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兽- 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首诗情感线索清晰,与此相应的是,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nv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这在第二、三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第二节中,看到爱人并没有如约前来,山鬼'愉快的心情méng上了yīn影,而天气也是“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第三节,在爱人终于不至,山鬼'无限伤心、哀怨之时,风雨也更猛烈起来,并夹杂着猿狖的哀鸣。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楚国神话中有巫山神nv的传说,本篇所描写的可能就是早期流传的神nv形象。她只能在夜间出现,没有神的威仪,和《九歌》中所祀的其他神灵不同。歌辞全篇都是巫扮山鬼的自白。
  读这首诗先得注意两点:一是“山鬼”究竟是nv神还是男神?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xìng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nv神的。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nv”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nv鬼”或“nv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本文的品赏即以此说为据,想来与诗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为接近注一。苏雪林提出《九歌》表现“人神恋爱”之说以后,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解说此诗,笔者却以为不妥。按先秦及汉代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扮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注二。但由于山归属于“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遥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临祭祀现场的。本诗即按照这一特点,以装扮成山鬼模样的nv巫,入山接迎神灵而不遇的情状,来表现世人虔诚迎神以求福佑的思恋之情。诗中的“君”、“公子”、“灵修”,均指山鬼;“余”、“我”、“予”等第一人称,则指入山迎神的nv巫。说明了这两点,读者对这首轻灵缠绵的诗作,也许可品味到一种不同于“人神恋爱”说的文化内涵和情韵了。
  你看,此诗一开头,那打扮成山鬼模样的nv巫,就正喜孜孜飘行在接迎神灵的山隈间。我们从诗人对巫者装束的jīng妙描摹,便可知道楚人传说中的山鬼该是怎样倩丽,“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个远镜头。诗人下一“若”字,状貌她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开笔即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镜头拉近,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nv萝、清新鲜翠的nv郎,那正是山林神nv所独具的风采!此刻,她一双眼bō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齿白chún红,更使笑靥生辉!“既含睇兮又宜笑,着力处只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却比《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之类铺排,显得更觉轻灵传神。nv巫如此装扮,本意在引得神灵附身,故接着便是一句“子(指神灵)慕予兮善窈窕”——我这样美好,可要把你羡慕死了:口áosè斑斓的huā狸,还有开着笔尖状huā朵的辛夷、芬芳四溢的桂枝,诗人用它们充当迎神nv巫的车仗,既切合所迎神灵的环境、身份,又将她手燃huā枝、笑yínyín前行的气氛,映衬得格外欢快和热烈。
  自“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以下,情节出现了曲折,诗情也由此从欢快的顶峰跌落。满怀喜悦的nv巫,只因山高路险耽误了时间,竟没能接到山鬼姑娘(这当然是按“望祀”而神灵不临现场的礼俗构思的)!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nv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她忽而登上高山之巅俯瞰深林,但溶溶升腾的山雾,却遮蔽了她焦急顾盼的视野;她忽而行走在幽暗的林丛,但古木森森,昏暗如夜;那山间的飘风、飞洒的阵雨,似乎全为神灵所催发,可山鬼姑娘就是不lù面。人们祭祀山灵,无非是想求得她的福佑。现在见不到神灵,还有谁能使我(巫者代表的世人)青chūn长驻呢?为了宽慰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她便在山间采食灵芝(“三秀”),以求延年益寿。这些描述,写的虽是巫者寻找神灵时的思虑,表达的则正是世人共有的愿望和人生惆怅。诗人还特别妙于展示巫者迎神的心理:“怨公子兮怅忘归”,分明对神灵生出了哀怨;“君思我兮不得闲”,转眼却又怨意全消,反去为山鬼姑娘的不临辩解起来。“山中人兮芳杜若”,字面上与开头的“子慕予兮善窈窕”相仿,似还在自夸自赞,但放在此处,则又隐隐透lù了不遇神灵的自怜和自惜。“君思我兮然疑作”,对山鬼不临既思念、又疑huò的,明明是巫者自己;但开口诉说之时,却又推说是神灵。这些诗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现得复杂而又微妙。
  到了此诗结尾一节,神灵的不临已成定局,诗中由此出现了哀婉啸叹的变徵之音。“靁填填兮雨冥冥”三句,将雷鸣猿啼、风声雨声jiāo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诗人在此处似乎运用了反衬手法:他愈是渲染雷鸣啼猿之夜声,便愈加见出山鬼所处山林的幽深和静寂。正是在这凄风苦雨的无边静寂中,诗人的收笔则是一句突然迸发的哀切呼告之语:“思公子兮徒离忧!”这是发自迎神nv巫心头的痛切呼号——她开初曾那样喜悦地拈着huā枝,乘着赤豹,沿着曲曲山隈走来;至此,却带着多少哀怨和愁思,在风雨中凄凄离去,终于隐没在一片雷鸣和猿啼声中。大抵古人“以哀音为美”,料想神灵必也喜好悲切的哀音。在祭祀中愈是表现出人生的哀思和悱恻,便愈能引得神灵的垂悯和呵护。不知山鬼姑娘听到这首祭歌,是否也能怦然心动,而赐给世人以企盼的福佑?
  【注释】
  1以此诗“采三秀兮于(於)山间”,“于”不该与“兮”相重,而断定“于山”为“巫山”,山鬼为“巫山神nv”。其实,这种句式在本诗即有,如“云容容兮而在下”,“兮”与“而”亦不妨相重。则“于”不必读作“於(巫)”,此山鬼自是民间传说的nv山神,而无证据必为“巫山神nv“。
  2《史记?封禅书》记齐人少翁语日:“上(指武帝)即yù与神通,宫室、被服(即环境、装扮)非象神,神物不至。”荆楚民间迎“紫姑”神,亦须“作其形(紫姑形貌)迎之”(《荆楚岁时记》)。都证明了巫风迎神、降神的这一特点。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sāo》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xìng。
  异兽jīng怪卷【魑魅】
  (更新时间:2008…05…03本章字数:889)
  魑魅(chimèi)
  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辞海》p211)
  换句话说,魑魅就是鬼怪——《邪樱》中的妖jīng应该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无定乡八老中的“刀四”,这个家伙虽然还没怎么lù面,却大约不会是山里河里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么?
  或许应该说,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为《说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鬽,老物jīn礼》又说,“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郑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说,“鬽”,是百物之jīng灵。
  而“魑”这种东西,则比“魅”要复杂一点。
  《辞海》中解释,魑,是一种无角的龙——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腾蛟真人,但腾蛟真人是有翅膀的,恐怕不能算——可《说文》中又说,“魑,若龙而黄”。既然“若龙”,那就不是龙了。
  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种兽形的山神,郑玄则干脆说了这么一句:“魑,猛兽也。”
  但魑是一种像龙的东西总不会有错,在对“彲”的解释中,有《史记》可以为证,《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龙非彲”。
  我sī下里估计,这“非龙非彲”的,肯定就是腾蛟真人了。
  chimèi
  魑魅
  1。古谓能害人的山泽之神怪。亦泛指鬼怪。《汉书?王莽传中》:“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huò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颜师古注:“魑,山神也。魅,老物jīng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捎魑魅,斮獝狂。”薛综注:“魑魅,山泽之神。”唐卢纶《割飞二刀子歌》:“刀乎刀乎何烨烨,魑魅须藏怪须慑。”清唐孙华《时世公子行》:“生狞面目骄横sè,如睹魑魅逢山臊。”
  2。常喻指坏人或邪恶势力。明徐复祚《投梭记?获丑》:“暗想朝廷上白日昏,妖氛魑魅公然奋。”庐隐《或人的悲哀》:“他们不用镜子,照他们魑魅的怪状。”
  3。指荒凉、边远的地区。语本《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宋苏轼《到常州谢表》之一:“已分没身,寄残骸於魑魅;敢期择地,收暮景於桑榆。”
  异兽jīn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