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190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帝国1908-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79年11月,李鸿章以从英国定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陆续回国,北洋舰只日多,向清廷奏请将淮军记名提督丁汝昌留在北洋,暂任提督。1881年9月、10月,在英国订造的巡洋舰“扬威”、“超勇”,蚊炮船“镇中”、“镇边”也先后回国,北洋海军粗具规模,李鸿章于是奏请以提督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并为和国际接轨将三角形的水师旗改为长方形的海军旗。在北洋水师即将成军之时,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惧怕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开回国内助战,法国政府向德国施压,行将回国的“定远”、“镇远”被迫滞留在德国。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福建水师在这次战争中全军覆没。清朝廷在战争结束后当即下旨“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正式设立海军衙门,任命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和李鸿章协办。这个命令再次加快了北洋水师的建军速度,同年,铁甲舰“定远”、“镇远”、巡洋舰“济远”回国并又向英德两国各订造两艘新式巡洋舰,1887在外定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竣工,李鸿章下令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出洋接带,并与1887年秋驶回祖国,至此中国所有在外定购的军舰已全部回国,加上原有的自造舰只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到50余艘,计5万余吨。
在外购舰只的同时,李鸿章亲自选定在威海卫和旅顺两地建设北洋水师基地,在耗费了巨资后,作为北洋水师永久泊地的威海卫和维修基地的旅顺军港相继建成,配套的后勤补给设施也全部建成,各水师学堂向北洋水师输送了大批海军人才,至此北洋的漫漫成军路终于走到头了。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同日由刘步蟾等将领参与制定的《北洋水师章程》也由清廷颁布施行。中国人再次拥有了一支称为亚洲第一的海军。
公元1894年,大清国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
暮春时节,古都北京才徐徐露出一些春意,山杏、碧桃、丁香、海棠、榆叶梅次第开放。而来自居庸关外的北风却也挟裹着漫天黄沙,呼啸不止,把好端端的春色葬送了。残萼败蕊,落英缤纷,真正是“寂寞开无主”。当年以奇才名满天下的龚定庵,曾有诗单道这京城落花:“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一支生花妙笔,绘声绘色,惊心动魄,却也凄凉而又无奈。等到风沙渐歇,不觉过了清明、谷雨,那短暂的春天已匆匆逝去,立夏就在眼前,天气骤然热了起来,礼部依例奏请皇上批准,朝廷官员换去暖帽貂裘,开始戴凉帽、着夏服了。
但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宏丽的颐和园工了。
年初开始,宫廷内外就为筹备“六旬万寿庆典”而忙得不亦乐乎。光绪皇帝已下诏决定,让皇太后“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即(紫禁城)至园(即颐和园),跸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
对大清王朝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第三卷 日出东方 第八十章 甲午(三)
(更新时间:2005…10…15 20:16:00  本章字数:2366)

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宏丽的颐和园工了。
年初开始,宫廷内外就为筹备“六旬万寿庆典”而忙得不亦乐乎。光绪皇帝已下诏决定,让皇太后“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即(紫禁城)至园(即颐和园),跸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
对大清王朝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在校阅北洋海军途中,李鸿章接到袁世凯关于朝鲜东学党起义的电报。当时他没有想到,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信号。
1894年6 月25日。紫禁城养心殿。天空乌云笼罩,空气潮湿而闷热。
李鸿章跪在砖地上,给光绪皇帝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李中堂平身,”年轻的光绪客气地说,“看座”。
李鸿章在凳子上坐定,才抬头看了看这位瘦弱而又清秀的当今皇上。
其时,颐和园已完工,慈禧长住于此,成天楼台水榭,歌舞湖山,每月只回紫禁城两次。这可苦了年轻的光绪,因为他必须每隔两天就要去向他叫作“亲爸爸”的皇太后请安,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从紫禁城出西直门到颐和园的漫长路途上。据说,这时候光绪见到慈禧,仍然时时不由自主地浑身战栗。但是,虽然表面上唯唯诺诺,诚恐诚惶,其实他内心早已心存不满。
在处理朝政上,李鸿章曾听军机的处的大臣们说,年轻的光绪可以说是大清自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以来最为勤勉的皇上。他虽然性格内向懦弱,却又心存大志。亲政后,一心想振作朝纲,发誓要作个“有道明君”,以改变大清自道光以来的颓势。他在自己的寝宫中悬挂起先帝康熙、乾隆的画像,梦想亲手创造一番业绩,再现大清康乾盛世,留芳史册。“亲政”后不久,就谕令将清世祖的《劝善要言》译成汉文,发给文武重臣人手一册,以为戒律。李鸿章的那本至今还放在书房的案头上。
他不能容忍官风士风的日益败坏,亲手整饬朝纲,多次喝斥一些昏聩无能,不务正业,成天只知吃喝玩乐的文武重臣。
他知道自己处在一个国门早忆洞开的时代,仔细阅读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冯桂芬的《校分庐抗议》,他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一起酌古准今,谈论“随宜变通”和“自强求富的道理”。
他甚至还开始学习英语,让京师同文馆的教习隔日就到宫中给他讲授。
在同外国人的交往上,虽然外国使节进宫觐见必须行“三跪九叩首”的大清规矩早已名存实亡,但自道光咸丰以来,硬要死撑着架子,不肯明令废止。光绪“亲政”后,不愿再沉溺于旧习,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外国使节,明令允许行免冠鞠躬礼。
“李中堂”,光绪开始发话了,“这次朝鲜事发,日本人以用兵相威胁,唆使朝鲜独立,朝鲜胆怯又惶惑受尽其愚弄。据现在情形看去,光是同他们讲理争辩,已无济于事,你说怎么处置才是啊?”
李鸿章一阵悚然,只觉得头上冒出一层细汗来。他沉思了一会,说道:“回皇上的话,臣以为朝鲜事发已有多日,我已有兵船和陆军兵队镇守。虽然日本人以用兵相威胁,但我再增加,恐怕会给他们落下我们先挑衅的借口,今后将难以收拾局面。”
近几月来,他对朝鲜的事情可说是伤透了脑筋。
“李中堂”,光绪有些生气了,说话也口吃起来,“目前日本已调大兵至朝鲜,形势危急。倘若日本威胁朝鲜签订条约,废除同中国的宗主关系,把朝鲜变成它的属国,再图换救也来不及了。我堂堂大清岂能坐以待毙?”
李鸿章愈发有些恐惶了。好在他是官场上的老手,什么场面都见过。他定了定神,沉着地说:“皇上息怒,臣罪该万死。为臣明白皇上的意思,依目前情形,臣准备一面在天津晤谈俄国公使喀西呢,看俄国是否肯出面压日本撤兵,一面再抽调军力增援朝鲜。”
光绪点了点头,面容渐渐平静。他又询问:“眼下大清的朝鲜有多少兵勇?”
“回皇上的话,”李鸿章语气也轻松了,“臣在月初就著令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派出‘济远’、‘扬威’号两只兵船赴仁川、汉城,加上已在仁川的‘平远’号,共有兵船三只。另外,又著令直隶提督督叶志超率同太原镇总兵聂土成,率淮军练勇二千人,乘招商局轮船到了朝鲜。”
光绪又点了点头,面容严肃地说:“李中堂为朝廷重臣,身负国家重任,又熟悉日本和朝鲜的情况,这次处置朝鲜事变,著你立即筹划妥善办法,马上奏报于朕。另外,以前派到朝鲜的军队,现在在日本人已调兵到了朝鲜的情况下,该如何驻扎调度,以备应付不测,也著令你仔细办理。”
退出养心殿后,李鸿章虽说是松了一口气,但心里却并不轻松。这一切都源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朝鲜东学起义。
1894年1
月10日,朝鲜东学党人金琫准在金罗道古阜郡带领农民揭竿而起,打出“济世安民,”“尽灭权贵”,“逐灭夷倭”的旗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顿时成了燎原之势,矛头直逼京城汉城。朝鲜国王派全罗道观察使金父铉率清政府训练和装备起来的政府军前去镇压,不料先胜后败,东学党乘势攻占了朝鲜半岛南部的金州、忠清、庆尚三道,汉城再次告急。国王、闵氏一党和阁臣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请中国派兵帮助镇压。
5 月31,朝鲜政府正式通知袁世凯,请求清政府派出军队,帮助镇压东学党。
6 月2
日,袁世凯将朝鲜政府的请求和他的意见电告顶头上司李鸿章。说:“朝鲜归中国保护,其内乱不能自己解决,只有请中国出兵帮助。我已答复,如要我国派兵,应先由朝廷朝鲜政府送呈文来,我可代为转电。”
第二天,袁世凯又电告李鸿章,说:“朝鲜政府已经呈文,请电恳北洋大臣,酌造兵数队,速来代剿东学党,一旦消灭东学党后,即请撤军。”
李鸿章根据袁世凯的几次电报,最后下决心出兵。向丁汝昌下令,让济远、扬威两舰开赴仁川。同时,又命令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土成,选拔淮军精兵一千五百名,乘招商局轮船,开赴朝鲜。

第三卷 日出东方 第八十一章 甲午(四)
(更新时间:2005…10…16 12:39:00  本章字数:2257)

李鸿章根据袁世凯的几次电报,最后下决心出兵。向丁汝昌下令,让济远、扬威两舰开赴仁川。同时,又命令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土成,选拔淮军精兵一千五百名,乘招商局轮船,开赴朝鲜。
同时,清政府又将出兵朝鲜的情况通知日本政府,并郑重声明,一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撤军。但日本人不与理会。见引诱清政府出兵得逞后,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