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世界,这是一段良好时光。数以百万计观光者就此也可以往西安始皇陵寝去看陶制兵马桶,或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散步,都可以体会到中国长期革命之确实情形,而同时欣赏它之圆满结束。
可是有思想的观察者不会忽视当前问题之存在。耕地不足、人口过剩,以及如工业化和保护环境之冲突等基本问题绝不会因革命成功而扫除。自然之灾害仍将不断发生,虽说救灾的能力已较前加强。中国经济完全由货币操纵之后,先进国家繁荣及市场不景气之周期也会随着发生。虽说在今后几十年内中国应有一个极好机会在“已有的’和“尚无的”国家之间做和事佬,调节折冲,可是它也可能在两方之间同被排挤。工业先进的国家可找到很多借口抵挡人民共和国廉价而有技能之劳动力;而尚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则用各种教条,指责北京之侵略性。这侵略性之趋向与中国文教传统无关。从一个以农立国国家的观点看来,一个以商业为主的经济体系总好像是具侵略性的。
没有人能缓叙其间之全部可能性。我们说中国已经过一种突破,不过指出先前若干无力伸展的地方今日已不存在,以前若干掣肘的障碍现已克服。一个新国家之行动自由必会展开一长列的可能机缘。一般而论,历史家之职责限于叙述过去。习惯也要求他对现状保持起码的距离,以防备事体可能之逆转。只是在这特殊情形之下,用宏观的眼光看去,我们觉得这样的谨慎已无必要。我们背后已有好几十年从未间断的运动逻辑。又有很多先进国家留下来的痕迹,其用途有如道路上的指路碑,则我们应当能下今日之结论了。如果我们写历史的人再含糊推诿,即是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①这批判由中共中央1958年12月10日的决议提出,原文载《人民日报》、英译见(DanN。JacobsandHansH。Baerwald。ed。Chinesemunism:SelectedDocuments(NY:Harper&Row;1963);pp109…132因为两人的立场既如此明显,本书作者即直接指出此系刘少奇对毛泽东的批判。读者也可参阅中共在1987年编印之《中共党史大事年表》页343以下各节,内中对毛泽东主动与间接参与文革有直率的批判。
②马克思主义之本身为由知识界所掀起的各种左倾思想组成的一大集团,缺乏固定轮廓。马克思自己所作政治小册子不如他经济方面著述之详尽。《共产党宣言》内中条列的各项步骤在19世纪中期看来带革命性格,以后却供很多西方国采纳,连美国在内。此外,《资本论〉则由罗宾生教授(JoanRobinson)与熊彼德教授(JoseghSchumpeter)指出,内中有不少不合实际的地方,如机器只能传达价值,不能产生价值,如大学教授不事生产,只是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物,如娼妓,如资本家承担风险不能算是对社会或经济的一种贡献。殊不知现代高等科技如计算机等即全由他所不承认的三个因素产生。总之则20世纪末期没有人能说他全都遵守马克思主义,更不用说整个国家。
人民共和国国有一做书评家指出本书作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观点有可商之处”〔见〈读书〉1983年5月号〉。这点我完全承认。可是另一方面,认为经济之组织对法律和文教有决定性的影响,作者也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作家一样无法否认受有马氏的影响.刻下将历史观作冗长、互相继续而作梯度前进的观察时尤然。

第二十一章台湾、香港与澳门
前言
台湾、香港、澳门与大陆的分合,是中国大历史未来发展的最大课题。但人类的行动在大范围内展开,只循着若干因果关系,不能被各个人的意愿所左右,更难因着他道德上的希望而迁就。
为了保存本书题材的完整。势必再提到台湾香港与澳门的特别情形。理论上,今后台湾的出处很可以改变上章的结论。今日海峡两岸领导人对台湾问题的专注,主要的也是由于这原因。
台湾的成长
台湾是中国之一省、岛上的土著从来即未有充足之人数成为政治上或经济上特别的问题。因为说福建或客家方言的移民来临,台湾产生了一种中国大陆文化的分枝,家族间之凝聚力强。日据时代,台湾的农产品以向日本输出稻米、蔗糖、茶叶、樟脑为大宗。可是农业生产未曾构成大规模农场,仍然有如大陆,一般以一家一室耕耘门前屋后的田土为主。只是地理上较为优越,岛上从未有大陆般贫困的情形,例如中国之西北。
国民党在对日胜利接收之后,已将台湾佃农数大为减低。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以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土地改革为蓝本,一家的所有地大致以中等地7英亩半为最高限额,多余的由政府接收重新分配,其代价只有两年半的收成数。实际的付出以30%将自日本接收的工商业股票作数,其余以农产证券用稻米甘薯付给,预计20年偿请,内带4%的利息。这种强制接收、强制重新分配的办法能够执行,乃因当日台湾仍在军政时期,而大陆上中共军队来犯的威胁迄未解除。
工业紧随着土地改革展开。有了充实之美援,台湾的工业政策首先避免过度投资于有高度声望却无立即效用的企业,着重于以劳力为主体的产品,以出口着眼,因此这国民党控制之地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市场的便宜。当日工业先进国一意向最前进的部门发展,将很多次要商品之市场空前开放。台湾的出口遇到极小的阻力。因着这政策之成功,美援自1965年停止。最近的十余年内,台湾才致力于钢铁的生产、高级科技及汽车之制造。
台湾之独立运动虽然吸引相当注意,但迄至最近不能算作有力左右台湾今后出处的挑战者。他们既无从说服大多数受过教育之人士,也不能争取广大群众。因此台独成为无结构而只带着乡土气息的运动。可是这运动引出一个潜在有动力的问题,既有情绪上之煽动性,也在某些方面具有实质,如果处理不善,即不能担保以上情形不会迅速改变。
虽说人民共和国不满,但美国不能算是有意阻挠台湾与大陆间的统一。如果两岸人民找到了适当的方式趋向统一,美国决不可能节外生校提出异议,可是美国政府也没有做中介人的义务去提前促成统一。
两岸关系
说到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差异并没有一般想象之大。中国国民党是孙中山的政党,至今尚雇用大批人士编纂它自身的革命纪录。官方文件里并没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当的名词。“天下为公”的标语可在台北很多的地方看到。在这岛上,政府也对银行业和对外贸易有确实的掌握。它也经营铁路与公共汽车。在教育和传播媒体方面,政府的影响尤大。在这许多方面的结构及管理,台湾与大陆中共并非如水火之不相容。
在文教方面,国民党之政策行使已逾40年,更不容分型运动之展开。不仅儿童自幼受教为中国人,而且博物馆图书馆和各处之档案处尤以大陆上之根源作号召。即使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在受训时也不觉得此生事业应当全在岛上省内,教师与公务员更无论。最近几年来已有“台湾文学”出现,可是绝大多数出版品显示一种广泛的眼光,而且往往较大陆作家的范围尤为宽阔。
因内战而在1945年及1949年来留下来的恶劣情绪亦不足为永久的仇恨。中国国民党和中共都曾与日本作战,不仅两方都已与日本采取和平方式,而且在很多方面两方都已从事善意合作。宽大之美德,也为两方所重视。蒋介石生前即已原宥一打以上和他作对的军阀,毛泽东有一个儿子在韩战中殒身,可是他开怀接待尼克松。如果年轻一代并未实际参战,倒要将双方的仇恨永久化,则是不可思议了。
可是因为几十年来的武装对垒,双方都以不承认对方之合法地位为本身立足之逻辑。突然放弃这立场,可能引起内部争执,也可能投柄于分裂运动。在本书成稿之日,有很多迹象显示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准备给蒋介石恢复名誉。他在浙江之故居据说已经修整。一座抗战史迹博物馆将开设于卢沟桥畔。在北京和汉口,街道已改用国民党抗日殒身的将领为名。黄埔军校校友会已成立,此中值得注意,这军校只有蒋介石曾任校长,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则为现任校友会会长。这一连串事情,逻辑上的结论将是在历史里重新树立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地位。
香港
香港是一个岛屿,连着九龙半岛,更附有大陆上一片领土。以面积言,她的400平方英里不算极小(如与澳门的6平方英里比较)。并且香港的摩天楼面对着石山作背景的自然港口,以她直立之价值超越她横卧着的价值。多年以来这自由港口因物产荟萃,成为采办中心和旅游者下榻之胜地。即使是英国旗,也替中国挣得不少外汇,近年来以本身经济成长著称,是亚洲地区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除了以银行业和船舶业为世界上重要中心之一以外,香港也是纺织品和塑胶品、电气设备、电子、机器与化学物品的制造场所。她的印刷业、食品处理和电影业也甚为称著,这三项对海外华人特别有吸引力。
本书整备付印之前,作者得到一份香港特区的基本法草案。这文件使我得有机会证实我不久以前的想法:一个国家在现代经历了一段主要的突破时,连国家这一观念也可能变更,如400年前荷兰民国诞生时的情形。这基本法给我们一个机会想见1997年重返中国以后的情形。这特区将保持其独特的税收制度和货币制度。它将有特别的旗帜,它的行政首长将由选举产生,他也和被选的立法员一样,至少已在本地居留20年。现有司法机关将全部保留。香港所立的法律将报告于北京的人民代表大会登记作为纪录,可是特区不隶属中央政府任何机构之下。而且特区有权处理仅与本地有关的外交事宜。起草委员会完成了上述初稿,正在与咨询委员会商议,两者都在广泛征集公众意见。工作表现地方自治的精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