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开公司赚的钱多得多。我们开公司并没想过多少年以后要赚多少钱,有一天要成为百万富翁,财富是很重要,但我不会把他放在终极目标。
  公司第一笔投资是50万(人民币),如果公司还是按照这个速度发展的话,这个资金还是很充裕的。以后再有什么创意,我们会去找投资。前几天,美国IBG的人找过我们,搜狐就是他们投的钱,他们对我们公司有些兴趣,他们的投资额比较大,至少投资50万美金吧。我们跟他们只是谈了一下,其实目前我们对资金不是很迫切需要。
  如果公司一下子扩张那么大,会出现很多问题说不准会垮下来,所以还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的需要来发展。
  当时谈第一笔投资的时候,他们来找我,然后喝茶大家聊一聊就确定了,也没怎么仔细考虑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大家都比较信任,我觉得信任对于合作是最基本的。我没想过我这边占51%的股份而他们占49%的股份,这样有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感觉,所以双方都占50%比较好。这好象不是很正规做事情一样,而是很随意的,确实很随意。
  我说,你准备上研究生,在公司又就任总经理的职位,以后你个人的发展方向如何呢?
  我还是会朝技术方面去发展,技术是我的优势,其它比如管理对我来说是劣势。我个人的发展还是分几块:公司是一块,然后我个人做共享软件是一块——这一块蛮大的……写稿是没时间了,早就没给《大众软件》投稿了。
  学校让我找免试就读研究生,如果让我考的话,那我肯定考不上,办公司毕竟会分散我学习的精力。在大学的几年,我拿的奖学金一年比一年少,从两千块到一千块,再到今年的九百块,每况日下,还好大四没有奖学金,要不下学期一分钱奖学金也拿不到了。
  我觉得每个人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成功的方式也不一样。大家在做不同的事情,对成功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没必要非得做到哪一步才算成功。
任良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做过国外一家公司的技术总监,有半年之久,学习不少东西,比如管理方式,还有软件从策划怎么到产品化整个流程,以及如何控制开发进度。任良还跟台湾几家公司合作过,现在他们的好多业务都由世纪通公司来做。任良认为自己做IT对金钱不是很看重,他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办公司就是办实业,创业就是走实业这条路。在任良递给我的刚从电脑上打印出来的公司简介中,我看到的第一句话是:“岁月如风,网事如风。对于新世纪热切企盼的明眸仍在眼前,我们的脚步已在无声的时光隧 

道中穿行了很远。”大概这正道出了当代年轻人的创业速度,颇有点时不待我的豪迈气概。
  人物印象:
  初见任良,我即被他的诚实和单纯所感染,他那憨厚的笑声让我觉得他很可爱。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比较腼腆,他喜欢一问一答,以致我害怕他说的太少。不知是因为太紧张,还是声带的原因,他说话很快,但不清晰。
  公司除了会计外,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那位会计约摸50岁,俨然是一位长辈,他给我沏了一杯热茶,由于我要选择更安静的访谈场所,他把这杯茶端来端去,一直端到我最后坐下来的地方,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于是我微笑着对这位大伯说:“公司的年轻人有你这位长辈的关心会干得更棒的。”他谦逊地说:“哪里?哪里……”
  任良个子中等,穿着简单,除了手里拎着那台超薄笔记本电脑,我真看不出“总经理”的派头。他的平易近人让我觉得有一种想跟他共事的念头,这大概也是一种吸引力。
  我和任良在这边的公司写字间做访谈,隔壁的写字间还在装修,里面有一格是任良的总经理办公室。不知为什么,那种电钻打洞发出的磁磁声我不再感到刺耳,我仔细一想,大概是替任良的公司扩张感到高兴吧。
  任良很实在,也很清醒,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且对财富并不贪婪。他做的多,说的少,以致让我觉得采访他很舒服但很费劲,录音录到最后突然一片沉寂,原来他已经缄口不语了。要走的时候,他一直送我到马路边坐出租车,当我坐上出租车的时候才发觉他没有穿外套,穿着单薄毛衣的他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而脸上一直挂着纯真的微笑,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中国的硅谷精神
我说,你们公司给企业用户提供IT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跟我所采访到的别的创业公司很类似,你们是否有自己的特色?
  这种服务有不少企业去做,但像我们这种模式去做的我迄今还没发现。中国目前有做这块服务的企业它的主营业务也不在这块地方,它给企业提供软件、硬件,整套解决方案以后,就得给企业提供这种支持服务,因为那些企业不会用这套东西。说实话,他们都不太愿 

意做这一块,因为这一块对他们来说不赚钱,而卖那些东西才赚钱。比如说我养几个技术人员给企业做服务的话,企业今天可能没有业务,明天可能也没问题,但这几个人的工资照样支付,他们工资还很高。比如说过两天问题特别特别多,两个人不够,得用四个人来解决,那你是养四个人合适还是养两个人合适?这就说明用固定的人去做这种服务人力成本确实很高。
  我举个例子,我们公司给北京一家网站提供过服务,它是我们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客户。他们的网站运行不是很稳定,他们想做双机热备份,想买一套磁盘阵列,有家国际大公司给他们报价,那套添置得很全的设备要一百多万,后来谈到六十多万。因为那家网络公司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把那套方案发给我们,说你给我们看一下吧,哪些东西我们可以要哪些东西我们可以不要?其实我看了这些东西也不懂,因为我们没有做过这种设备的案例。后来这个服务由我们的虚拟专家来完成,最后落实的虚拟专家是一位大学老师,正好开放实验室买过一套差不多同样的设备,他对这个很熟,知道什么东西该要什么东西不该要,所以那家企业的特点,确定了什么东西要买什么东西不用买,你现在可以买什么规则的,完了一算,这套东西只需三十多万,给企业省了几十万,这种服务令企业非常满意。
  像我们这个虚拟专家完成了我们这项服务,他花了三个小时,我们只支付他几百块钱,用几百块钱为企业省下了几十万。为什么会是几百块钱这么低的价格呢?因为我找到了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人,而且他这个人我们平常是不用支付工资的,我们要用的时候才让他来做。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为企业服务的案例,这些服务都是比较离散的,就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方式,就象那种疑难病症型的,这种东西就比较适合于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事情完成,不象一个软件开发,需要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去做。
  中国以前在整合信息资源,而我们做的是在整合人力资源。暑假我们做了份市场调查,结果发现平时有上网习惯的那些技术人员里面,有80%的人愿意做我们的虚拟专家去解决我们客户的问题,这不单纯是为了赚那个钱,还有一个认同感,他会这个事情就把它做了。
  我们跟四家企业签了长期服务的合同,接下来还要签两家。我们是按年服务,这一年里有什么需要服务就可以找我,其实我给企业承担着风险。
  我说,为了拥有更多的客户,你是怎么去开拓这个市场呢?其实是这样的,我在1995年就开始做这种IT技术服务的项目,一直做到今年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时间,我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另外,我们公司的其他几个博士,他们有跟我非常相似的丰富经验,可以说大家拥有了一定的客户资源。我们在今后一年的目标就是发展25家客户,目标非常小,只有25家客户。因为这一年的重点目标在于建立虚拟专家的人力资源库,这个是更重要的。
  一年25家客户主要来完善商业模式,包括管理的模式,你怎么去做服务的模式……第一年的工作是为第二年第三年的工作打好基础,为后面开展工作保证服务的质量,这跟第一年所建立的人力资源库密切相关,这25家客户主要利用我们的传统关系来做。
  在第二年第三年我们的目标是跳跃性的,第二年我们的目标是500家客户。这些企业要上网,但不是上了网就完了,它要真正地让这些东西给他发挥作用,然后能够利用互联网来赚钱,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们有一家客户,是云南一个生产催化剂的,他们是去年上的网,也花了几万块钱,可放在那谁也不知道,没人去看,他们就觉得特别亏,所以今年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们,说要我们给他们做服务。我看了这个网页,确实没有人访问。他们当时做这个网站的目的是为了对外推广,向海外推广,但我一看那个网页全部都是中文……用中文做网页向海外推广,这个比较可笑。后来讨论完了,我们做的第一个服务是改版,做成了英文;第二做了小的推广工作,在海外的一个搜索引擎上加了一个它的宣传。到今年7月份的时候,他们说已经接到了通过网上来跟他们联系的客户,其中有一个泰国客户跟他们谈大笔的生意。他们就觉得今年花钱很少,但互联网给他们发挥了真正的作用。这说明企业并不是上了网就没事了,而是需要大量的服务把网用起来。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跟平台提供商进行合作,它提供了前面这套服务,我们提供后面这套服务。如果企业在你这里入网后面就会跟着这些服务,企业自然会选择这种平台提供商,这对我们来说能赚钱,对平台提供商来说能增加客户。
  接下来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商机,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来后,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不管是做电子商务的公司,还是政府网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