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特色文化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特色文化谈-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或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化的兴起,整个文化的进步,至于其是否真有进步,有待考证,而人们从中不免有一种失落,或是想找一种更适合自己的东西。他们发现一些老的东西陈而有味,因而也就有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怀旧,其实怀旧也是不错的。6。无处停泊的怀旧之船

    20世纪80年代终结处的震惊体验隔膜了一个黄金彼岸的视野,而1993年之后陡然涌现的物欲之流再一次预示着经验世界的碎裂,人们摹然涌动的怀旧情怀面临着一个无处附着的记忆清单。革命和战争的酷烈年代,阻隔了人们对似曾纯正的〃中国历史〃的记忆。即使对于一群临渊回眸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们的目力所及之处,仍是金戈铁马、血污创痛。到了90年代,从〃精神家园〃的论争中可以看到可供返归,可供追忆的地方的十分缺乏。意大利诗人可以歌咏:〃没有经历过革命之前岁月的人们,不知道何谓生活的甜蜜〃;但在日渐狭小局促的空间与突然加速度运转的时间中浮起一叶怀旧之舟的中国人,却发现他们只拥有〃革命岁月〃的记忆,此前便是血迹斑驳的民族百年的叙事。当陕西作家陈忠实试图构造一份宗族社会的田园记忆时,他所遭到的抵制远甚于他所获取的认同。我们记忆着革命的历史,我们拥有着革命的历史;早在五六十年代,革命战争年代的记忆曾被构造为一处追忆、依恋的情感空间(吴伯萧被选入中学课本的著名散文《歌声》),七八十年代之交它再一次被勾勒为〃精神的黄金时代〃,但这历史并不能提供给我们一份所谓怀旧感所必需的伤情与些许颓废。

    于是一个极为有趣的文化现象是,一本美国的廉价畅销小说《廊桥遗梦》,于1994…1995年之间突然畅销于我国都市,以数百万册(在此且不论无从计量的盗版书的发行)的销量风靡我国。几乎所有的传媒系统都不可能无视这一空前规模的流行。而1996年同名改变影片的上映,再度延续着这一感伤畅销之浪。如果说,这部美国90年代通俗小说在美畅销,正在于它以一个中年人的『性』爱故事改写着六十年代……美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同样的改写可见诸于在中国亦颇受好评的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及计划在我国出版的罗伯特·j·沃勒的第二部通俗小说《雪松湾的华尔兹》),在于它以〃人间真情〃想象『性』地消解着冷漠而隔膜的后现代空间,那么,它在我国的流行,除了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身份与指认方式,还在于(如果不说是更重要的)它为当代我国都市人无处停泊的怀旧之船提示了一个空间,一个去处:个人记忆的幽冥处,一次无伤大雅的〃遭遇激情〃的经历。在那里有纯正的〃老方式〃,有如同在呜咽的萨克斯管吹出的那个立调呼唤着的一个名字。但是,当个人记忆从失落的缝隙中重新出现之时,那些东西会产生革命历史和记忆『性』变化。不再是〃大时代的儿女〃,不再是血与火的画面,而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事实上,如果考查一下90年代风靡我国的另一本畅销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们会发现同样的趋势与取向。这部在我国行销百万册的准自传(?准小说?),其卖点固然在于一个〃真切〃的美国梦,但令人矫情落泪的却不是〃我〃(周励)如何征服曼哈顿,住进了〃俯瞰中央公园的公寓〃的赫赫〃战绩〃,尽管正是这些〃战绩〃为周励赋予了昔日〃隐私〃的讲述(或曰兜售)权。全书中最为煽情而成功的段落,是〃少女的初恋〃、〃北大荒的小屋〃。那些在不同时期的〃知青文学〃中复沓出现的段落,被拼凑成一段遮没了激情澎湃而残酷狰狞的大时代的儿女私情。

    如果说,革命时代记忆的『性』爱化呈现,有效地以怀旧之情填充了大背景隐没、大叙事失效后的空白,那么,它同样在不期然间缝合、连缀起因不同的权威话语的冲突而断裂、布满盲视的历史叙述。经怀旧感浸润、修饰的历史表象,再次以〃个人〃或消费的名义获得了和谐与连续『性』。孔府家酒众多的电视广告中有一个堪为恰当的例证:如同泛黄、褪『色』的旧照片的〃做旧〃的画面,伴着〃那时候我认识了'家',那时候我离开了家,那时候我们保卫着家的歌声,依次出现情趣盎然的私塾学童、革命经典电影中进步青年离家出走、投奔革命以及抗美援朝、赴朝参战的场景;尔后,随着『色』彩明亮饱满的画面……三代同堂的团圆饭,亲情融融,其乐融融……的推进,出现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孔府家酒叫人想家〃(1995年)。在这服务于消费目的的怀旧表象中,彼此冲突话语系统重组为完整、有效的历史叙述。

    怀旧因然是不错的,要不如此多的人以怀旧这一大众心理来寻求什么,因而以怀旧为主题的电视,电影、书本、甚至广告并不鲜见,因为人们无处怀旧而其他就抓住了这一点进行猛攻,用现今较为流行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达到〃双赢〃的效果罢。

    

中华特色文化谈 第二章电视文化透视(1)

    电视的本质属于传媒范畴,虽然它也具备一些艺术特『性』。打个比方,电视与报纸、电台等新闻传媒属于一『奶』同胞,而与电影、绘画等艺术门类只能算是姑表亲戚。电视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生活的虚拟化、文化的欲望化与情感的娱乐化三种,它们搅扰了人类的生活感觉及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从而把人类奴役在现象异化的这种电子枷锁之中。一方面它以商业广告霸占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另一方面,它还以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幻象成为心灵的统治者。

    1。我国电视四大弊病

    现在中国城乡均是电视网履盖,因而可通过有线接收的频道增多,似乎这一效果也还不太耐,但是们人们却发现电视网履盖前后并无太大区别,甚至收一个台也可以。我们看到,各台报道内容大同小异,拍摄手法、节目样式、编排程序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的架势几乎如出一辙。开头的报题以及中间『插』报的处理都跟中央台一致,结束时也同样是拉个全景镜头,在这个画面里,播音员收拾稿子,出工作人员名单字幕。新闻播完之后,都是类似《焦点访谈》的节目,搞的虽然是当地的题材,但所聚之焦,也还是中央台的那些,只有节目名称不同而已。

    一个泱泱大国,少不得统一意志,步调一致,然而,我国又是一个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各有〃地情〃的国度,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并不意味着经济上文化上不顾具体情况的亦步亦趋。

    (2)罐头

    我国电视以录播为主。

    而电视开始的时候,是直播的(中国电视早年也是如此),后来有了磁带录像机,电视才全面地走向了录播,但这个局面很快又被打破,电视直播卷土重来。目前西方电视最引人注目的是屏幕上总打着显著的〃live〃,时刻提醒你本台〃正在直播〃。相形之下,我国电视的〃现场直播〃字样就很少出现,尤其是新闻节目……最需要发挥电视现场同步纪录功能的原生态的新闻传播,成了〃罐头〃……总是滞后播出。

    在50年代中期磁带录像机刚刚出现时,美国电视界就有一场录播与直播之争。尽管磁带录像机比原先采用的电影胶片在纪录手段上方便了一些,但它在本质上仍和电影一样仍属于〃非同步〃,同样无法快速反映新闻事件。有些评论家尖锐地指出,通过录制而播出的电视节目,是罐头而不是鲜肉。他们有此种发觉:电视要想发展,必须走直播之路。这应引起关注,而那录播全面开展之时,那直播节目从未间断过,因而也必须让直播尽快发展,不应以滞后的所谓〃罐头〃出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新闻时事之类的东西。

    本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都在电视上有了现场的同步的反应。比如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葬礼,以及1969年人类登月这样的壮阔情景都被电视现场直播。这才真正奠定了电视作为当代第一传媒的地位。而如果没有直播,在当代传媒里,电视则不如电影宏大清晰,不如报刊细腻周到,不如广播灵活便利。

    我国的电视节目,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主要采用录播方式。这种方式使用时间长了,以至于偶尔采用直播方式时从业人员暴『露』出种种的不适应状态。

    录播是肯定不适应现代新闻传播要求的,我国电视总该想想办法了。当然,这很难,因为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电视台得学会讲〃人〃话,要像民间传播消息那样用谈天的方式、谈天的语言,而不是用从报纸新闻学来的语言端着架势播音。

    (3)贵族

    什么人在看电视节目?对这个问题,我国电视一向不去深究,因此也就不很清楚。我国电视还以为跟当年似的,谁买了电视机谁都会看电视,我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那么就是人人都在看电视,现在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以城市为例,现在的城市居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蓝领与白领。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原因,只有城市蓝领才有大量时间看电视节目而且主要是电视娱乐和剧情『性』节目。因为对他们来说,除了电视是免费的娱乐形式,其他的都需要另外花钱。而且,对于蓝领阶层,看电视所消耗的时间也不等于金钱。而城市白领则不同,他们或是需要更多的娱乐方式来达到放松、交际的目的,或是把时间视为成就、财富,很少有人能够把看电视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当今我国电视节目是办给蓝领看的这个基本事实,为我国电视所视而不见,而且,由于电视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所处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往往把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的人当成了电视观众的主体。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电视节目反而是办给白领看的,比如那些对严肃问题的探讨、较真,那些对蓝领来说近乎虚无缥缈的主题、情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