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行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私人行走-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凤凰印象,多从沈从文《边城》中得来:两岸泊舟无数,宿醉未醒的船夫从晨曦中的吊脚楼边匆匆跳到船头,妖冶泼辣的女子在楼头挽留相好的船夫,被山匪抢了媳妇的小裁缝垂着泪锁纽扣……凤凰,真正简单而神秘的城名。
  我们跳上沱江渡口的船时,天色阴阴的,下着小雨,要从这里一直划到沈从文墓地然后再回到虹桥。是小船,最多不过四排,每排三人,梢公在船尾掌桨,人在船上立起来行走便会晃得相当厉害,让人以为船马上就要倾覆,不过水非常浅,只有两三米深,整条江上,“油油的青荇软软地在水底招摇”,触手可及。
  两岸的吊脚楼群想是保存得好,仍然错落成群,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当年就在这样的吊脚楼里出入罢。这个凤凰,江边有楼,楼外有山,说它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也许有点过分,但是它确如江南小城般秀丽,夹岸绿树拂水,春三月时一定是更为美丽的。船到虹桥脚下,雨越下越大,我们上楼看桥上的工艺品小店。凤凰另有一条民间工艺品一条街,实际上相比起来,虹桥的货色更多,而且似乎还更便宜一些。
  我是第二天早上去的民间工艺品一条街,由于在张家界和黄丝桥都被大堆的蜡染、扎染、绣花工艺品洗过眼睛,此心已经如水。并且本来一心以为在凤凰有更丰富的东西等着我,看了却未免有些失望。蜡染衣物都不合身,银饰品样式普通,只好买绣花制品。原以为遍地都是苗家妹妹,看了半天却不得要领,转到一家小店时,惊奇地发现店主是一个穿着盛装的姑娘,容长脸儿,眉眼细细,问她是不是正宗苗人,她讲是的,因为中秋节还没算完,所以仍着了苗服——如今只有过节才穿盛装了。于我,真是“天上掉下个苗妹妹”,她很大方地让我拍了照,这可是我在凤凰遇到的唯一一个苗家姑娘了。这时仔细看了她穿的衣服,少数民族都是个锦绣的世界——衣服边缘、袖子边缘、裤脚边缘、她的背包都绣了五颜六色的花,屋子里的货物也是。]
  比起直板板的张家界市来,凤凰古街的幽微不知要美丽多少。你问凤凰人古街在哪里,他会指着一大片方向告诉你:这一片都是古街。事实上,如果只慕古街其名而来,在最热闹的石板街上行走一遭是不能体会出凤凰的美丽的。我想凤凰需要人慢慢地在小巷里穿行,在一点一滴中洞烛它的幽静。这个湘西边城,有着江南古镇的清秀,曲折狭仄的石板巷子,石榴树细碎的枝叶翠绿在小雨里,木结构的小巧宅子院门深锁,最有趣的是有一户人家门楣上这样批着这样一条横批:CHINAOK,下面用中文又对应了一行:凤凰美,两边的对联倒是记不大清了,嵌了凤凰两字吧。


………………………………………
凤凰·边城……凤凰游记(图)
………………………………………


  □echome
  从凤凰回来已经有几个月了,拖到今天才坐下来写这篇游记。一直以来,虽然没有下笔,但头脑中经常会浮现出在凤凰的那几个日日夜夜,想到环绕在古城周围的清清的沱河;想到在汨汨的河水清拂下摇动不止的水草;想到清晨沱河岸边迷朦的晨雾;还想到凤凰居民在岸边洗衣服的情景,他们是那样惬意和自在,不理人事沧桑,不理游客猎奇的嬉笑,就这样低着头撩着清凉的河水,甩动着粗布做的衣裳,那情景仿佛在告诉人们;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古来如此,以后依然如此,流动的是人,不变的是风情。
  对凤凰向往已久了,因为我喜欢沈从文,喜欢他笔下神秘的湘西。在我最初尝试表达自己的时候,是沈先生的作品告诉我,写作的关键不是技巧,不是华丽的辞藻,文学源自于一颗朴实的善感的心。到了凤凰,我才知道文学还需要传奇的经历,而湘西无疑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为了进古城,我和朋友lisa做足了功课,我们先在长沙的书店寻找沈先生的作品,并选择最喜欢的带在身边,一边行一边看,我带的是小说《边城》,她带的是《沈从文散文选》,这样,在火车上的十几个小时里,我们很少交谈,每人捧一本书。火车有节奏地摇动着,而我们的思绪已然飘去了,我已经完全浸淫到小说《边城》的氛围之中,伤感的情绪笼罩着我,事实上,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已经走进了我的湘西之旅,沈先生文字中的湘西是遥远的、飘渺的,是神奇的,同时也是触手可及的。
  
清清沱江(摄影/温柔)
  到达吉首市的时候是上午,有朋友接车,稍示寒暄之后,我们就向古城进发了,交通工具是一辆私人面包车,开车的是个女人,黝黑干练,因为朋友在的缘故吧,价钱比较公道,单程80元。车子行驶在盘山道上,虽然不算险峻,但转弯很多,地形还是比较复杂的。山连山,岭连岭,山间是涧,涧中有水,水是青绿的,很深,水边有鹅卵石,石上有苔,更显山谷幽深,深不见人,我们的车是山中唯一行走的风景。每隔半个小时左右会有村庄出现,很少见到大人,迎面而来的往往是孩子们,穿着粗布衣服,憨憨地笑着,有时候还会跟在车后嬉笑奔跑,很友善的一群。路途上最坦然的反而是那些动物们,尤其是老牛,身后喇叭轰鸣,它却依然故我,迈着方步,嘴里不停地咀嚼着干草,偶尔会摆摆头,用眼角不屑地扫视一下我们,那表情似乎在说;我是老牛,我怕谁?!
  大约行驶了两个小时,远远地可以望到凤凰城了,朋友指着山上层层叠叠的屋顶说,那里就是凤凰,凤凰城在群山环绕之中,振翅欲飞。
  进入凤凰古城需要经过一座桥,桥是架在沱江上的,故名沱江大桥。沱江环绕着凤凰城,清清亮亮的,你可以看到一簇簇的水草在水下摇动,像海藻,更像少女飘动的长发,凤凰因此显得妩媚,透着灵秀。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沱江用她温柔的臂弯环抱着这个小城,说她是凤凰的护城河再恰当不过了。穿过沱江大桥就是南华门了,南华门很壮观,需仰视才见。南华门显然是新修葺的,所以,一眼望去和小城有些微的不和谐。事实上,凤凰城是朴实的,没有新兴古镇媚俗的面孔。走进小镇,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烟煤味,可以想见这里的人依然是用烟煤来生火做饭的,湘西特有的熏制品就是这种气味。平心而论,烟煤的味道很刺激,弥漫在小镇的空气中,但不知怎地,带给我却的是亲切感,是一种久违的熟悉的感觉。街上的房屋是破旧的,商店里面是灰暗的,阳光透过遮阳蓬投射到地面上,斑驳一片。店家是个女人,她身着粗布的衣服,坐在店门口的小凳子上,人来人往好像与她无关,她兀自地纳着鞋底。是个聪慧的女人,也有一双灵巧的手,从她衣服的装饰上就可以看得出,那些手绣的花草在大城市随时可以卖出不菲的价格。如果给了我,我想,我会用镜框把它裱起来,然后挂在客厅的墙面上。世事就是这样,谁又能说清楚怎样才叫做真正的富有呢!
  等我们安置好住处的时候已经临近中午了,所以在街边的一个小店坐了下来,每人点了一碗面算做午餐,那是很实在很浓郁的一碗牛肉面,坐的是原木长条凳,凳子已被磨得很光亮。老板娘很热情好客,笑盈盈地看着我们,还不时殷殷相问,问我们要不要加汤,锅里面的牛肉汤热辣辣地翻滚着,半条街都可以闻到那诱人的香味。
  离开小店,我们开始漫步小城了,朋友建议我们到沱江边走一走,顺便可以看看沈从文的墓地。和镇内相比,沱江边显得非常清新,空气当中的烟煤味没有了,眼前是青山和碧水,岸边是青石板做成的堤岸,石板是潮湿的,石板的缝隙中不时可以看到几株小草,绿绒绒,很俏皮的感觉。水边有游客,也有当地的居民,走着看着,想象着沈从文对湘西女人生动的描述,然后在行人中寻找着,看看是不是有相似的原型。就这样走着看着,来到了吊脚楼群,吊脚楼是沅水流域最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它依山傍水,融汇了山水的精华。想观赏吊脚楼的风韵,必须在水上看,在岸上是看不到全貌的。好在河中央有一条简易的木桥,在木桥中间可以眺望到吊脚楼群。凤凰的吊脚楼临河而成,一半靠山石依托,一半靠几根(禁止)水中的木柱支撑,像展翅的燕子,很有美感。现在的吊脚楼已经成为文化性的遗迹,没有人住了。但仔细观看,真的想象不到狭窄潮湿如斯的地方如何居住。沈从文先生作品中给我最深的就是吊脚楼,在“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女人”一文中,牛保热恋的就是吊脚楼上的女人,记得文中描写到“窗口出现一个年轻妇人髻发散乱的头颅”,接着从窗口扔下这样一句话“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然后,嘭的一声,格子窗放下了,这时节眼睛一定红了。看着黑黝黝的木窗,想象着那嘲,竟然神情恍惚起来,真的有庄周蝴蝶的感觉了。
  沿江而去,我们走进一条两步宽的巷子,巷子很长,房子很旧,应该是老街,但从房子的格局看来应该是平民居住的区域,房子是人畜两用的,一半是家人居住,另一半用来养一些家畜,所以有一种很混沌的味道。从巷子一路走过去,就可以通到沈先生的墓地。
  
吊脚楼(摄影/温柔)
  沈先生的墓道坐落在离江不远的山上,援石阶上行不远即是,在翠绿的丛林中。石阶还是比较陡的,转了几个弯,先看到的是一块一人高的石头,石头上的字好像是绿色的,那是著名画家黄永玉亲笔所题:“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了故乡!”是让我眼眶无原由地热起来的一句话,是的,对一个15岁就离开故乡的游子,还有什么比回到故乡更重要的呢?现在沈从文回到了故乡,再上行不远就是他最后的栖息地。沈先生的墓就像他的人,也像他的文章,都是那么的朴实,没有奢华,没有媚俗,没有雕饰,少年的他怀着赤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