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决战1984- 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作为防御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沈阳军区本身倒也下足了力量,在负责防御的地区内,这个中国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大军区可以说实力丝毫不比北京军区差。无论是坚固的筑垒地段,还是野战部队,可以说都是攻必克、守必坚的王牌骁勇。

沈阳军区的最初前身是东北军区,1955年4月2日正式改称为沈阳军区之后,当时军区下辖的野战部队共有四个军,即38军、39军、40军、64军。而这四个军都是1953年8月从朝鲜回国后,划归原东北军区建制的。

随后,志愿军第50军、第46军分别亦从朝鲜回国,根据军委命令,两军就地划归沈阳军区建制,这样一来,也就使沈阳军区下属的陆军军的数量增加到了六个。

这样一来,整个沈阳军区的兵力布置也就开始做出了调整,首先在1956年6月,64军由军区直辖改为调归第3兵团的编制内,不过该军在1963年1月又归属军区直辖。而第3兵团则是1955年1月从朝鲜回国后,奉命划归原东北军区建制的,可是当时这个第3兵团只有兵团司令部等设置机构,却并没有下属的野战军。后来在1959年9月,第3兵团根据国防部命令改称沈阳军区旅大警备区,仍为兵团级。

随着1958年3月,志愿军第16军、23军从朝鲜回国,并划归沈阳军区建制,沈阳军区下属的野战军的数量达到八个,即:16军、23军、38军、39军、40军、46军、50军、64军,这一时期是沈阳军区的编制下属的历史最高峰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军区下属的野战军的数量已经在各军区排名中位居第一,甚至就连同时期的北京军区也只有六个军的兵力。

当然了,这种这种优势并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甚至还表现在质量上,下属的八个军中有六个军具有红军部队沿革,甚至就连‘种子部队’-红军团,全军区都可以拎出个十个八个来。

部队历史老,荣誉感强、资格高,这是整个沈阳军区最为骄傲的一段历史,而更令人瞩目的是整个军区集中了当年四大野战军和军委直属的华北兵团的全部主力王牌,可以说是战斗力非同凡响,加上这些部队无一例外的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和美帝国主义厮杀过、经历过现代化战争考验、威风凛凛、骁勇善战的虎狼之师。

不过从这个时候开始,随着中苏开始交恶,中国军队也开始了新时期的作战部署调整,沈阳军区、北京军区相继作出了重点调整。尤其是部队的分置部署上面更是如此。

1967年3月,38军奉军委命令,从沈阳军区的建制下调归北京军区建制领导;同年6月,50军奉军委命令,从沈阳军区的建制下调归成都军区建制领导。

这样一来,沈阳军区下属的陆军军的数量减少为六个,而北京军区则在调出21军归属给兰州军区的同时,却调入沈阳军区的38军、南京军区的27军、福州军区的28军,从而使得自己的下属陆军军的数量达到了八个,从这个时候开始,北京军区成了拥有野战陆军军数量最多的军区。显然,这是对苏备战的需要。

1975年,武汉军区的1军和南京军区的20军进行了换防,同时沈阳军区下属的46军和济南军区的68军也进行了换防,这样一来,沈阳军区下属的野战军的数量仍保持在六个,即:第16军、23军、39军、40军、64军、68军。

而从原属野战军沿革看,这个时候沈阳军区下属的部队有二野的有16军,三野的有23军,四野的有39军、40军,华北野战军的有64军、68军,分配比例比较均衡。

1982年10月,随着军委命令,沈阳军区的下属各军和全军各军区一样,同时展开了整编,这次整编之后,16军调入坦克第4师;39军调入坦克3师、炮兵第7师、高炮第74师等部队;40军调入坦克第5师、炮兵第11师等部队;64军调入高炮第62师;68军调入炮兵第10师。随后在1984年2月,军区根据**关于由39军进行合成集团军编组试点的决定和总参颁发的陆军合成集团军编制试点方案,确定39军以现有部队为基础,按合成集团军编制进行了整编。随后沈阳军区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正式实施,军区原有的六个军,除39军已按集团军编制继续整编外,16军、23军、40军和64军也同时整编为集团军。

可是也就在部队刚刚开始全面整编的时候,战争却是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对此,张双翼司令员怎么会不心痛,现在的中国,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甚至军内也正动荡不安,尤其是才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部队的问题很多,也很大。

1979年的南疆自卫反击战已经说明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三年前的1981年9月举行的华北军事大演习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诸军兵种实兵实弹演习,代表了当时中国军队的最高水平。

可是纵观而看,这次演习暴露出的问题很多,相比于同时期的世界军事大国,中国仍然很路后,这也是为什么在为期五天的大演习刚刚结束的次日,军委主席小平同志就会严肃的提出“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的观点的。

毕竟从1960年代对苏备战开始,部队的总员额此时已经达到了610万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军队需要整顿,需要进行现代化。“肿、散、骄、奢、惰”这些存在着的问题需要去改变,虽然从1981年到今年,已经精简掉了200多万军队员额,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却依然很落后。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各种拜金主义、下海经商的浪潮也在冲击着部队,甚至出现了部队开宾馆、搞运输这样的歪门邪道,体制臃肿不堪,机关人员较多,而实际野战部队却没有多少人,几套班子重复叠加,问题累了。

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在战火中生活几十年,打仗靠指挥灵便,现在有什么灵便啊?这么臃肿的机构如果不‘消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

过去的那一夜里,可以说是再明白不过的反应出了问题,在苏军的现代化打击下,整个军区几乎是无所作为,到现在,一天的时间过去了,甚至连和下属部队的联系都没有恢复,这样的仗还算是有胜利的希望吗?这样的环境下,人民军队怎么去打赢?

“就是战争比较早地到来,也得消肿。不消肿就不能应付战争。”张双翼司令员想起了之前在北京京西宾馆,小平同志严肃而坚定的说出的这番话语。



第十九章:生存之道(四)

不管沈阳的那些军区领导们在忙碌些什么,也不管省军区的同志们此时正焦虑不安的面对着目前这严重的局面,至少此时在黑河、在满洲里,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正浴血奋战着,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着如同洪潮样涌来的苏联军队的进攻。

“无论怎么样,吉林省军区的一兵一卒都不许调动,在没有明确滨海方向的苏军攻击方向之前,吉林省军区及控制在吉林一线的第68集团军无论如何也调动。要求当面的吉林省各守备旅、军区守备师全部保持高度警惕,一旦遭到苏军进攻,从双鸭山到延边一线的各部队必须利用现有阵地实施迟滞作战。”张双翼司令员断然否决了抽调吉林省军区部分力量北上兴安盟一线加强那边的防御力量的提议。

“现在我军区下属的野战部队共有:第16军、23军、39军、40军、64军、68军六个集团军,实际上,只有第39集团军全面完成了合成化,其他各部的综合作战能力还是很有限的。现在这六个集团军的部署情况是这样,第16集团军控制在通辽市周围;第23集团军在哈尔滨附近;第39集团军则是在辽阳、本溪地区;第40集团军控制在赤峰、朝阳地区;第64集团军已经从齐齐哈尔、兴安盟一线西出前往呼伦湖地区;第68集团军则是保持在吉林市一线。”范洪卓参谋长手里的指示棒不断的在地图上点出各部队的部署情况。

“针对苏军远东军区在滨海方向的部署,从抚远县到图门市,我们也有针对性的部署了大量的防御守备部队。”范洪卓参谋长指着那密密麻麻的番号标识,解释着:“在抚远一线,我们部署了守备7师;以南是饶河县的黑龙江边防守备5旅、守备8师;虎林市、兴凯湖一线则是守备10师、黑边守备3旅的防区;作为战略机动部队的第23集团军下属的67、68、69师分别在展开在鸡西、佳木斯、伊春这个弧线面上,坦克19师和集团军指则是在哈尔滨及其以东地区展开。可以随时向北、向东北、向东给予作战支援。”

“牡丹江、绥芬河一线是黑龙江预备役1师、守备9师的防区;东宁要塞区则是有吉林边防守备3旅的防御;吉林省预备役47师控制在图门、晖春一线;通化、长白地区集结有吉边守备1旅、2旅;作为支援的部队是第68集团军,该军下属的203、204、202师展开在白山、敦化、舒兰一线;炮10师和集团军指控制在吉林以东地区;此外长春、吉林一线还部署有吉预高炮师、吉预炮兵师等部队。”

说完这些,范洪卓参谋长再次补充强调说:“而苏军在当面,则主要是集结了大批的攻坚部队,也就是所谓的‘铁锤’-机炮师,各位同志,请注意下,在虎林、东宁、晖春一线的当面,苏军主要突击力量除了一个近卫摩步81师外,主要的作战力量是机炮127、129、130师,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去正确认识和对待的。”

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张双翼司令员的眉头紧锁着,历史沿革上,沈阳军区在1956年-1983年间因军事战略任务需要曾先后组建过十五个守备师,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新中国建设的累累硕果,加之沈阳军区所辖地域作为新中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军区所担负地守卫任务也日显突出,当初为了防止敌人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