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攀瑁接衅浔恚淙豢瓷先パ侠鳎ㄗ尤春苄。貌乱煽量蹋蛊涫チ送稀1η亢罚е浠フザ罚竞嵛蘩恚淙凰卮笕硕啵甘吵渥悖膊荒馨锼蛴獬≌蹋械亩急亟橛谖摇!
杨阜亦云:“袁绍宽缓而不果断,好谋划而少决断。不果断就没有威望;少决断就没有机会。只能强大一时,最终是会被人打败的。曹操雄才大略,决断的时候毫不犹豫,上下政令统一,军队精干。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
袁绍率军攻打许都,孔融看到其千军万马的阵势就对曹操的谋士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这样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有审配、逢纪这样的忠臣辅佐;有颜良、文羽那样勇冠三军的人给他带兵。怕很难战胜他吧?”荀彧不以为然地说:“袁绍虽有千君万马,兵力强大,但法令宽缓,缺少严明的管理;田丰刚愎自用,直言犯上;许攸是个贪图蝇头小利的人,对自己从不严格要求;审配专横跋扈缺少谋略;逢纪果敢但自以为是,不听劝告。这样的人在他身边辅佐,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有什么可怕的呢?许攸贪图小利早晚会犯法,以袁绍的为人一定不会放过他,不放过他就等于他会失去这员大将。而颜良、文丑只是匹夫之勇罢了,没有什么真本事,一战就可除去。”
果然不出荀彧所言,许攸贪图小利的行为终于被发现了,送进了监狱;审配收监了许攸的家小,许攸怒而降曹。颜良在战场上被斩首,田丰因劝谏袁绍而被其所杀。这几个人都应了荀彧的话,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
                  第六编 君道之善学会用助霸业(1)
君者应该根据时势的改变不断更替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治国的方法,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只能自取灭亡,能因时制宜、随机应变地适用政道,则是基业长兴的必由之路。备受推崇的王、霸之道,黄老之道,孔、墨之道,中、韩之道,也是各有所长,能因事因时讲究方法的运用是君王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
一、物 极 必 反
没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做好事超过了一定的度,则变成了坏事,而看似有违仁道的事,但由于拿捏的恰到好处,反而变成了好事。
从前,孔子的学生子路去郈这个地方给权臣季氏做官,季氏希望在五个月内开通一条河。子路为了鼓舞工人的干劲,尽快完成工程就掏自己的腰包买来粮食做饭给大家吃,按应有的礼数招待做工的人。孔子听说后,马上派子贡前去,把子路做好的饭都倒掉了,把锅灶、饭碗也毁掉了。子路迷茫地对孔子说:“您这不是阻止我行仁义吗?”孔子说:“按礼制,当皇帝的爱普天下的老百姓;当诸侯的爱境内的老百姓;当了大夫的,只管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普通老百姓,只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如果你的爱超出了范围,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力。”
在汉武帝的时期,封在河间的献王刘德朝见汉武帝,他的言谈举止、进退起居都很合乎礼仪。汉武帝看到以后,表面表现的很高兴,但内心却很气愤,对献王说:“汤武当年起来闹革命,土地不过才七十里,文王也不过是以方圆百里的地方打的天下。你现在的领地比他们大多了。好好干吧!以后或许可以称帝加冕。”
献王明白了武帝的意思,回去后放荡形骇,纵情声色,以消除武帝的戒心。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要行仁义、献爱心、表礼数,都不能超过自己的职责和名分。正如尸子所说:“君臣父子,上下长幼,不论贵贱亲疏,人人都要守本分,这就是理。对别人能恰如其分地表现爱心,就是仁;恰如其分地施舍,就是义;恰如其分地使用自己的思虑计谋,就是智;恰如其分地行动,就是适;恰如其分地说话,就是信。总之,一言一行都要恪守自己的本分,才可以成为聪明人了。”
所以说行任何事都要守自己的本分,先干好自己分内的事。任何时候都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的君王才称得上英明。
由此可知,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这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文韬武略、审时度势这些世俗才智的运用,都是为人处世不变的真理,是世世代代都存在的,没有向任何人隐瞒,也并不是尧汤时代就自动出来了,到了夏桀、商纣时代就故意离开了。之所以尧汤的时候国泰民安,夏桀、商纣时民不聊生,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君王没有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真理,用好这些真理天下才能大治,用得不好就天下大乱。
荀子说:“古代羿的法度并没有遗失,只不过后来没有这样的人了;大禹的法制都还存在,但因没有接班人,没有继承下来。所以法度本身不能独立存在,而要靠人去运用,用得好就存在,用得不好就消亡。”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某人有个治疗冻疮皲裂的祖传秘方,冬天涂在手上不生冻疮,皮肤不会皲裂。这家人有这个秘方却没用他来谋生发财,而是世世代代以漂布为生。一次有个客人听说了,出一百两金子购买他们的秘方。客人买到手后,就去南方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向吴国发难,吴王就命他带兵迎敌。冬天到了,越国与吴国展开水战,吴国的士兵因为涂了他的不皲之药,不怕冷,不生冻疮,结果打败了越国,此人因之立了大功,受到割地封侯的奖赏。同样一个药方,有的人用来封侯拜将,而守着这个方子的那家人却世世代代给人家漂布。
由此可见,许多法门都是普遍存在的,关键在于运用。看起来不可改变的东西,改变一下思路,用反常规的方式去适用,奇迹也就随之产生了。
君王在实施政令的时候也是如此,相对不可更改的法令,用一种灵活的方式去实施,肯定会事半功倍,深入民心的。所以说,制度历代都有,关键在于运用。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限制,达到这个度,事情就会圆满成功,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度,事情要么不够完善,要么“物极必反”走向反面,这是许多君王在施政时最难解决的问题,把握好事情的“度”,坚持事情的原则,看准时机,审时度势是一个成熟的君者成就霸业的关键。
(一)仁的反作用
君者治国之道,在于仁义道德、赏罚分明。这只是大的方略,关键还是要看实施的情况,如果仁义、赏罚的方法使用不当,不但治国不成,反而有害。
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法度不完善,而是因为执政的人不合适。其实,所谓法就是先王的遗址,就是兴国发家的策略,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去贯彻执行,法度再完备也无济于事。
治国的方法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尹文子说:“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是五帝和三王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仁爱这种治国方法,其本意是要一视同仁地爱全国的民众,可是君王或官员在实行的过程中却时常会生出偏私,造成仁爱的流弊。《礼记》中讲过:从礼制上讲,家族的施舍不应该普及于全国。做官当领导,不应该假借公家的名誉为自己捞好处。孔子云:“做皇帝的爱天下老百姓,各地诸侯爱自己境内的老百姓。”
                  第六编 君道之善学会用助霸业(2)
由此可见,仁爱的原则是不得超过自己的范围去爱人家的人,避免出现私人的恩惠。假公济私、收买人心的行为是被君王禁止的行为。
(二)义、礼、乐、名的反作用
义、礼、乐、名原本都是治国为民的操行标准,但有时却由于实施者的不当行为而走向反面,适得其反。
义,原是衡量一个人操行的标准,但有人却因义而被利用,曲解了义的本意。真正的大义是牺牲性命以殉国难,面对死亡仍保持气节。像赵国宰相虞卿那样,不做宰相,偷偷逃离赵王,来帮贫贱时的朋友魏齐逃难;或者像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那样,偷了国家的兵符,假借国王的命令出动三军,帮助赵国的平原君打退了敌人,为平原君救了急。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因为信义而为,然而从本质上看他们都背弃了国家利益,他们之间的义只是狭义的朋友的情义,为了成全朋友的情义而废弃了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大节。所以赵国隐士毛公责备魏无忌说;“这样做,对赵国虽然有功,对魏国却有害无益。”这类事情,都是为了私人情义而忘记了国家大义,这就是义的流弊。
礼,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言行,使人们更加恭敬和严谨,但如果礼的规范过于严格,使人们无所适从,人们就会因排斥礼而产生懒惰和散漫,这就是礼的流弊。汉文帝的时候,有人建议制定礼仪法规,文帝说:“繁文缛节的礼仪,华而不实,对真正的文明礼貌没有好处,切实去做就行了。”于是下令不再谈这个问题。郭嘉曾经对曹操讲过:“袁绍繁琐的仪式和礼节太多,不像曹公你这样本色自然,这就从道义上胜过了!”这说明,礼节繁琐到了人难以做到的程度,人们只好逃避、偷懒。
乐,原本是陶冶人们性情的,是人们放松心志,修身养性的好方法。但过度行乐就会淫逸放浪。这是乐的流弊。《乐记》指出;“郑国、卫国的音乐,是乱世之音。男女偷情的音乐,是亡国之音。”严安亦云“美人佳丽,珍奇怪诞,固然好听,好看,但淫逸放浪也就由此而生了。所以生活得太舒适了,就会滑向堕落;娱乐太过分了,就会出现荒淫;礼仪太繁琐,就徒有其表;对教养学识要求过头了,就导致虚伪。伪、彩、淫、泰这些反面的东西,是决不能拿来规范人的。”这说明,把握好乐的度对治国理民至关重要。
名位等级的设立,是为了标明身份,明确尊卑,但过分追求名位难免会生出骄慢的态度及篡夺的野心,此乃名位的流弊。不同的官位享受的待遇级别不同,所以才制定出礼制,以规范上下尊卑的关系。为表彰有德行的人,对他们乘什么车,穿什么颜色、款式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规定。但当刘邦看到秦始皇的仪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