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浪-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结果,德国不得不出兵增援,最终承担起了南欧战线的大部分战斗任务。

毫无疑问,当德国陷入三线作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局面的话,离战败也不远了。

在此情况下,同盟国修改了战略计划,并且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夺取制海权,彻底打垮英国远征军,并且封锁协约国的港口,最终迫使英法西意投降!

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整顿了两年的德国公海舰队再次从基尔港出发。

几乎同时,奥匈帝国那支并不强大的舰队也离开了亚得里亚海的港口,前出地中海,准备配合德国与大明帝国的舰队,打破协约国的海上封锁。

相对而言,海战的重点仍然在北大西洋上。

当时,两支在欧洲海域活动的帝国舰队分兵而出,远征舰队北上,与德国公海舰队联手绞杀英国本土舰队。大西洋舰队则向东开进,准备与奥匈帝国舰队会师,对付活跃在地中海的意大利舰队,以及法国海军地中海舰队。

按照当时的部署,如果一切能够按照计划实现的话,同盟国很有可能取得制海权。

在地中海方向上,同盟国并没有优势。

当时,法国地中海舰队是协约国控制地中海的主要力量,几乎集中了法国海军的所有精锐力量,其中包括了十二艘无畏舰,以及十八艘前无畏舰。

意大利海军也不弱小,一共有八艘无畏舰,以及十四艘前无畏舰。

另外,西班牙海军还有一支地中海舰队,编有四艘无畏舰与八艘前无畏舰。

相对而言,帝国大西洋舰队只有八艘无畏舰,十二艘前无畏舰。奥匈帝国海军也只有六艘无畏舰与十艘前无畏舰。

只是,战舰数量对比并不能说明问题。

不管是战舰的“质量”,还是舰队官兵的素质,帝国大西洋舰队都远远超过了法西意三国海军。比如,当时在大西洋舰队服役的八艘无畏舰中,有四艘的舰龄在五年之内,而且都装备了最新式的360毫米口径舰炮;'奇+书+网'采用了重油锅炉,以及蒸汽轮机,机动能力明显好得多;装甲防护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无畏舰。而法西意三国的无畏舰使用的还是305毫米口径的老式主炮。

最重要的是,法西意三国的舰队并没有联合行动。

即便帝国大西洋舰队与奥匈帝国海军舰队难以对抗三国联合舰队,只要能够抓住机会,就能逐一击破。即便抓不住机会,也能与敌周旋,拖延时间。

当时,真正的主战场在北大西洋上。

作为欧洲头号海军强国,英国一直在向大明帝国学习,战前甚至仿照大明帝国,提出了“两强原则”,即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至少得等同于欧洲两支最强舰队的总和,以确保英国在北大西洋的制海权。

按照这一原则,在战前的军备竞赛中,英国几乎将所有财力都投入到了海军之中。

战争爆发时,英国不仅仅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还拥有世界上第二强大的海军舰队。如果考虑到大明帝国必须在东方留下部分海军战舰,无法将全部海上力量派遣到北大西洋上来的话,英国已经拥有了北大西洋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当时,英国本土舰队共编有三十艘无畏舰,以及三十二所前无畏舰。

相对的,英国本土舰队最大的对手,德国公海舰队则只有十八艘无畏舰,以及二十八艘前无畏舰。

凭借占有绝对优势的实力,英国本土舰队完全有能力将德国公海舰队堵在自家门口。

当然,随着帝国远征舰队到达,北大西洋上的局面发生了转变。

当时,远征舰队编有二十四艘无畏舰,以及数十艘巡洋舰与驱逐舰,并无前无畏舰。

也就是说,帝国远征舰队与德国公海舰队的实力总和超过了英国本土舰队。

毫无疑问,北大西洋上的局面对英国极为不利,如果遭到大明帝国与德国的绞杀,英国将失去制海权,从而导致本土暴露在同盟国的炮口之下,同时也失去了增援欧洲西线战场的能力。

从这也能看出,当时帝国与德国的海上战略思路是极为明确的。

首先打垮海上力量最强大的英国,然后再去收拾另外几个对手,最终通过控制制海权的方式赢得战争。

可是,有这么容易吗?

就在帝国远征舰队离开直布罗陀要塞的第二天,英国就照会法国与西班牙,要求两国尽快抽调舰队进入大西洋,并且集中力量攻打直布罗陀要塞。

同日,英国特使离开伦敦,奔赴美国。

显然,英国人也知道,如果不能赢得海上战争的胜利,英国就将成为第一个战败国,协约国集团也将输掉这场战争。

问题是,法国与西班牙能够抽调舰队进入大西洋吗?

直布罗陀要塞在大明帝国的控制之中,如果不能打下直布罗陀要塞,协约国部署在地中海的舰队就别想进入大西洋。

打下直布罗陀要塞有那么容易吗?

“明欧战争”之后,大明帝国用了上百年的时间巩固直布罗陀要塞,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从北非运来泥沙,在要塞南面填海造陆,新增了数亩土地,从而扩大了要塞的防御纵深,并且将要塞的驻兵数量提高了两倍!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法国与西班牙没有任何办法在短时间之内打下直布罗陀要塞。

随着帝国远征舰队进入北海,顺利与德国公海舰队会师,北大西洋局势迅速扭转,英国本土舰队被迫向西转移,并且高挂免战牌。

地中海内,法西意三国舰队也纷纷撤回港口,避免与对手接触。

看上去,同盟国已经掌握了北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制海权,战争的天平正在倾斜过来。

可这只是短暂的平静。

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八月七日,美国宣布加入协约国集团,并且向同盟国集团宣战。

次日,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出现在了朴茨茅斯港,与英国本土舰队合并,成立美英联合舰队。

三日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出现在关岛外海,袭击了正出港巡逻的帝国东洋舰队关岛分舰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爆发。

此时的美国海军,已经不是战争爆发前的美国海军了。

在协约国与同盟国交战的三年间,美国海军以每年八艘的速度,疯狂建造了三级二十四艘无畏舰。也就是说,此时美国海军已经拥有三十六艘无畏舰,以及二十四艘前无畏舰!这些战舰中,有二十四艘无畏舰部署在太平洋,十二艘无畏舰与二十四艘前无畏舰全都部署在大西洋!

毫无疑问,美国早就在为参战做准备,而且在最重要的时候出现在了战场上,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协约国集团。

情况急转直下,一直单线作战的大明帝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

最重要的是,帝国海军必须面对太平洋上的威胁!

当时,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只有二十一艘无畏舰,其中十二艘在战前服役,九艘在战争期间服役。另外,战前建造的四十二艘前无畏舰中,只有不到三十艘能够勉强参加海战,实际上真正具有战斗力的,还不到二十四艘。

也就是说,随着美国参战,大明帝国在最重要的太平洋方向上处于劣势!

另外,美国大西洋舰队到达之后,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北大西洋上的无畏舰数量对比成了四十二比四十二,前无畏舰对比为五十六比二十八。

毫无疑问,同盟国处于劣势。

情况急转直下,帝国远征舰队被迫退回直布罗陀要塞,德国公海舰队也再次撤回波罗的海。同时,美英联合舰队前出北大西洋,杀向直布罗陀海峡。

显然,美英的目的也很明确,首先击溃实力相对强大的大明帝国远征舰队,然后再收拾德国公海舰队。

当时,帝国曾有人主张从直布罗陀撤军,收缩战线,以集中兵力对付敌人。

可是最终,帝国海军没有从直布罗陀撤走,而是决定与美英联合舰队决一死战。

“马罗基海战”爆发前,帝国大西洋舰队返回直布罗陀海峡,与远征舰队合并,使舰队的无畏舰数量增加到了三十二艘,另外还有十二艘前无畏舰。

同时,帝国向德国发出照会,要求德国公海舰队再次出港,奔赴直布罗陀海峡。

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马罗基海战”爆发。

帝国海军的三十二艘无畏舰迎战美英联合舰队的四十二艘无畏舰。

当时,十二艘前无畏舰全都留在了海峡东面,提防随时可能杀出的法西意海军舰队。

同样的,美英联合舰队里的五十六艘前无畏舰也留在了战场西北,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德国公海舰队。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

虽然帝国海军在战舰性能,海军官兵素质方面都有一些优势,但是在战舰数量上却处于绝对劣势。最重要的是,战斗开始的时候,帝国远征舰队处于相对不利的东面,美英联合舰队占据了主攻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德国公海舰队没有及时赶到!

准确的说,德国公海舰队在南下的时候,得知有数十艘主力舰在加的斯湾活动,并且错误的认为那是美英联合舰队的主力,从而放慢了南下的速度!

同样的,法西意三国舰队也没有在战斗结束前到达战场。

他们“迟到”的原因也一样,惧怕强大的帝国远征舰队,并且还得对付奥匈帝国那支并不十分弱小的舰队。

这场持续了近三十个小时的海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到帝国远征舰队主动撤回直布罗陀海峡,美英联合舰队放弃追逐,向北撤退的时候,双方一共损失了三十八艘无畏舰!

其中,帝国远征舰队损失了二十一艘,美英联合舰队损失了十七艘。

另外,美英联和舰队还有十二艘无畏舰在返回港口后报废,或者在战争结束前都没能修复。帝国远征舰队则只有八艘无畏舰报废,或者错过了后面的所有战斗。

从损失上看,双方旗鼓相当。

只是,从整个战局上看,“马罗基海战”对双方的影响并不完全一样。

海战后,同盟国失去了夺取北大西洋制海权的能力,英国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