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好在崇祯这一会坚定无比,顶着压力等待裁驿的最后结果。
 
结果是喜人的:裁驿一年,各省累计裁节银已达六十八万五千余两。
 
一方面反了腐败,另一方面又有了节余,崇祯打心眼里认为:大明反腐,初战告捷。
 
但是他并没有收到裁节银。
 
他是注定收不到了。
 
因为各地方政府将它借支一空,基本上重新用于吃吃喝喝了。
 
至于当初刘懋建议的用裁节银转移安置就业的建议,如今再也没人提起。
 
刘懋已然是众叛亲离。
 
而且他无意中为大明带来了一个致命的祸根:数以万计的驿站民夫失业后,组成了反叛大明的生力军。
 
一个叫李自成的失业驿夫日后成了这支部队的领导人。
 
刘懋只得在崇祯对他大力表彰之后提出辞官回家。
 
这个官场的黑暗他是一一领教了。
 
那些利益受损害的人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哪还有他立足之地呢?
 
而数以万计失业的驿站民夫一旦起事则成了他官场生涯的定时炸弹,随时都会引爆。
 
因为刘懋注定要成为一个王朝的牺牲品。
 
虽然截流裁节银的是各地方政府,但是提出用裁节银转移安置就业建议的人,是他刘懋啊!最早提出要裁驿的人,也是他刘懋啊!
 
当形势有朝一日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百官们会用雪片般的奏疏将他淹没,会用江河般的口水将他淹没。
 
到那时,局势危急,群情汹涌,生性多疑的皇上是选择百官呢还是选择他这个引来无数麻烦的人?
 
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刘懋不敢想象。




第181节:消防战士(4)

刘懋归去来兮。
 
但他没有活着走回临潼老家。
 
因为在半路上他就被活活气死了。
 
很多人在他行走的路途中切齿痛骂,还焚烧他的画像为他送行。
 
这里面不仅有官员,也有失业的驿站民夫。
 
改革触及了各方面的利益,而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却没有及时跟上,刘懋成了利益失衡年代的牺牲品。
 
刘懋终于倒下了。
 
倒在一地诅咒的回归之旅中。
 
他永别人间。
 
但他却没有升入天堂,也没有坠入地狱。而是不上不下,不知所之。
 
因为他的棺木永远停留在山东,没有人愿意为他搬运。
 
他最终没有被安葬,尸体就此在山东的一家小旅馆里腐烂,无人知晓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但是一个王朝的丧钟却已隐约敲响,就在刘懋倒下的那一刻。可惜崇祯却没有听分明——听分明了又能怎样呢?在历史周期率的背后,皇帝只不过是它的奴隶。从腐败到流民再到反民再到亡国,这是一条清晰的王朝危机路线图,这条路线图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没有一个王朝可以破解。明朝也不例外。




第182节:比腐败更严重的是党争(1)

比腐败更严重的是党争
 
腐败是严重的。
 
但比腐败更严重的是党争。
 
大明官场的党争就像海底的暗涌,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能量惊人。
 
崇祯被静悄悄地卷了进去。他感受到了暗涌无所不摧的势力。他想有所作为,他想力挽狂澜,但是他骇然发觉,自己无处着力。
 
这是一个高速旋转的离心器,他剥离一切,又聚合一切——崇祯,他最终能拆解这个离心器吗?
 
温体仁,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崇祯朝的礼部尚书。
 
一个看上去貌不惊人的老头。
 
一个谨小慎微的老头。
 
他恪守中庸之道,朝堂应对不偏不倚,为人处事滴水不漏。
 
但这只是他的外表。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外表往往是其内心的掩饰。
 
外表老实的人,内心多有机锋。
 
温体仁,机锋刺骨,城府极深。
 
他轻易不出手。
 
但是一旦出手,那绝对是要死伤一个人的。
 
或者对手。
 
或者他自己。
 
当然,后面一种情况极少出现。
 
毕竟,在大明官场历练这么多年了,所谓游刃有余,所谓举重若轻,所谓请君入瓮,所谓暗度陈仓……这一切他都玩得油油的。
 
这一次,他又出手了。
 
崇祯下达指示,要吏部综合考量各官员的政绩与官声,尽快报一份内阁成员的增补名单上来。很快,吏部开出了名单:吏部左侍郎成基命,礼部右侍郎钱谦益、郑以伟,尚书李腾芳、孙慎行、何如宠、薛三省、盛以弘,礼部右侍郎罗喻义,吏部尚书王永光,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
 
但是,身为礼部尚书的温体仁没有在这个名单上,崇祯一直看好的礼部侍郎周延儒也没有在这个名单上。
 
对于温体仁来说,周延儒有没有在这个名单上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他要出现在这个名单上。
 
成为内阁成员意味着离权利核心又近了一步。他不可不争。
 
但怎么争是一个技巧。
 
周延儒没有出现在这个名单上是一张很好的牌。
 
谁都知道他深得皇上赏惜。
 
周延儒落选,皇上一定会认为必有廷臣结党,这才导致这份经不起推敲的名单出炉。
 
所以,必须要顺着皇上的思路走,给皇上提供名单经不起推敲的证据或个案。
 
这名单上的十一个人,究竟谁经不起推敲呢?
 
温体仁将目光停留在礼部右侍郎钱谦益上。
 
温体仁连夜奋笔疾书,写下了《直发盖世神奸疏》,揭发钱谦益在天启元年以翰林院编修之职主持浙江会考时,接受考生钱千秋的贿赂,证据确凿。这样的人如果成了内阁成员,那是在给大明的脸上抹黑啊!
 
但事实上,这是冤假错案。
 
天启元年,浙江确实发生了考生舞弊的现象:与钱谦益有过节的韩敬、沈得符等人冒用他的名义在考生当中进行舞弊,以在试卷中预埋字眼的形式为出钱贿赂的考生打通关节,博取功名。一个叫钱千秋的考生,考试时以“一朝平步上青天”为暗号,巧妙地把这七个字分置于每段文章的结尾,以便考官识别,结果钱千秋果然金榜题名。但是韩敬、沈得符等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冒用钱谦益的名义进行的,钱本人并不知道此事。很快,由于参与舞弊的考官分赃不均,事情败露,礼科给事中顾其中知晓此事后调出钱千秋的卷子,从中找到相关证据后上报朝廷揭发此案,钱谦益也主动检举揭发。最后,刑部给出的审讯结果是:钱千秋革去功名,相关直接责任人被捕入狱,钱谦益作为主考官失于觉察,停发三个月的薪水。




第183节:比腐败更严重的是党争(2)

毫无疑问,这是一桩陈年旧案。
 
但是,温体仁却过分夸大了钱谦益的责任,说他接受考生钱千秋的贿赂,证据确凿。
 
这样一来,这桩陈年旧案不管查与不查,不管查出来的结果与当初是不是吻合,钱谦益都耗不起。
 
首先,他的印象分没了。
 
其次,查这么一桩多年前的旧案,必定旷日持久,而推选内阁成员却迫在眉睫——崇祯会给一个有疑似污点的人洗刷自己的时间吗?
 
而周延儒及时跟上,他到处叫屈,说钱谦益在结党,否则,凭他钱谦益的资历,怎么可以做内阁成员的候选人呢?
 
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明白,钱谦益不倒下,他们就没有站起来的可能。
 
倒下一个钱谦益,表面上在温、周二人当中只能挤进去一个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对这份名单而言,钱谦益太有杀伤力。
 
钱谦益倒下了,其他十个人也就岌岌可危。
 
因为名单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
 
一切都可能重新洗牌。一切都可能生机无限。
 
崇祯的眼光在这份名单上扫视了N遍。
 
这份名单耐人寻味。
 
周延儒不在上面,钱谦益却排名第二。
 
这绝不允许!
 
崇祯发威了。
 
他在让钱谦益滚回老家后,又把房可壮和瞿式耜降级外放,算是出了一小口恶气。
 
至于内阁成员的推选名单则就此作废。
 
这是党争的产物,名单上的每一个人看上去都可疑。
 
崇祯下特旨:“周延儒、温体仁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
 
党争就这样让崇祯防不胜防。旧的党争去了,新的党争又来了。在一片“皇上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声中,腐败、党争此起彼伏,玩命地将一个王朝朝下坠的方向狂拉,崇祯身陷其中,斗此不疲。胜负未分之际,崇祯又骇然发现,陕北高原上,一支力量正在狂飙突进。




第184节:一支力量(1)

一支力量
 
崇祯任命都察院副都御史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一职。杨鹤一向主抚不主剿。但是怎样把抚局玩大呢?
 
杨鹤把目光放在了神一魁身上。
 
神一魁,陕西最具战斗力的义军领袖。他的哥哥神一元曾经连克宁塞、新安、保安等地,后被定边副将张应昌击毙。
 
这样一个和大明官兵不共戴天的人,如果能率部受抚,主动化匪为民,那将是怎样的人间奇迹?
 
杨鹤决定要实现这样一个振聋发聩、天才般的政治设想——唯有如此,百官们才会相信主抚决策的英明伟大与正确;唯有如此,皇上的体面与尊严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神一魁凭什么受抚? 
 
神一魁开始率部进攻。先攻下了合水县,俘虏了合水知县蒋应昌,然后包围庆阳府城。
 
杨鹤赶来了,带着曾经击毙他哥哥神一元的定边副将张应昌赶来了,并很快对神一魁所部形成了合围之势。
 
神一魁突然发现,自己所谓的最具战斗力云云,原来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那就战斗到最后时刻吧!
 
杨鹤突然停止进攻,并对他发出了抚令:化匪为民,必有优待。
 
击毙神一魁是容易的,一如击毙他哥哥神一元。但那是剿,而不是抚。杨鹤现在太需要一场抚的胜利,而不是剿的胜利。为了求得神一魁受抚,杨鹤竟出险招:面对全副武装的神一魁所部,杨鹤洞开城门,以示青天白日化干戈为玉帛的诚意。
 
神一魁喟然长叹,率部受抚。神一魁及其所部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