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
 
悲情崇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绝心态一一惩治了二百五十八个魏党分子,同时将拨乱反正工作搞得虎虎有生气。替黄宗羲冤死的父亲、原山东道御史黄尊素平反,为他赢得了民间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广泛声誉;而为反魏斗士杨涟追赠哀荣则凝聚了朝廷的人心。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生前做的最有影响力的事情是上疏弹劾魏忠贤,结果被列入魏党绝密文件《东林点将录》中,名目是“天勇星大刀手都御史杨涟”,并遭到杀身之祸,死状惨不忍睹。崇祯将这些人称之为朝廷的英雄,大明的英雄,表示要千秋万代地祭奠他们;同时重用那些曾经被魏忠贤弹压或年轻有为的官员充实大明的国家机器。一时间,大明朝竟有了春暖花开、柳暗花明的政治新气象。
 
崇祯的人气指数直线上升,他也兴致勃勃地制定了崇祯朝发展纲要,力争重现大唐盛世的光辉景象。然而,一场兵变突然间将崇祯从遥远的蓝图拉回了眼前的现实。
 
一般来讲,在历史的节点上,兵变是王朝盛衰之交的一个重要拐点。它毫无疑问预示着崇祯朝进入了捉襟见肘的混乱年代。
 
兵变一事是辽东巡抚毕自肃派人报上来的。
 
此时的他,已然成了大明朝的人质。
 
绑架他的,是驻守宁远的士兵。
 
因为——有四个月没发兵饷了。
 
他们要毕自肃给钱。
 
事情火烧眉毛,崇祯下旨严令袁崇焕速速解决兵变事宜,并使此类事情今后不得发生。但是,对于最关键的兵饷如何落实问题,崇祯未置一词。
 
在历史的大牌局背后,此时的袁崇焕大概已经感觉到自己很可能是个悲剧人物了。




第172节: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2)

但他现在只能去救火。在局势发展最关键的时候,袁崇焕连出三招:
 
第一招,解燃眉之急。必须要让守兵见到银子。恰好此时兵备道郭广新赶到,筹饷的任务就交给了他。郭广新搞来二万两银子,又打字据向商户借来五万两银子,凑在一起有七万两,总算是补发了守兵的部分欠饷。毕自肃重获自由身。
 
第二招,分而治之,攻心为上。参与兵变的有近万人。袁崇焕采取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加以分化瓦解。袁崇焕表示,凡是参与兵变的普通士兵一律不予追究;有能缚叛开门官兵,重加升赏;同党能缚戎首即宥前罪。几天之后,袁崇焕的策略起作用了。十几名兵变头子被抓获然后被咔嚓,兵变的余波渐渐平息。
 
第三招,催皇上赶快把山海关内外积欠的七十四万两军饷以及太仆寺马价银、抚赏银四万两两者总计七十八万两银子赶快发了。如果说前面两招是治标、救急的话,那么在袁崇焕看来这第三招决定了他在宁远能不能长期待下去,甚至决定了大明朝能不能长期存在下去。
 
袁崇焕连上两疏,没有动静。就在这时,又传来了锦州兵变的消息。由于规模较小,很快被弹压下去。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十月初一,袁崇焕得知宁远的第二场兵变将在初三举行,而且此次参与的人数将有数万人。袁崇焕连夜写了第三封奏疏,快马急报朝廷。
 
面对此起彼伏的兵变,崇祯当然明白解决之道全在于钱。财政危机是个老大难问题了,而拖欠兵饷只是表面现象。史载:明代自中叶以来,就一直受困于财政危机。自万历四十六年始,钱就不够用了,“辽东兵事兴,先后增赋凡五百二十万有奇”。但是,加派并没有缓解大明朝的财政危机,却使危机进一步加深。崇祯元年时各边欠饷竟达五百二十余万两,“宁夏欠十之四,甘肃欠十之六,山西欠十之七”。 毫无疑问,一旦袁崇焕的辽东守军拿到足额的兵饷,宁夏、甘肃、山西等地的驻军会立马掀起轰轰烈烈的催讨所欠兵饷运动,再加上其他各守边驻军也一同催讨的话,真是国无宁日。




第173节: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3)

但是,兵变迫在眉睫,如不着手解决,必成燎原之势。无奈之下,崇祯下了两个决定:一,辽东的兵饷还是要发的,但不是袁崇焕说的七十八万两,而只给三十万两,打了四折。二,全国土地赋税自明年起每亩加税三厘,用于辽饷。平辽之后,所加赋税即行停止。
 
唉,走一步看一步吧。明朝的第十六代皇帝崇祯终于明白,他生错了时代。唱戏的舞台早已撤走,现在的他只能纵情于救火表演,而这本不是他的专长。但是历史的剧情已然转到了这一幕,看客们正伸长脖子津津有味地等待着他的突围表演,他也只能怀才不遇地演将下去。一切都将一一呈现,而他只不过是个演员。
 
但他没有料到,接下来的剧情会是如此悲情,令他黯然神伤。
 
清秀的杭州人毛文龙曾经潦倒不堪。不过二十年后,当他成为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标下游击之时,他很快有了自己的根据地——鸭绿江口近海的皮岛。在明朝与后金对抗的格局中,这是个很有价值的小岛。公元1623年,毛文龙率部一举攻下了辽东要地金州,俨然成坐大之势。
 
正是因为这一点,朝廷几十名官员上疏弹劾毛文龙,说他暗藏狼子野心。
 
袁崇焕也对毛文龙不满。他是辽东战事的最高指挥官,以钦差大臣出镇行边督师,毛文龙毫无疑问应该是他的部下,理应受他节制。但是毛文龙的狂妄自大太让他失望了。
 
袁崇焕决定痛下杀手,宣布海禁:以皮岛为圆心,方圆两百里为半径,严禁海上贸易。袁崇焕的这一举措可以说一夜之间切断了毛文龙的粮饷装备供给渠道,整个部队的生存顿成问题。
 
毛文龙叫屈,颇有心计的袁崇焕则趁机设计除掉了毛文龙,这让崇祯震惊不已,也让大明官员震惊不已。
 
在满朝文武对袁崇焕一片喊杀声中,崇祯却下令褒奖袁崇焕,指出他杀毛文龙是为国除害,同时再次申明,在辽东,一切可以听(袁崇焕)便宜行事。
 
能伸能屈,这是一个帝王的隐忍术。




第174节: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4)

但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做到。
 
崇祯做到了。他将大明的气数又往前推进了一些。
 
只是,大明的气数究竟能推多远能推多久,无人知晓。因为这事关天命。
 
上天无言,而沧桑的历史佬儿此时正在酝酿一场突变。
 
这场突变将在几个月之后发生,而这场突变的结果将彻底改变一个人与一个王朝的命运。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皮岛十万将士立刻军心不稳,大明辽东防线出现了一些微妙的情况。皇太极率十万大军,借道哈喇慎,很快突破喜峰口以西的长城边隘,兵临长城南面的军事重镇——遵化城下。
 
遵化距北京不过两三百里,后金铁骑不日即可冲进北京。
 
这是崇祯二年的十一月初一,鉴于形势严峻,崇祯紧急宣布京师戒严。
 
袁崇焕命令总兵赵率教火速率部前往救援。十一月初四,消息传来,赵率教全军覆没,自己也以身殉国。十一月初五,皇太极的部队火烧遵化,大明守军崩溃,巡抚王元雅自杀。遵化陷落。
 
几乎就在同一天,袁崇焕明白:他不可能在宁远再待下去了。必须率部退守北京。
 
这是一次悲凉的退守。袁崇焕此去昏招迭出,在各种机缘巧合的诡异安排下,命运之神拖着他在黄泉路上一路狂奔,而他只能是气喘吁吁地见招拆招,且守且退,直至一脚踏空,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无处说凄凉。
 
在北京周边地区,袁崇焕排兵部阵了。
 
蓟州、顺义、三河、昌平、通州。五路防守。
 
皇太极的部队势如破竹,在越过蓟州后向西进发。袁崇焕鬼使神差地没有正面阻击,而是如影随形地率兵跟踪。
 
这是致命的跟踪。不是致皇太极的命,而是致袁崇焕自己的命。
 
皇太极的部队继续势如破竹,连破京师东面防线的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地。
 
十一月十五日,袁崇焕急了,他赶到河西务,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越过敌兵,直接带部队进京城防守。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因为他没有告知崇祯。




第175节: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5)

外镇之兵,没有皇上的明旨,是万万不可轻易地进至京师城下的,否则,那就是谋逆。但是袁崇焕顾不了那么多了。
 
十一月十七日晚,袁崇焕的部队已经来到了广渠门外。
 
这是一支不请自来的部队。他们无法进城,因为当时京城已戒严,消息根本无法送进去,直到半夜,朝廷才知道袁崇焕和他的部队就在城门外。
 
紧随其后的是皇太极的部队。
 
说实话崇祯是个脆弱的君王。眼前的局势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他承受不了这些。
 
崇祯同时还是个性格复杂的皇帝,多疑、自卑、骄横、懦弱种种性格集为一身,使其成为一个反复无常的人。而作为末世之君,他所面对的危机与困局不计其数,一旦处理不好,势必使得一个王朝危象丛生。
 
而历史还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使小性子。
 
一个传言在悄悄地改变袁崇焕的命运。
 
范文程,传言策划人。后金章京。一个特立独行的谋士。皇太极的亲信。他策划的传言成了改变袁崇焕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使用了一个隐秘的渠道,让被俘的明朝太监相信:皇太极撤兵广渠门,是因为和袁崇焕有密约。被俘的明朝太监被及时地放出来了。这个立功心切的太监在第一时间告诉崇祯:大明朝有一个大大的内奸,他比魏忠贤更可怕。
 
崇祯心灵深处的黑暗之魔被打开了。
 
袁崇焕的形象变得支离破碎。他曾经打败努尔哈赤的战绩变得微不足道,而一个阴谋家、内奸的形象开始冉冉升起。崇祯真切地相信,自己用错了人,袁崇焕在引狼入室,大明岌岌可危。




第176节:心灵深处的黑暗之魔(1)

心灵深处的黑暗之魔
 
十一日二十三日,崇祯平台召见袁崇焕等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