迁的对策,迁入后方的大学计有七十多所。后迁师生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和图书、仪器等办学设备一起,向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侵略者铁蹄踏不进的西部省区转移。
国民政府表达了战火中坚持办学的决心,蒋介石将教育政策概括为:“战时要当平时看。”

北平、天津失陷后,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平津地区三所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