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约中金国归还给南宋的部分。
 
高宗也很生气。本来这些国土完璧归赵大大提升了他的政治信誉,可完颜宗弼这么搞,让他感觉自己就是个可怜的孩子,刚刚到手的玩具还不知道怎么玩就被抢了回去了,这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另一个让他下不来台的原因是秦桧代表他所做出的屈辱一跪——这件事,全国人民都知道啊,完颜宗弼这么搞,完全不给他面子嘛!
 
高宗简直有些歇斯底里了。他开始下诏称金人为“贼”,发誓要雪靖康之耻。高宗前所未有的高调之举让满朝的士大夫们兴奋不已,一个王朝的斗志似乎也被激发出来了。岳飞也很争气,他所率领的岳家军一鼓作气收复了颖昌、陈州、郑州等地。这让高宗很是扬眉吐气。
 
当然也有人恐慌不已。比如秦桧。因为岳家军如果完胜完颜宗弼部队的话,他秦桧的下场恐怕会很惨。
 
毕竟他的屈辱一跪丢了大宋朝的脸面,最主要的是丢了高宗的脸面。如果战争最终证明这一点是成立的话,恐怕他再也不能在大宋官场混下去了。
 
所以秦桧很在乎岳家军的战况。当然他更在乎的是高宗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高宗看上去有些心不在焉。
 
因为岳家军开始孤军深入,渐渐胜少败多了。
 
而完颜宗弼在此时向他释放和意,这让高宗忍不住心猿意马起来——他不再下诏称金人为“贼”,也不再发誓要雪靖康之耻。作为南宋的最高统治者,曾经高调的高宗开始回归理性:他对岳飞、韩世忠等人明升暗调,任命他们为枢密使和副使,从而罢免了他们的兵权。同时他命令秦桧整编岳、韩两支队伍,将一支威武之师整编成绵羊之师!




第132节:愤青皇帝的悲情(1)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在高宗眼里,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怎么合乎逻辑地杀掉岳飞,以满足完颜宗弼的议和条件——不错,完颜宗弼就是这么向高宗提议的,高宗为了国家“和平”,爽快地答应了完颜宗弼这一苛刻的议和条件。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年仅三十九岁、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被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毒死。南宋帝国最后一根脊梁轰然倒塌。一个王朝开始迈入它最为温顺的臣服时代。高宗依旧在“皇位”上一脸威严地端坐着,他的身边,是对国家和平作出多次卓越贡献的有功之臣秦桧。他们在凝神静听,听不远处钱江潮水千年不变的涛声;他们在虔诚祈祷,祈祷这个动荡不安的王朝从此风平浪静。
 
那么接下来,这个王朝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愤青皇帝的悲情
 
七十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从公元1141年到公元1217年,南宋这个王朝依旧在地球上存在着。虽说活得有些屈辱,但好歹是存活了下来。由于南宋一直按照合同规定向金国交保护费(岁币),因此这几十年来倒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所谓花钱买平安,这个道理不仅汉人懂,金人同样懂,所以这两个国家大体上相安无事。
 
但是蒙古的崛起改变了这种局面。
 
蒙古是靠骑兵起家的。
 
蒙古骑兵是火,是风,更是催命符。
 
他们摧垮了曾经强大的金国。
 
公元1214年,在政变中匆匆上台的金宣宗无可奈何地发现,天变了,中都燕京实在是守不住了,不迁都是不行了。五月十一日,他下诏南迁汴梁。
 
这是一次悲壮的南迁,它宣告了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度走向没落的开始。从此以后,在蒙古人眼里,金和宋一样,都是第三世界国家,都是军事欠发达国家。
 
他们注定要走向灭亡,而蒙古注定要走向强大。这是历史发展的潜规则。
 
临安政府首先感到不安了。
 
世界就这么大,现在金廷南来,以后同在一块地里刨食看来是免不了,怎么办?




第133节:愤青皇帝的悲情(2)

在这样的时候是要讲究生存智慧的。一个苟且王朝对另一个苟且王朝的生存智慧。七月,在金宣宗依旧摆着大国架子派人来临安催讨这两年应交的保护费时,临安政府展开了国家命运前途大讨论。
 
问题有两个。首先是保护费要不要交?如果不交,这一大笔钱又做何用途?
 
起居舍人真德秀是个愤青。他强烈建议罢交保护费,拿这笔钱去修固两淮。真德秀高瞻远瞩地指出,金政府是个行将灭亡的政府,它根本保护不了南宋朝,所以朝廷不必在它身上乱花钱了。但淮西转运使乔行简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乔行简认为蒙古之势可忧,在此情况下金国的存在对朝廷是有利的,是一大屏障。这个时候如果得罪金国,无异于自取灭亡。宁宗皇帝夹在两派意见当中难以取舍,觉得做一个软弱王朝的皇帝真的是好艰难好艰难。最后他还是采纳了真德秀的意见,决定做一个愤青皇帝。
 
战争很快就来临了。
 
事实上不管宁宗要不要做一个愤青皇帝,战争都会不由分说地来临。
 
因为金宣宗已经撑不住了。当时河北已被蒙古所据,各地残兵败将都逃到了河南,吃饭穿衣都成问题。
 
金宣宗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富庶的江南。
 
特别是临安。
 
从嘉定十年到嘉定十七年,金宋之间打了七年时间的战争。金宣宗发现,南宋这个国家他这辈子是打不下来了。
 
不是南宋太强大,而是时运太艰难。
 
因为金国几乎是在四条战线同时作战。北面和西北要抵抗蒙古和西夏的两面夹击,南面和西南则要分头进攻南宋。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分兵作战导致的“攻无力”,而是没钱打仗了。最终金宣宗迎来了他帝王军事生涯中的第一个七年之痒。嘉定十七年三月,金宣宗宣布停战。
 
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没有胜利者。南宋几乎打光了自己的全部家底。战争后期,军用不足,宰相韩侂胄拿出自己的二十万钱资军。与此同时,政府发行的纸币竟然多达一亿四千万贯。一个王朝的国力被完全亏空了。




第134节:愤青皇帝的悲情(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理宗亲政后,南宋王朝就像当年钦宗执政一样,走到了它的末世光景。
 
理宗亲政之前曾经有过八年卧薪尝胆的非凡经历,因此这个皇帝一上来就比较猛,所谓矫枉过正,所谓唯我独尊,他做得那是相当的到位。
 
当然他做的最石破天惊的一件事是与蒙古签约,两国联合起来共同灭金。这是公元1232年年底时发生的事,但是理宗不认为这是与虎谋皮。他执拗地向大臣们解释,他的英明决策与当年钦宗“联金灭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大臣们不相信这一套,因为他们嗅到了末世的气息。
 
公元1234年正月,末世的气息首先笼罩了大金国。宋、蒙联军攻破蔡州,大金国的两个末代皇帝在城破之日以不同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一个历史上曾经充满生命力的王朝就此谢幕。可理宗却没有尝到战胜国的喜悦,因为强大的蒙古开始以一种居心叵测的目光看待他了。
 
这样的目光让他不寒而栗。
 
这是公元1234年的春天,这是一个帝国的早晨,却是另一个帝国的黄昏。它们貌合神离地站在中原大地相互注视,四周,是挥之不去的血腥气。宋理宗终于明白,在这场战争中,他自以为是地担当了某种过于强大的角色,却最终自不量力,这是他的悲剧——他原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演技将这个角色演好,但是实力说明一切,他的角色演出到此为止了,接下来,他将注定扮演一个悲情角色,直至剧终……




第135节:刘整为什么

刘整为什么
 
从公元1235年开始,在此后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蒙古开始了对南宋漫长的进攻。
 
但是南宋这个帝国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蒙古大汗蒙哥不知道从何下嘴。
 
事实上这样的困惑不仅仅属于蒙古,也属于曾经的大金国。
 
因为南宋虽然只有半壁江山,但是金兵数度南下却总是收效甚微——他们的战术有问题:金兵采取气吞万里如虎的打法,西攻巴蜀,中取京湖,东侵淮东,妄图一口吃成个胖子。
 
可最后他们始终成不了胖子。原因就在于巴蜀自古难攻,而中部长江天险固若金汤,至于淮东,表面看上去平原处处,却也水网密布,所有这一切都让曾经的大金国苦恼不已。
 
也让现在的蒙古帝国苦恼不已。
 
到底什么地方才是南宋的软肋?
 
这个问题的答案,蒙古帝国的核心人物忽必烈比任何人都想知道。
 
公元126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忽必烈终于知道了问题的答案。
 
是刘整告诉他的。
 
刘整曾经深爱着他的祖国——南宋。但是祖国的统治者却不爱他。这个智勇双全的河南人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从金地逃回来报效他的祖国,祖国的统治者刚开始也接纳了他。他在解围鄂州之后被提拔为泸州的军事指挥官。但是贾似道当权时期,他因为不趋炎附势而被清洗了。这是六年前的事,当时这个满脸冤屈的失意将领还告了御状,要求平反冤假错案,但是皇上没有理他,因为度宗皇帝和贾似道好得就像一个人似的,刘整申冤无望,报国无门,一气之下就投降了蒙古。
 
现如今,他向忽必烈献计了。刘整说:“攻宋之计,宜先攻襄阳。若得襄阳,则浮汉入江,宋国可平。”
 
刘整在投降之前原是负责南宋长江前沿防务的重要将领。他太知道这个王朝的软肋在哪里了。刘整向忽必烈详细说明了攻打襄阳的重要意义。刘整说,襄阳一旦得手,就可以沿着汉水入长江,然后沿江东下,整个两浙就如探囊取物了。襄阳一失,宋军也许会反扑,但事实上已经于事无补了。因为在川的宋军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出川救援;而下游的宋军要想沿江增援,那是逆水行舟,根本就来不及。何况我们的部队以逸待劳,顺江而下,取胜应该是不难的。
 
忽必烈听得茅塞顿开。
 
何止是茅塞顿开,他简直是听到了一个王朝宫殿吱吱嘎嘎的断裂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