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现学现用(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活禅现学现用(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物的实体就是现成的,只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从是非去看,便有是非黑白之分别,由此产生对是或非的执著。禅宗认为一切现成,一切皆如本来的样子存在着,也就是实体。

    智慧无处藏身

    司马禅师想挑选一人去大洲山当住持,于是召集全寺僧人到禅院里。并当众宣布说:“你们中间谁能出『色』地回答我一个问题,就让他去大洲山当住持。这里每人均有机会。”

    说完,禅师便从旁边的案上拿起一个净瓶,继续说道:“这不是净瓶,是什么?”

    众僧抓耳挠腮,面面相觑,分明是净瓶,却不能称作净瓶,那又称作什么呢?

    正在这时,一个蓬头垢面的和尚朗声说道:“让我来试试!”众人一看,原来是寺内专干劳役的杂务僧,都大笑起来。

    司马禅师却一本正经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灵佑。”和尚沉静地答道。

    于是,灵佑就走上前去,从禅师手中接过净瓶,放在地上,然后一脚将它踢出了院墙,转身退回原地。

    司马禅师见状,不禁惊叫:“此乃大洲山住持也!”

    既然不是净瓶,那就一脚踢翻好了,何必多说?灵佑真是深得禅机。后来,他便去大洲山当了住持,并且创立了中国禅宗五大宗派之一的洲仰宗。

    答案既然是否定的,就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它的归属。而且,从中不难体会出,智慧无处藏身,即使一时没被重视,是金子终究会发出夺目的光芒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自己品『性』的修养与知识的积累,相信有一天必将步入成功的殿堂。

    

生活禅现学现用(下) 第七章 修持

    修持就是修行持之以恒。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与念头,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之人。不注意修饰,言行像一般人一样,却能注意修心养『性』者,才是真正的有道者。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怀海禅师是唐朝的一位名僧,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自己每天除了领众修行之外,必定会亲手去劳作,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事尤不肯假借他人。

    在他年老的时候,仍然每日跟随弟子们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弟子们见了,十分不忍心。于是,大家都恳请他不要再随众出去劳作了,但禅师却回答得十分坚决:“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了废人!”

    弟子们眼看不能打动禅师坚持劳作的决心,便把他所用的工具全都藏了起来,不让他做工。

    禅师备感无奈,便以绝食来抗议,弟子们非常焦急,便去请示师父,禅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作答。弟子们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劳作。从此,禅师的这种精神也流芳于后世。

    有人认为修禅就是在摒绝尘缘基础上,纯粹地坐禅,甚至因此抛弃了工作。禅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所悟知的禅学才算是禅的至高境界。那些口口声声由于参禅念佛而不做工作的人,只是为懒惰而找了修行作为借口罢了。

    放下屠刀

    殃崛摩罗尊者曾经一度想成为国君,并从一个外道那里得知,只要能有一千个大拇指做成花冠,便可如愿。

    于是,他就四处收集,终于收集到了九百九十九个大姆指,只差一个就能成功了。成功的喜悦充斥着他的头脑,甚至使他冲动得想杀掉自己的母亲,从而达成心愿。

    佛祖在灵山上观照到了这个国家,便想度化他。随即化成了一个比丘出现在殃崛摩罗面前。

    殃崛摩罗见状,立即去追杀比丘。一前一后,比丘在前面慢慢地走啊走,殃崛摩罗在后面急步地追啊追,但二者之间总是差着那么点距离。他便高声地对着比丘叫“停”。

    佛祖却轻轻地说道:“我已经停下许久了,是你自己停不住。”

    殃崛摩罗顿时觉醒,继而放下屠刀,出家为佛了。

    如何才能让自己烦恼不休的心得以止歇呢?必须学会在世间纷繁的事务中停下来,静静地去思考,多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在不断的思考和参悟中,使自己的心逐渐安宁下来。

    自心不静难寻静

    崛多禅师为印度人士,他总是四处游走参禅。

    一日,他来到了太原定襄县历村,见到神秀大师的弟子用草结成了个庵,独自坐在里面参禅。禅师便走上前去,寻问他在做甚,那弟子回答是在探寻清静。

    “探寻清静,清静为何物?为什么不探寻自己的本心,以让自己的心得以清静?”那名弟子无言作答。禅师见他根『性』迟钝,接着又从他那里知晓他的师父是神秀和尚,并问他是否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得到的却是否定的回答。

    禅师听了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这种修行方法实在是误人不浅啊!于是介绍那弟子到自己的老师六祖那里去参悟真正的禅法。

    那弟子在听完禅师的训导和提醒后,立即去参见六祖慧能,并将整个过程叙述了一遍。六祖沉默了一会,说道:“你应该先探寻自心,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心清静下来。”

    这个弟子听了之后,方才有所觉悟。

    真正的清静是“心静”,而不是所谓的“无音便是静”。只有在长期的修行中,从探寻自心做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心清静。

    因缘际会

    『药』山惟俨禅师曾在石头希迁禅师座下密证心法,后在马祖道一禅师座下彻悟。

    一日,有一学僧请示『药』山惟俨禅师道:“弟子生死大事未明,乞老师慈悲开示!”

    『药』山禅师说道:“我对你讲一句不难,如果你能体会那就好。如果在言下让你思量,却是我的罪过。不如彼此都不要开口,免得互相拖累。”

    学僧仍然问道:“达摩未到中国时,我们这里有祖意吗?”

    『药』山禅师点了点头。

    学僧便问:“这里既有祖意,达摩来此又做什么?”

    『药』山答道:“只为有,所以来。”

    宝藏人人本有,只憾无人点明。达摩不远千里,只为发掘众人宝藏而来。而我们自身更应在很好地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所蕴含的无限潜能,并且发挥自己的潜能,成就一番事业。

    喝茶

    有一天,赵州从谂禅师问新来的僧人:“你以前到过这里吗?”

    僧人回答:“到过。”

    从谂禅师便说:“喝茶去吧!”然后转过头问另一个僧人:“你以前到过这里吗?”

    那僧人说:“回师父,没来过。”

    从谂禅师也说了一句:“喝茶去吧!”

    这时,身旁侍立的院主非常不解,就问“禅师,为什么来过这里您让他去喝茶,没来过这里您也让他去喝茶呀?”

    从谂禅师便叫了一声:“院主!”院主应声答到,从谂说:“你也去喝茶吧!”

    “喝茶去”三个字,看似简单,但对一个禅者而言,那却是一生修持和解悟的主题。殊不知,禅是茶的升华,茶是禅的契合,禅与茶的共融,是人生的感悟,是生命的协调;参禅与喝茶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同一,平常心是道。

    割舍

    从前,庐州城里的法庆禅师对兰花十分钟爱,禅寺的庭院里摆放着他栽种的数百盆兰花,品种各异,非常漂亮。在讲经说法之余,他都会精心去培育那些花,似乎兰花已经成为禅师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有一次,禅师因事外出了,把给花浇水之事嘱咐给一个沙弥。那沙弥在给花浇水时,一不小心将花架碰倒,整架的花盆都给打翻了。他真就吓呆了,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心里料想着禅师回来必会被骂得狗血淋头。

    但出人意料的是,禅师回来后,却丝毫没有责怪之意,反而心平气和地与沙弥说:“我喜爱兰花的原因是要用香花供佛和美化寺院环境。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不要执著于心爱的杂物而难以割舍。”

    听完之后,那沙弥体会到了禅师的良苦用心,并从中有所觉悟,于是,将整个心思花在了修持上,最终成为一代名师。

    人生在世,最难做的莫过于放得下,让爱憎之念霸占整个心房的人,难以真正得到快乐与自由。只有将世间万物看得淡一些,并适当的割舍,自己的生活才能愈发轻松,而且可以从轻松的生活中感受幸福和美满。

    刮金救人

    荣西禅师身为白马寺的住持,德高望重,自身对禅学也领悟颇深。

    有一次,恰逢干旱之年,寺里生活维持十分艰难。一个衣衫褴褛的家人由于家里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一家老少临近饿死,便向禅师求救。

    禅师听完,面『露』难『色』,一想到寺里的困境即感为难。突然间,他看到身旁那镀金的佛,眼睛里一下子闪出了光茫。他马上就用刀子把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交给了那位穷人,让他拿着去买食物。

    那个穷人十分不安,当即双手合十,说道:“真是罪过啊!”

    旁边站着的弟子也说道:“师父竟然将佛祖的衣服——佛祖身上的金子拿去送人,真是对佛祖大大的不敬啊!”

    禅师沉默了少许,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佛慈悲,他都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我这样做无非是圆佛的心愿罢了。”

    弟子听后,恍然大悟。

    信仰,应当体现在用行动来实践教义上,而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但有些人往往是盲目地崇拜权威,本身对权威的思想却是一知半解,自然难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化为己用。

    把握现在

    从前,一个日本的禅僧千宗旦,约好请他的老师——清严和尚为其新建的茶室命名。可因临时有事,千宗旦没等老师来就出去了。他给老师留下一封信,大意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