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粱三国- 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需谨慎才行!”
  “恩!此事我自有理会!”王奇微笑道。
  李儒看谈的差不多了,也就起身准备离开,但刚站起来,又忍不住对王奇作了一揖,问道:
  “主公!请恕小人失礼!主公是否也想过要封……”
  “啊!回来好长时间了,我得去接母亲大人回府了!”王奇微笑着打断了李儒的话。
  李儒领会,随即不语。
  但作为王奇的家臣,他还是紧跟在王奇身边,准备一起去迎接王老夫人和蔡琰她们三女。
  临上马前,王奇自顾自的低声道:
  “我的采邑在晋地,难道将来要称晋国,那还不是三家归晋?不过太原属唐国,难道又要称唐朝?那不是……算了,不去想它了,如果此时我也得到一个封号,以荀彧他们的见识,完全可以肯定是我在中间捣鬼!恩!还是先不要称王的好,现在他们仅仅是怀疑我对袁绍一事坐视不理而已,如果怀疑到我身上,那就不妙了!”
  也不管身旁李儒奇怪的目光,径直上了爪黄飞电。
  现在还是先管自己的婚事再说吧,当初可是答应要以正室的身份迎去黄月英的,虽然在这个时候,就算自己同时娶黄月英和蔡琰为正室,也没人敢对自己说什么,但将来自己要称帝的话,麻烦就不小了。所谓一山难容二虎,更何况是两支母老虎,为了将来后宫的安宁,王奇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找两人好好的谈一下的。
  **************************************************
  “琰儿!英妹!我有一件事情要问你们!”王奇对房中正在挑选丝绸的两女说道。
  他现在正手抱着一个小婴儿,旁边的貂蝉也抱了一个,地上还有一个小家伙在乱爬。
  很温馨的画面,但王奇心中却很烦。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早就叫人把他们都赶出去了。王奇很喜欢小孩子,但三个小孩同时在身边吵闹的话,那就……
  “恩!小武哥哥你问吧!”蔡琰毫不在意的说道。
  黄月英却是脸上泛红,低声道:“奇哥哥你问吧!”
  按照后来的规矩,新娘子在这个时候本来是不能和新郎见面的,不过此时这样的规矩还没开始流行,而且黄月英的身份也还没确认,如果仅仅是小妾的话,刚见面就迎娶也没什么问题。
  “这个,是这样,英妹短期之内不能住在府中,这府中之事该怎么办,是由英妹远远的看着呢,还是由谁监管?”王奇觉得直接开口问今后后院谁当家有点不大好,所以委婉的试探一下。把一件不重要的事情说的这么繁琐,以两人的智慧,应该能听出点什么。
  “当然是由我……”蔡琰刚刚想应承,但看到王奇慎重的目光,不由心中一动。
  那边的黄月英兰心慧质,早已经明白王奇话中的意思,明着是问这几天由谁当家,实际则是想问今后这个后府由谁当家。
  “呵呵!小妹在外面有所不便,琰姐姐才能十倍于月英,又执掌家中事务多年,还是由琰姐姐管事吧!”黄月英轻笑道。
  “英妹!”蔡琰有点感激的握着黄月英的手。
  王奇就算本来不知道她们有没有领会自己的精神,现在也已经完全清楚。
  接下来的事情比较好办,由于黄月英已经表示愿意接受蔡琰为大,婚礼也就不是严格按照娶正妻的标准来了。前面的纳采、问名、纳吉就算了,后来的纳征、请期、亲迎到是大致遵守,王奇有过一回经验,对于这些东西并不陌生。
  初平四年八月,就在袁绍的大军抵达黄河畔的时候,王奇在京师和黄月英正式成亲。
  虽然举行了和娶正室差不多的婚礼,但礼帖上分明写的是纳黄氏,本来对于王奇娶两个妻子而有点议论的大臣,便不敢再深究此事了。
  而在婚礼的第三天,王奇就告辞新娘,前往濮阳视察战事了。
  **********************************************
  八月,不管是京师也好,还是地方也好,毫无疑问都是极为混乱的一月。
  加封袁绍为魏国公的诏书一下,天下的百姓就开始为之哗然,而诸侯不是欢欣鼓舞,就是心怀悲泣。
  袁绍本人对于天子加封他为国公一事,也稍稍有点惊讶,毕竟,本来上书的目的,就并不是真的为了当这个国公。袁绍好名,他内心其实是很想当这个国公的,但听了手下谋臣的一些分析后,他也知道想要当国公,既不现实,也没多大好处。不过现在封号摆在他面前,他自然也不会白白放过的,根本不顾许攸等人要他上表三辞的建议,直接将这到圣旨接了下来。甚至还以王奇企图拦截圣旨为借口,准备正式讨伐“不尊天子”的王奇。
  京城中的忠贞大臣们是这段时间最生气的人,辛辛苦苦意图保存汉室,刘协这汉主,却下来这么一个不理智的诏书。有几个低级的臣子,声称如今政务还是由王奇执掌,刘协的这份诏书应该是乱命。但那些本来还对诏书不满的大臣,又立刻跳了出来反对。刘协的做法的确让他们很伤心,但这种藐视天子的说法,更不能让他们接受。至于受过王奇示意的那几个亲信臣子,则基本上只是口头上说说反对而已,内心到并没有真的觉得有什么问题。
  期间在河内的关羽曾经上书过王奇,请求王奇让他出兵攻打袁绍,讨伐他这个意图不轨的乱臣。但被王奇以双方即将开战,让他待时而动为借口,驳回了他的建议。
  到是本来作为反对派领军任务的荀彧,在病休了两三天后,就主动到王奇府上报到,声称已经病体痊愈,下面又可以完全给王奇效劳了。让明白其中的深意的王奇大为高兴。
  而荀彧的堂兄弟荀谌,却仍然是孜孜不倦的领导着忠于汉室的大臣,让王奇对这个本来应该深具投降精神的小才子,大为刮目相看。鉴于汉臣中少了荀彧这个中坚力量,王奇对将来的行动也有了较大的把握,凭着荀谌他们几个,就算是真的反对,对自己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到了八月中旬,各地的诸侯纷纷用他们属下的或者亲近的太守,刺史什么的,上书给朝廷,表示希望给某某人加封号,加爵位。此时的各路诸侯最低的也被封了关内侯,大部分人再加的话,就也成国公了。
  刚刚因为王奇的婚事即将平静下来的朝堂,因为诸侯的这次上书,再次热闹了起来。
  袁绍现在是最大的诸侯,臣子们对他还没有什么好主意去应对,但张鲁,吕布,这样的小诸侯,竟然也上书要求封号,这就太让他们觉得侮辱了。荀谌直接向王奇表示,应该出兵讨伐这些乱臣贼子,以振朝纲。
  王奇是有苦说不得,不是他不想打她们,实在是自己的处境现在很不妙呀。虽然比当初曹操官渡之战时的状态要好了一些,但是也几乎是四面楚歌的状态。
  北面是即将陈兵黄河对岸的,号称百万的袁绍军;西面,是韩遂马超等人率领正在攻击长安的,号称十万的西凉军;南面更麻烦,和曹操吕布的战斗并没停下,而孙坚正趁着江北战乱,在不断的往南发展,据最新消息,好像已经攻入了王朗境内;西南之地的刘备,也正在和自己的代表势力刘璋战斗。
  唯一安定的是东面,荀攸果然轻易的在野战中,利用人海战术,击败了李典军,但并没有成功的把毛玠赶到自己和袁军的中间,反而被他和鲍信等人合谋,救走了李典曹安民等人,跑到东莱去了。由于有被袁谭偷袭后路的可能,荀攸不得不放弃进入东莱追击毛玠的行动。
  如果不是还刘表这么一个盟友,王奇就真正要面对四面楚歌了。不过刘表忙着开发荆南之地,准备将其成为自己的真正控制范围,对于王奇来说,也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奇能守住自己的地盘就不错了,那里还谈的到主动去进攻别人。
  如果不是那帮忠臣的人数不多,影响不大,王奇还真是拿他们没办法。在王奇正式下了先面对袁绍,再处理各路诸侯的命令后,他们就乖乖的选择了闭嘴。至于诸侯要求加爵进封的事情,只是给孙坚等人名义上加了爵位,没有任何实质的提升。
  期间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就是曾经有几个和外地诸侯联系密切的大臣,为了讨好王奇,也上书给天子,表示要给王奇封王。群臣正为这件事情为难,王奇就已经上书表示,这件事情绝对不可以,给袁绍封公,已经“几乎”动摇国本,决不能再给自己封王,同时下令,将这些上书要求给王奇封王的人,以阴谋陷害大臣罪,统统问罪。
  王奇的人得到过他的暗示,自然没有参与这次行动。这次上书的人基本上是诸侯放在京师中的亲信,王奇因为情报网完全监控着他们,也就没对他们动手,还准备利用他们放假消息,这次发现他们的人数有所增加了,就很干脆的决定借次机会除掉一部分。
  京师中事情不断,各路战场上也是硝烟四起。
  进行最激烈的,当然是长安之战,由于赵云率领洛阳剩下的两万弓骑兵前去支援,让长安城中的张绣轻松了不少。再加上对此战早就准备,战备充足,韩遂连续几次攻城都没有成功。
  张绣利用胡氏兄弟查探军情,联络赵云。在韩遂军一次攻城战后退兵的时刻,张绣带着王奇预留下的一万弓骑、几千老西凉骑兵,从长安城中快速杀出,和在外面等候多时的赵云两面夹击,成功的将韩遂军打得连退七十里。如果不是马超拼死保护,击伤了追击的张绣,恐怕韩遂都几乎要做俘虏了。
  而随后张绣和赵云共同进行的骚扰战,让韩遂军苦不堪言,无奈之下,韩遂只得让马超带着五千骑兵断后,自己先期撤回右扶风,准备去西凉再调军来作战。表面上却上书王奇,以开继续开战为要挟,讨要封号。
  就是这一次,因为张绣的受伤,让马超和赵云两个人有了一次交手的机会,马超毕竟年纪小经验少,二十招不到,就被赵云一枪挑落头盔,大败而归。不过到也让他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