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浪- 第4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八艘“罗得岛”级战列舰,外加已经修复的“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与“威斯康星”号,十二艘快速战列舰,足以改变整个太平洋上地战略平衡。

陈锦宽在收到消息之后,就立即下令,要求严国荣前去督促各个造船厂,务必在月底之前修复“台湾”号、“广东”号、“江苏”号与“吉林”号,必须在三月底之前修复在西南太平洋上受损地“代宗”号、“宪宗”号与“福建”号;另外,第一批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争取在五月底,最迟不过六月上旬建成服役。

当时,陈锦宽还打起了第41舰队的主意。只是在德意舰队新败,第42舰队又无法及时成军,为了稳住北大西洋上地战局,陈锦宽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是,即便他下达的任务都能完成,帝国海军也面临着很尴尬的处境。

到三月底,最多就只有十六艘快速战列舰在太平洋战场上活动,而美国海军到时候至少都有十二艘快速战列舰。如果其正在维修的“北卡罗来纳”号、“南达科他”号、“亚拉巴马”号与“佐治亚”号能够在三月份修复,美国海军也将拥有十六艘快速战列舰。

即便到了年中,帝国海军获得了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美国海军也很有可能在此时获得另外四艘“罗得岛”级战列舰。

显然,在这一轮造舰狂潮中,帝国落后于美国,或者说帝国海军的策略出了问题。

据后人分析,帝国海军当时太注重破交作战,结果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型巡洋舰,从而减少了快速战列舰的产量。另外,帝国海军错误的估计了美国的战争潜力,认为美国很难在七十六年(44年)之前大批量建造快速战列舰,因此压制了快速战列舰的产量。最重要的是,帝国海军太重视技术了。

在建造“省”级乙型战列舰之前,承担战列舰建造工作的几家造船厂不但承担了“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还留出原本用于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船台,准备建造“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导致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国海军认为“省”级的防护能力不达标,且火力偏弱,取消了第三批八艘的订单,准备直接建造防护更好,火力更强的“省”级乙型战列舰。

结果,“省”级乙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出了问题。

最初的时候,海军要求为其配备四百五十毫米主炮,可新式舰炮的研制工作严重滞后,根本赶不上战舰的建造进度。后来,海军才决定继续采用四百毫米舰炮,却要求将主炮的数量提高到十二门,也就是增加一座三联装炮塔。结果,前期完成的设计基本上被全部推翻,仅重新设计舰体就花费了四个月的时间。

另外,建造过程也不是很顺利。

特别是在复合穿甲弹问世之后,海军认为“省”级乙型战列舰的防护能力也已落后,要求加强装甲防护,最终搞得造船厂不得不临时停工。直到情报部门证实美国没有研制复合穿甲弹,也没有大批量生产复合穿甲弹的能力之后,海军才降低了防护要求,造船厂重新动工。这一折腾,又浪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由此可见,如果不出这么多的问题,“省”级乙型战列舰肯定能在七十六年(44年)年初服役。另外,如果海军获得了准确的情报,削减大型巡洋舰的建造数量,完全有能力在七十六年(44年)年初的时候建成第三批至少八艘“省”级战列舰。

不管是提前完成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还是多造八艘“省”级战列舰,结果都将截然不同。至少,在七十六年(4年)初的时候,帝国海军不会为美军实力暴增而感到头痛。

当然,从长远来看,帝国海军的发展策略并没有问题。

美国海军急功近利的建造“罗得岛”级战列舰,却因此耽搁了“蒙大拿”级的建造工作,导致其新式战列舰,特别是配备了十八英寸舰炮的“超战列舰”迟迟不能服役,最终成为了美国海军战败的关键原因。

另外,为了建造更多的战列舰,美国海军削减了在其他战舰上的投入。

不说别的,打到此时,美国海军作战舰队中的辅助战舰仍然采用了战前的技术标准,其性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帝国海军已经开始建造多用途巡洋舰与通用驱逐舰,其辅助战舰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美国海军。

另外,美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也是参差不齐,在“第二次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表现拙劣,足足有七艘大型巡洋舰战沉,而帝国海军仅有一艘大型巡洋舰战沉,就足以说明美军大型巡洋舰的性能确实比较糟糕。

更重要的是,疯狂造舰之后,美国在相关技术上的投入就少得可怜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雷达技术,参战三年,美国战舰的性能已经逐步追上了帝国海军,可是其雷达的性能却远不如帝国海军。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在雷达研制上的投入只有帝国的三分之一,且从事雷达研制的技术人员不到帝国的一半。

当然,对此时的帝国海军来说,必须撑过眼前的难关,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四十一章 … ~指东打西~

大敌当前,海军司令部与海军总参谋部,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能够轻松下来。

作为第一舰队司令官,白佑彬更是处在风口浪尖。

不管尼米兹将四艘,还是八艘战列舰编入第五舰队,都可以在西太平洋上继续发动战略反击,下一个目标不是威克岛,就是更西面的关岛,或者南下进攻吉尔伯特群岛与图瓦卢群岛,打通前往西南太平洋的通道。反正,西太平洋上不会平静,第一舰队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十二日,白佑彬就准备向卫延年告辞,返回阿普拉港。

结果,在他来到卫延年办公室的时候,雷霄霆正好送来一份刚刚收到的情报。

刚刚进入太平洋的美军舰队没有前往珍珠港,也没有前往惠灵顿,而是北上,去了美国西海岸。

据此情报,雷霄霆得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结论:美军暂时不会采取行动。

白佑彬也因此留了下来,他可不想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率领舰队出征。

二天后,一名潜伏在旧金山的谍报人员发回的消息证实了雷霄霆的判断:美军已经在旧金山囤积了数万吨燃油,以及大量用于训练的弹药,同时清理出了足够一万名舰队官兵居住的营区。

也就是说,美军舰队将在西海岸地区进行训练。

到十六日的时候,情报局收到了一份更加重要的情报。

八艘“罗得岛”级战列舰是在一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七日间建成服役的,因此根本没有在大西洋上进行训练,而是直接被派往了太平洋。

如果说在此之前卫延年还有所猜疑,那么现在他也没有任何疑问了。

任何一艘战列舰在服役之后。都要进行二到三个月的训练,才能形成基本战斗力。以往,美国海军新服役地战列舰都在诺福克,或者关塔那摩进行训练,而这次美军却将训练地点安排在了西海岸地区。

这既有点反常,又在情理之中。

基础训练中,航海是必要课程之一,而从东海岸开赴西海岸。需要航行数千海里,正好借此训练舰队官兵的航海技能。另外,舰队沿途要经过多座无人居住的荒岛,还可以进行炮术训练。如果随行战舰中有续航力较差的驱逐舰,还可以进行补给训练。另外,只要不急于赶到目的地,舰队还能在航行途中进行对抗性训练。

这样一来,就能节约大量的时间。

以往,帝国海军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来训练刚刚服役的海军官兵。比如,战舰离开造船厂之后。都会按照今后所编入地舰队,要么奔赴达沃,要么奔赴那霸。在航行途中就能完成很多必要的训练工作。

得到情报支持后,雷霄霆做出了更为大胆的猜测:美军最快也只能在三月份展开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如果能够设法将美军的反击时间推迟到三月底。或者四月初,海军就能渡过难关。

十八日,陈锦宽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提前进攻澳洲大陆。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作战行动,而是一次非常复杂的作战行动。

次日,白佑彬就离开了舟山。他没有前往那霸,而是去了高雄。同日,留在那霸与高雄的,隶属于第11舰队的辅助战舰也纷纷起航。赶往达沃与舰队地主力会合。这个时候,编入第11舰队的四艘“省”级战列舰正在开赴高雄的路上。

到达高雄后,白佑彬就登上了“松江府”号战列舰。随即四艘“省”级战列舰在四艘驱逐舰的陪同下,离开了高雄港。

此时,陆战队第七军已经占领了努美阿,正在扫荡岛上地美军残余部队。

陆战第五军则在维拉港集结,登陆舰队、运输船队与火力支援舰队都以调派了过去,摆出了随时准备攻打斐济群岛的架势。

随着第一舰队离开西太平洋战区,第三舰队在腊包尔完成了休整工作,即便美军的情报人员都是傻子,也能看出,帝国海军准备再次在西南太平洋上大动干戈。而且很有可能进攻斐济群岛。

二十一日。在白佑彬到达达沃的前一天,美军第三舰队离开了惠灵顿。

此时。郑恩博率领的第31舰队已经进入了塔斯曼海,正在新喀里多尼亚岛的南部还于徘徊。

二十三日,在补充了燃油等物资,编制内的辅助战舰全部到达之后,第11舰队离开了达沃港。

同一天,驻扎在维拉港的陆战第五军地三个陆战师开始登船。

二十五日,赶往斐济群岛海域活动的“海虎”号破交舰队与美军第三舰队遭遇,在短促交火之后,“海虎”号破交舰队主动结束了战斗。

同一天,运载着大批作战物资的船队到达维拉港。

二十六日,登陆舰队离开了维拉港。

次日,得到弹药补给地火力支援舰队与为陆战队运送作战物资的船队也离开了维拉港。

当天,第11舰队途径腊包尔,进入了所罗门海。

此时,第31舰队已经机动到了斐济群岛西南海域,并且与数艘美军的侦察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